让古典音乐文化重回潮流——专访宿命回响原作广井王子与插画师LAM

《宿命回响》是广井王子在近两年投身打造的新一代多媒体企划。说到广井王子大家一定不陌生,作为知名游戏制作人,他的作品《樱花大战》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宿命回响》以“古典乐”作为新故事的落脚点,讲述了过往时代中的丛罩销传奇歌剧和伟大乐曲化身名为“奏者”的少女,和她们身边的“指挥家”一起,迎战威胁人类的未知生物,让音乐回归世界。
《宿命回响》(taktop.)是广井王子担任原作的多媒体企划
企划目前所推进的内容包括TV动画《宿命回响:命运节拍》(taktop.Destiny)以及即将上线的手游《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其中12集动画在去年底已经全部播出。
这部动画在人设和演出方面相当出色,播出后各类片段就在视频平台上成为了热门的剪辑素材,“男帅女美”的主角形象也成为了常见的网络头像。自从动画播出后,在各类“二次元头像推荐”相关的内容里,你就很容易见到《宿命回响》男主角朝雏磔人的身影。
相较于三十年前《樱花大战》诞生的时代,现如今的ACG行业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流媒体时代中,身为创作者如何去顺应这些改变,又怎样以新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创意与概念?
原作广井王子以及负责《宿命回响》角色原案及设计工作的人气画师LAM便在最近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他们二位对此的看法,尤其是如何创作出具有“爆发力”的角色。
以下为采访内容:
受访者:广井王子
1954年出生于东京都墨田区向岛。立教大学肄业。
舞台演出家?角色策划。金泽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立教大学就读期间加入一个独立电影团体,从此开始了创作活动。
创立公司red-company,在动画和TV游戏行业掀起热潮。
参与漫画、小说、动画、TV游戏、舞台剧、SNS游戏、电视剧、广播剧等多部娱乐产品的制作。
近年也以NextMediaAnimation的CCO等身份活跃于海外。
代表作有《天外魔境系列》、《樱闷侍花大战系列》、《魔神英雄传系列》。
2021年担任TV动画《宿命回响:命运节拍》原作,2022年担任游戏《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原作。
游研社:《宿命回响》企划是以“音乐消失了的世界”为背景,围绕寄宿了音乐之力的“奏者”们展开的故事,广井王子先生是如何想到这一概念的?
广井王子:以前我就听过很多古典音乐作品。音乐本身就能给倾听者创造出很多的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比如在听《火鸟》这首曲子的时候,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只火鸟从燃烧的火焰中飞跃而出的画面。于是我就想,既然可以通过音乐仿佛看到具现化的形象,那是不是能够以古典音乐作为主体,来创作有意思的故事,这就是《宿命回响》这个企划的创意源头。
游研社:广井先生平时会听哪些古典乐,可以分享下喜爱的作曲家和乐曲吗?
广井王子:我经常听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威尔海姆·肯普夫、格伦·古尔德的曲子。我通常是通过指挥家和演奏家来选择曲子的,而不是通过作曲家。
在作品中,“奏者”也是同“指挥家”一起并肩作战
游研社:目前已经有多名以古典乐命名的角色在企划中登场,可以分享一下您是如何以古典音乐为原型来创造角色的吗?
广井王子:我首先研究了作曲家们是如何构想原曲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角色创作。接着我将自己创造的角色原型介绍给团队,和大家一起通过反复讨论来逐步细化和具象化,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奏者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一成型。
所以我认为此次项目的关键就是这样关于角色创作的会议。团队全员仔细讨论了角色的外形、思想、成长背景,分享彼此的意见,并共同努力创造出了这些角色。
“奏者”的角色设计并不都是渗游直观体现在外型上,原型为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之“木星”的奏者“木星”(Jupiter)就和名称本身有所反差
游研社:广井先生在游戏和动画领域的创作经验都很丰富,活跃在业界的多个领域,参与《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这样的手游制作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新挑战吗?
