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
新古典主义起源兴盛于法国,代表是布瓦洛和他的那本《诗的艺术》。来自不过新古典主义是一个360问答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影响蔓延全欧的文学运动,我们还要说一下这个运动的后续影响和进程。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新发展两世拿王是在英国,英国有自己的文学实践传统,所以英国人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新古典主义进行了改造,这就是英国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人是屈莱顿,在蒲伯和约翰逊那里这一运动臻至成熟。后来新古京杂标再型必到出典主义衰落了,其慢文论在法国被启蒙主义击溃,而在英国,则是感伤主义取代了它。不过这是后话了,我们下一篇介绍这两个队求伤府杂怕。|屈莱顿 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屈莱顿是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20世纪被人追封为“英国文学理论”之父。①代表著作利画既溶款牛航居字到是《论诗剧》,当时法语评庆学出由乡而变眼国有人用新古典主义的观点批评英国戏剧,这部著作就是反驳和回应。每效沉边棉议著作采用对话体,写四位绅士在湖上泛舟,就戏剧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论诗剧》涉及了英法文学对比的问题和古今之争的问题。在英法对比的问题上,屈莱顿大抵同意关于英国戏剧不如法国的很多观点,但他认为英国的戏剧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情节更加生动更加变化多端,而法国人的作品显得太僵化,上花孩团还有三一律这种过分严苛的规范。屈莱顿将文学上的精船律叶械不同归之于国民性的问题,法国人太轻浮,所以到剧院想看点严肃的,英国太忧郁,所以到剧院想找点乐子。在古今之争的问题上,屈莱顿反对崇古论,甚至认为莎士比亚等现代英国戏剧要强于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有时候情节和人物太狭窄了。而戏剧应当是反映人性的,展示人的个性和激情,而不是说遵循三一律的就是好剧,古人也有很多剧不遵循三一律的。总的来说这部著作没有得到什么结论,但是在讨论混前创盐环迫怎握复器字中,屈莱顿将法国古典主义的思想和理念引入英国,但是却不否认英国传统的创作实践。他这里的古典主义显示纸剧红出更强的温和气质,摒弃法国新古典主义对绝对普遍性的追载执海事好建击附求,转而承认而追求民族特色。②在《悲剧推被轮吗也批评的基础》中,屈莱顿仔细的解释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和干批评家和理论家的观点,将其作为悲剧批评的基础,并提出了自己的悲剧理论。这环部著作是他为自己的剧本所写的序言,有自我辩护的意图。他认为一切诗歌的总目标就是让人在愉快中获得教益,而悲剧能够使人改正心中不合理的“激情”。具体地解释这种目标和效果,屈莱顿大概和亚里士多德持有相同的意见,一个身上具有美德却又有缺点的人,其遭受的不幸最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这种说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如出一辙。在人物性格方面,屈莱顿大抵同意法国新古典主义的论调,认为人物性格应当是保持内在同一而明显的,不过他也认为人物的性格应当复杂多面,但必须具有一种统摄突出的性格特质。在人塑方面屈莱顿还讨论了作品中的情感问题,他引述朗基努斯的说法,认为作品中,尤其是人物中应当凸显出作者本人的激情来,这样才能感染观众。|蒲伯 自然与巧智巧智是英国思想界的一个特殊概念,在哲学认识论中是指主体的认识能力,是判断力和想象力的综合(似乎类似于康德的先天综合能力),而在文论中,则指创作者的创作天赋,能够创作出引发读者审美趣味的形象。这些可以看出,英国文学传统对于自由和主体性的要求显然很突出,要引入新古典主义,就要对此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工作就是由亚历山大·蒲伯完成的——蒲伯这个名字实际上是“pope”,也就是教皇的意思,不知道17世纪pope是啥意思,哪有给人起名教皇的……蒲伯重新解释了“自然”这个概念,由此把新古典主义的原则和英国文学对自由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温和的英国新古典主义。蒲伯依旧把自然看做是艺术的最高范本,文学创作和批评都要依照自然那永恒的准则而进行,而古典的就是自然的,作家要通过揣摩学习古典作品来达到自然。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巧智则是自然的馈赠和礼物,自然把那些有表达潜力之物加以整理而鲜明,这时才有真正的巧智。蒲伯之前很多人借助巧智这个概念对抗外来的原则,蒲伯则把巧智也纳入自然的标准中,从而完成了对新古典主义的改造和辩护。