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西方五个美学家及其观点,十个艺术家及其作品。急啊!!!
如果没有时间段限制的话那我就随便说了
美学家及其观点:
柏拉图用“灵感说”来讲述他对文艺创作的看法
1.他认为文艺创作只凭灵感不凭技艺。
2.创作过程是一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的状态。诗神凭附于诗人心灵,赋予它以创作的灵感,诗人的心灵受到感发,便失去自主,陷入迷狂。
世界史上第一部文艺学美学专著——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能使城邦和公民获得幸福,无疑是艺术的最大的效用。他认为艺术有三个作用: 教育、净化、精神享受
贺拉斯的《诗艺》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维柯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的启蒙美学
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认为“美”是一个喊卖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狄德罗还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基本上分为实在的关系 、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实在的美”,又称为“ 在我身外的美”:“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陪谈罗解释了现实美和艺术美。他把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但是,狄德罗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并不甘愿作自然的追随者,所以他又认为艺术真实既不应违背自然真实,又不等于自然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艺术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虚构的关系。而在艺术美的现实和理想两个方面,他又更重视理想。
狄德罗认为,审美鉴赏不单是审美感受力,也是审美创造力,美感是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正比例增长的。从审美创造来说,审美鉴赏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创造作品是依据法则的知识,只能产生一些“惯性的美”。狄德罗把趣味、天才同审美感受区分开,又把趣味同天才区分开,没有充分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复杂关系。依“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还考察和研究了审美判断的标准以及审美判断产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学思想,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N.G.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乱。他把美看作是在心灵中由“芦渗碰悟性”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的标记。有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甚至以美感作为美的基础的看法。没有划清美与美感的界限。
康德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人是目的”
美是不带利害观念,不凭借概念,无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种不涉及任何概念内容的主观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
世界美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绝对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称作“神”、“普遍力量”、“意蕴”,实际上就是指艺术的思想内容。理念是无限的,艺术形象是有限的,艺术就是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显现出无限的普遍真理,达到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和谐统一。他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内容灌注生气,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自己的对立面(作品),又从对立面中认识自己。他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自然”是指社会现实,“理想”是指形象体现的思想。由此他提出,如果先有理想,再找自然体现理想,谓之理想主义;如果从自然中看出某种理想,从自然中产生理想,谓之现实主义。他要求将平凡的题材变成不平凡的题材。要求塑造典型性格,在“这一个”中表现普遍意义,达到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他认为决定性格的有三个因素:一是“一般的世界情况”,即社会背景;二是“情境”,即具体环境;三是“激情”,即人物的理想、态度和感情。性格是在情境与激情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和表现的,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性格具有丰富性、鲜明性、一贯性这三个特征。对艺术家,他要求具备想象、天才和灵感,要有独特风格和独创性。
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辩证法全面地运用到美学中去,但他的辩证法仅限于精神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他说自己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为了科学地认识艺术是什么”。他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在艺术中以直观形式认识自己,在宗教中以表象形式认识自己,在哲学中以概念形式认识自己。他的《美学》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学原理,二是艺术发展史,三是艺术种类。他使美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科学。
艺术家及其作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佛罗伦萨画家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其代表作有:《逃亡埃及》、《犹大之吻》等;
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 其代表作《出乐园》和《纳税钱》等;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其代表作有《蒙娜·丽萨》和《最后的晚餐》等;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naroti 1475-1564年)。 其雕刻方面的代表作有《大卫》、《摩西》等等,绘画的代表作有《创世纪》、《末日的审判》。
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
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戴帽的自画像》《圣维克多山》;
凡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自画像》;《向日葵》;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带光环的自画像》;《黄色基督》;
立体主义代表人物: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埃斯塔克的房子》;
莱热(Fernand Leger,1885-1955)《三个女子》;
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吉他与乐谱》;
野兽派代表:
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红色中的和谐》;
弗拉芒克(Maufice de Vlaminck,1876—1958)《塞纳河畔的采石场》;
德兰(Andre Derain,1880—1954)《威斯敏斯特桥》;
表现主义代表:
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呐喊》;
思索尔(Jams Ensor,1860—1949)《1889年基督进入布鲁塞尔》;
施密特一罗特卢夫(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戴单眼镜的自画像》;
未来主义代表:
贾科莫·巴拉(Ciacomo Balla,1871—1958)《被拴住的狗的运态》;
翁贝特·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城市的兴起》;
吉诺·塞弗里尼(Gino Severini,1883—1966)《塔巴林舞场有动态的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