广井王子:我认为游戏制作其实是一种团队合作,挑战不是个人而是团队的。团队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努力将制作人的想法融入到游戏中,从而确定故事的“主题”。
其实在大家制作和讨论的过程中,“主题”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我扮演的角色就是始终关注着团队是否有在共享这一故事主题。我认为创作的过程中困难和挑战是在所难免的,我对此没有觉得很辛苦。
游研社:作为行业中的前辈,广井先生此次在跟LAM这样的年轻画师合作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广井王子:最初看到LAM的插画作品的时候,我就想和他一起合作来创作角色了。他独特的插画风格瞬间就打动了我,简直令我的灵感喷涌而出,并很快联系了他。见面后我就想着“啊,如果是这个人的话一定没问题的,肯定能创作出非常棒的角色”。从沟通的过程中能感受到LAM散发出的柔和气场,这使我确信了要和他一起合作的想法。
游研社:广井先生认为《宿命回响》这个企划的核心魅力在于什么地方呢?
广井王子:我觉得古典音乐几乎是一种世界共通的语音。例如对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很多国家的听众都能形成一个共同的印象,而将这个大众熟悉的印象创作成一个具体形象的过程让我觉得很兴奋。在我看来,这就有点类似于电影的复仇者联盟的创作。
游研社:从当初《樱花大战》“歌舞美少女开机甲”的点子,到如今《宿命回响》这样一个“古典乐曲现代拟人”的企划,创作过程中的差异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广井王子:怎么说呢,对于两个作品的不同,我自己还从没做过这样的分析。因为自己不是从故事主题来推动游戏制作的类型,所以也不会刻意去分析两个主题下作品的不同。但是如果《宿命回响》能受到大家喜爱的话,我想一定会有其他人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的吧。
《樱花大战》与《宿命回响》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却又不难从其内核发现相近之处
游研社:《宿命回响》在中国也已经凭借着动画收获了不少关注,广井先生对于国内期待着《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的粉丝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广井王子:在和LAM以及其他制作团队成员的合作中,我认为自己这次遇到了一个出色的团队,也创作出了很好的角色。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期待并且来玩这个游戏,来邂逅这些角色,与他们发生有趣的故事。
我之前的作品,像是《魔神英雄传》《魔动王》《天外魔境》《樱花大战》等,也都被引进了中国,收获了大家的喜爱,一直都很感谢中国的粉丝们。这次的《宿命回响》也请大家多多支持。
受访者:LAM(插画家?设计师。以酷炫且抓人眼球的画风收获了很多人气,是一位活跃于角色设计、视觉作品、书籍插画等多个领域的插画家。在《宿命回响》系列作品中担任角色原案、设计的工作。)
LAM的ICON
游研社:LAM在接到担任本作角色设计的委托后,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本作的角色设计与既往的插画工作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LAM:在离开游戏公司作为自由插画师不久后,我就收到了《宿命回响》企划的设计邀请。当时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我自己很喜欢游戏,能担任大型游戏的主设计一直是我的梦想。
对于身为《樱花大战》的忠实粉丝的我而言,原作广井先生更是伟大的存在,能够像这样一起合作《宿命回响》我感到非常荣幸。
说到本作特别之处的话,应该是选择了“古典音乐”这种有历史感的主题。虽然“拟人化”在如今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手法,但对于音乐这种无形的事物,而且还是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喜爱的古典音乐的拟人化,我在感到开心的同时也充满畏惧。我很担心自己是否能创作出能被大家所喜爱的奏者形象。
但我觉得说到底,创作出所有人都喜爱的角色本就不可能,所以我抱着“就算担心也无济于事!将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答案传达给大家吧”的想法设计了奏者。
LAM创作命运的过程
游研社:《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游戏中女主角“命运”是最早创作出来的角色吗?在设计角色的过程中有从哪些地方获取灵感,又有什么考量呢?
LAM:“命运”就是最早创作的角色。
我自己平时就是“一边听音乐获取灵感一边作画”的类型,所以将对音乐的印象描绘成画作这种创作方式与我自身的特点非常契合。我通过研究作曲家贝多芬的历史和乐曲的起源,听着命运交响曲的曲子,将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描绘成画,来创作“命运”这个角色。
一边想象着“命运的红玫瑰”,一边就创作出了鲜红美丽的少女女性形象。而她卷曲的银发则是来自于作曲家贝多芬的形象。
在手游《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中担当“看板娘”的“命运”
游研社:LAM个人最喜欢的奏者是哪一位呢?在奏者的创作过程中有发生什么趣事吗?