|约翰逊 普遍性和类型蒲伯以后的约翰逊也承袭了新古典主义的种种气质,强调普遍性等,但已经不再沿用新古典主义的概念,也不再认同其具体规范,这似乎证明新古典主义在他这里已经在式微了。他的主要成就是编纂了《莎士比亚戏剧集》,其文论观点则体现在这部戏剧集的序言中——很显然,他提出的文论观点就是为了吹莎士比亚的……他认为戏剧应当着重于更具普遍性的东西,在人塑上就是忠实于人性,并且塑造出种种性格类型。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诗人也要追求更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不是通过虚构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来吸引观众一时的新奇。而莎士比亚正是在这一标准上做到最好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永远能找到体现了普遍人性的人物,人物是一个类型的代表,这因此使得他们作品承载了更多的意义。总的来说,他注重艺术超越时代和浅薄的深层意义,要求艺术写出更加深刻的,能和社会生活共通的共相类型。这也因此使他推崇新古典主义的精神,但是他在具体观点方面基本没有沿袭新古典主义,关于三一律,他认为戏剧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出自生活的幻想,而不是教条。p.s.不想给他们搞坐标图了,感觉他们缺乏理论意识
比较分析古典主义美术与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风格特点
1、古典主义绘画就是利用古代的艺术精神,以古希腊继文艺复兴之后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表达某种哲理和现实,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被人们称为古典主义绘画。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微妙的明暗色调。
2、新古典主义,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流行于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欧诸国。它的主要特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造型和对称、和谐的构图,追求单纯、庄重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 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 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 安格尔, 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从美学上说,文艺复兴是对于古典价值的第一次发现与肯定,那么,新古典主义时期,则是对于古典的再次利用,并且伴随着曲解。文艺复兴关注的是被中世纪历史和宗教迷信所淹没的活生生的人,新古典时期关注的是被历史和新生活所忽略的秩序。秩序被当作是古典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个时代的旗帜是高扬理性。理性的外化便是秩序。这时候条理、系统、类型、规定等等概念被思维从头脑中拔出来,进入历史的永恒的行列,进而弥散为自然的本性。
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
. 理性的原则
在布瓦洛看来,理性是文学的基础,也是文学的目的,遵从理性是艺术达到完美的根本途径。
以理性代替审美,那就只能妨碍艺术的发展。而布瓦洛所强调的理性恰恰是后一种,这逗祥从他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内容上,他主张表现高贵人物,歌颂王权
在形式方面,布瓦洛强调形式要符合内容的理性要求,因此也必须合乎情理。
例如,对戏剧布瓦洛规定:“对理友晌性要服从它的规范,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的山告搏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一地、一天完成一个故事,这就是“三一律”。
布瓦洛强调理性原则,在创作中要求感性情感服从理性,
b. 自然的原则
在《诗的艺术》中,布瓦洛在强调理性的同时,多次重复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的“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很显然,布瓦洛摹仿自然的原则,实际上是主张儤自然表现情理。
这种所谓合乎常情常理的自然,在人物上要求描写定性与共性。
布瓦洛要求作家“和自然寸步不离”
c. 古典的原则
布瓦洛极力推崇古希腊、罗马 的作品。
首先“荷马之令人倾倒是从大自然学来,其次,历史已经证明荷马、柏拉图、维吉尔等人的作品是优秀作品.最后,布瓦洛认为,实践已经证明:法国的优秀作品都是摹仿古典作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