LAM:其实每一个奏者我都很喜欢,但最喜欢的还是“小星星变奏曲”和“G弦上的咏叹调”。
在发送了“小星星”的草稿之后,喜欢可爱系角色的工作人员跟我说“再强化一点少女感吧”,所以就又对头身等方面进行了修改,才最终完成了大家看到“小星星变奏曲”形象。
在创作过程中,我十分重视那些本就偏爱“小星星”这种角色类型的人们的意见,希望能与他们产生共鸣,在磨合想法、交换彼此意见方面与他们做了许多沟通,最终创作出了我自己也觉得非常有魅力又可爱的女孩子形象。
而“咏叹调”在我设计过的角色里也属于少有的鄙视眼形象(ジト目),能创作出的这种略带新鲜感的角色让我很欣喜。而且她在这样的形象下却带一点脆弱的性格也很可爱呢!
“奏者”小星星变奏曲与G弦上的咏叹调角色形象
*ジト目:一般来说指的是表示不屑的眼神。但是不含恶意,类似于中国常用的“呵呵”这种程度。在动漫作品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画法:上面两道横线,下面在同一端画半圆形眼睛,横线超出眼睛一段距离。
游研社:在第一次和广井王子先生合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LAM:广井王子先生他是一个非常坦率、开朗、温柔且精力充沛的人呢。因为是创作过多部名作的重量级人物,所以我一开始感到非常紧张。
但是他将角色相关的大部分空间都交给了我,让我能够自由地进行设计创作。
在合作过程中他一直与我交流关于画作的看法,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在交流的过程中他总是充满活力,能感受到他对作品的热忱,始终是我非常尊敬的创作者。此外,他还是个时尚达人呢!
游研社:LAM喜欢古典音乐吗?比较喜欢哪些曲子?
LAM:其实我本来对古典音乐不是很了解,经常会出现知道曲子但不知道曲名的情况。但是借着参与《宿命回响》的机会接触了很多的乐曲,并爱上了古典音乐!
个人而言,比较喜欢的是《木星》《钟》《蝙蝠》《四季(冬)》等曲子。设计奏者的时候就会循环播放对应的乐曲一直听。我会一边创作,一边留意设计的角色和正在听的音乐是否相匹配,确保两者之间没有差异感。
游研社:LAM的画风非常独特,尤其是人物眼睛的部分相当有辨识度。在《宿命回响》中为奏者们设计眼睛时,有添加什么新的灵感或是收获心得吗?
LAM:我自己也觉得自己的画在刻画眼睛和妆容的部分很有特点。这一点在插画上很能体现效果,但在创作故事中的角色时,发挥的自由度其实会减少。比如以现代学园生活为舞台的作品,如果都是眼周化妆很浓的角色的话就会跟世界观脱节了。
但这次设计的奏者不是人类,而是寄宿着音乐之力的奇幻存在。所以不会限制我的灵感,能够尽情发挥。因此,奏者眼周的妆容和设计都充满了LAM的风格。反而是男主角磔人这样的人类角色,为了区别于奏者,在其眼睛的创作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不同奏者大多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眼部表现
游研社:LAM色彩丰富的插画在中国网络上也很有人气,还有粉丝为你取了“人间调色盘”这样的昵称。对热衷于您作品的中国粉丝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LAM:我很高兴自己在中国也有很多粉丝。非常感谢大家一直关注我的画。“人间调色盘”这个称呼很有趣呢(笑)。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知道并喜欢LAM的画,所以我觉得《宿命回响》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本作里会有许多色彩丰富、形象很有辨识度的角色登场,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她们。我也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跟中国的粉丝们见面。
—以上采访结束—
关于游戏《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的其他资讯,
可以前往官网了解更多:

二十世纪

1、马勒
1860年、7月7日,生于波希米亚卡里施特。
1866年、开始学习钢琴,教师维克洛林、布劳施。
1969年、受益于钢琴师布360问答洛罗什。
1870年、在伊格拉夫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
1874年、13岁的弟弟恩斯特去世。
1875年、9月20日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声、程铁作曲。开始创作歌剧《恩斯特·冯·斯瓦本公爵》
1876年、在钢琴和作曲课中获奖,在伊格如激占拉夫和维也纳举行钢琴五重奏和小提琴奏鸣曲。
1877年、再获钢琴课奖,在伊格拉夫通过中学结业考试
1878年、帮助布鲁克纳将其《第三交响曲》改编成《钢琴二重奏》,开始创作《悲叹之歌》。
1880年、第一次受聘担任哈尔夏季剧院的指挥。
1881年、在菜巴赫担难方任指挥。
1882年、在奥尔姆茨担任指挥。
毫病是轻告然组影江1884年、在卡赛尔担任指挥,完成《旅行者之歌》
1885年、在布拉格担任指长率投挥,完成《青春之歌》第一卷。
1886年、在莱比锡担任尼基什的助理指挥,在此期站和害妈重百离比损此苦间,应韦伯后人之请,根据《三个平托》的片断编写一部歌剧。1888年、在深织娘体丰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担任指挥三年,创作《第一交响曲》。11月20日,《第一交响曲》在布达佩斯公演,
亲任指挥,开始为《少年魔角》谱曲。
1889年、1月,在布达佩斯指挥《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的演出。
1891年、在汉堡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
1892年、率板调素确试言同序未预汉堡歌剧院去伦敦演出瓦格纳的《指环》和《特山路宗里斯坦》以及贝多芬的《菲岱里奥》,完成《青春之歌》第二、三卷。
1894重补最块般密杂云村应强年 开始创作《第二(复活)交响曲》,其间彪罗去世。
1895年、3月4日,《队第二交响曲》在柏林公演,理查·调而着球苦伟殖钱复贵害施特劳斯任指挥。
1897酸古且行着聚概消曾别年、皈依天主教,5月起,在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任指挥,至l907年止。完成《第三交响曲》。
1898年、完成《悲叹之歌》项脚五部协联演益希越感。
1900年、开始创分作《第四交响曲》。
1901年、6月,《第三交响曲》在克雷费尔德公演。11月25日,《第四交响曲》在慕尼黑公演,均亲任指挥
1902年、3月10日,选跳肥合斤吗太游越适与阿尔玛·申德勒结婚,创作《第五交响曲》、《亡儿之歌》。
1904年、11月18日,《第五交响曲》在科隆公演,亲任指挥。开始创作《第六交响曲》。
1905年、《亡儿之歌》和《吕克特的五首歌》在维也纳公演,亲任指挥,创作《第七交响曲》。
1906年、5月27日,《第六交响曲》在埃森公演,亲任指挥。
1907年、创作《第八(千人)交响曲》,7月5日,大女儿玛丽亚·安娜去世。几天之后,发生一次心力衰竭,年底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担任指挥。
1908年、1月 1日,在大教会指挥上演《特里斯坦》,年底出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9月19日,《第七交响曲》在布拉格公演,亲任指挥,完成《大地之歌》。
1909年、完成《第九交响曲》,开始起草《第十交响曲》。
1910年、9月12日,《第八交响曲》在慕尼黑公演,亲任指挥。
1911年、5月18日,在维也纳去世。11月20日,遗作《大地之歌》在慕尼黑公演,布鲁诺·瓦尔特任指挥。
1912年、6月29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瓦尔特担任指挥。
2、德彪西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3、勋伯格勋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勋伯格除写有大量音乐作品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有《和声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等等。1951年7月13日,勋伯格在美国的洛杉矶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4、巴托克巴托克,贝拉 (Bartok Bela,1881-1945),现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自幼学习音乐,十岁登台演奏自作钢琴曲。1903年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07年任该院钢琴教授。

1905年开始从事匈牙利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东欧各国、北非和土耳其,收集民歌达三万首以上。并对民歌的结构来源作了科学的分析,写了三部论著和数篇文章。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以民间特点为主,充满节奏活力与丰富想象的独特风格。

主要作品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奇异的满大人》,乐队曲《舞蹈组曲》、《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乐队协奏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六部弦乐四重奏以及许多乐曲、钢琴曲。其生活与创作道路坎坷不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由于法西斯迫害,于1940年流亡美国,生活凄苦,精神孤独,终因白血病客死他乡。

1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