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

新古典主義起源興盛于法國,代表是布瓦洛和他的那本《詩的藝術》。來自不過新古典主義是一個360問答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影響蔓延全歐的文學運動,我們還要說一下這個運動的後續影響和進程。新古典主義文論的新發展兩世拿王是在英國,英國有自己的文學實踐傳統,所以英國人結合自己的經驗對新古典主義進行了改造,這就是英國的新古典主義,代表人是屈萊頓,在蒲伯和約翰遜那裏這一運動臻至成熟。後來新古京雜标再型必到出典主義衰落了,其慢文論在法國被啓蒙主義擊潰,而在英國,則是感傷主義取代了它。不過這是後話了,我們下一篇介紹這兩個隊求傷府雜怕。|屈萊頓 英國新古典主義的創始人屈萊頓是英國新古典主義的創始人,20世紀被人追封爲“英國文學理論”之父。①代表著作利畫既溶款牛航居字到是《論詩劇》,當時法語評慶學出由鄉而變眼國有人用新古典主義的觀點批評英國戲劇,這部著作就是反駁和回應。每效沉邊棉議著作采用對話體,寫四位紳士在湖上泛舟,就戲劇問題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論詩劇》涉及了英法文學對比的問題和古今之争的問題。在英法對比的問題上,屈萊頓大抵同意關于英國戲劇不如法國的很多觀點,但他認爲英國的戲劇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情節更加生動更加變化多端,而法國人的作品顯得太僵化,上花孩團還有三一律這種過分嚴苛的規範。屈萊頓将文學上的精船律葉械不同歸之于國民性的問題,法國人太輕浮,所以到劇院想看點嚴肅的,英國太憂郁,所以到劇院想找點樂子。在古今之争的問題上,屈萊頓反對崇古論,甚至認爲莎士比亞等現代英國戲劇要強于古代戲劇,古代戲劇有時候情節和人物太狹窄了。而戲劇應當是反映人性的,展示人的個性和激情,而不是說遵循三一律的就是好劇,古人也有很多劇不遵循三一律的。總的來說這部著作沒有得到什麽結論,但是在讨論混前創鹽環迫怎握複器字中,屈萊頓将法國古典主義的思想和理念引入英國,但是卻不否認英國傳統的創作實踐。他這裏的古典主義顯示紙劇紅出更強的溫和氣質,摒棄法國新古典主義對絕對普遍性的追載執海事好建擊附求,轉而承認而追求民族特色。②在《悲劇推被輪嗎也批評的基礎》中,屈萊頓仔細的解釋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學和幹批評家和理論家的觀點,将其作爲悲劇批評的基礎,并提出了自己的悲劇理論。這環部著作是他爲自己的劇本所寫的序言,有自我辯護的意圖。他認爲一切詩歌的總目标就是讓人在愉快中獲得教益,而悲劇能夠使人改正心中不合理的“激情”。具體地解釋這種目标和效果,屈萊頓大概和亞裏士多德持有相同的意見,一個身上具有美德卻又有缺點的人,其遭受的不幸最能引發觀衆的恐懼和憐憫,這種說法和亞裏士多德的錯誤論如出一轍。在人物性格方面,屈萊頓大抵同意法國新古典主義的論調,認爲人物性格應當是保持内在同一而明顯的,不過他也認爲人物的性格應當複雜多面,但必須具有一種統攝突出的性格特質。在人塑方面屈萊頓還讨論了作品中的情感問題,他引述朗基努斯的說法,認爲作品中,尤其是人物中應當凸顯出作者本人的激情來,這樣才能感染觀衆。|蒲伯 自然與巧智巧智是英國思想界的一個特殊概念,在哲學認識論中是指主體的認識能力,是判斷力和想象力的綜合(似乎類似于康德的先天綜合能力),而在文論中,則指創作者的創作天賦,能夠創作出引發讀者審美趣味的形象。這些可以看出,英國文學傳統對于自由和主體性的要求顯然很突出,要引入新古典主義,就要對此給出合理的解釋。這個工作就是由亞曆山大·蒲伯完成的——蒲伯這個名字實際上是“pope”,也就是教皇的意思,不知道17世紀pope是啥意思,哪有給人起名教皇的……蒲伯重新解釋了“自然”這個概念,由此把新古典主義的原則和英國文學對自由的追求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溫和的英國新古典主義。蒲伯依舊把自然看做是藝術的最高範本,文學創作和批評都要依照自然那永恒的準則而進行,而古典的就是自然的,作家要通過揣摩學習古典作品來達到自然。在此基礎上,他認爲巧智則是自然的饋贈和禮物,自然把那些有表達潛力之物加以整理而鮮明,這時才有真正的巧智。蒲伯之前很多人借助巧智這個概念對抗外來的原則,蒲伯則把巧智也納入自然的标準中,從而完成了對新古典主義的改造和辯護。|約翰遜 普遍性和類型蒲伯以後的約翰遜也承襲了新古典主義的種種氣質,強調普遍性等,但已經不再沿用新古典主義的概念,也不再認同其具體規範,這似乎證明新古典主義在他這裏已經在式微了。他的主要成就是編纂了《莎士比亞戲劇集》,其文論觀點則體現在這部戲劇集的序言中——很顯然,他提出的文論觀點就是爲了吹莎士比亞的……他認爲戲劇應當着重于更具普遍性的東西,在人塑上就是忠實于人性,并且塑造出種種性格類型。而在更高的層面上,詩人也要追求更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不是通過虛構一些特殊的風俗習慣來吸引觀衆一時的新奇。而莎士比亞正是在這一标準上做到最好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永遠能找到體現了普遍人性的人物,人物是一個類型的代表,這因此使得他們作品承載了更多的意義。總的來說,他注重藝術超越時代和淺薄的深層意義,要求藝術寫出更加深刻的,能和社會生活共通的共相類型。這也因此使他推崇新古典主義的精神,但是他在具體觀點方面基本沒有沿襲新古典主義,關于三一律,他認爲戲劇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出自生活的幻想,而不是教條。p.s.不想給他們搞坐标圖了,感覺他們缺乏理論意識

比較分析古典主義美術與新古典主義美術的風格特點

1、古典主義繪畫就是利用古代的藝術精神,以古希臘繼文藝複興之後的雕塑和文藝複興時期大師們的繪畫爲典範,塑造一種類型化的藝術形象,表達某種哲理和現實,宣傳一種理想化的崇高境界,被人們稱爲古典主義繪畫。在技巧上,古典主義繪畫強調精确的素描技術和微妙的明暗色調。
2、新古典主義,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流行于以法國爲中心的西歐諸國。它的主要特征是,力求恢複古希臘、羅馬古典美術的傳統,多取材于古希臘神話和古羅馬的曆史故事,在藝術形式上,注重造型和對稱、和諧的構圖,追求單純、莊重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曆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 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視素 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維安、達維德到 安格爾, 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并達到高峰。
從美學上說,文藝複興是對于古典價值的第一次發現與肯定,那麽,新古典主義時期,則是對于古典的再次利用,并且伴随着曲解。文藝複興關注的是被中世紀曆史和宗教迷信所淹沒的活生生的人,新古典時期關注的是被曆史和新生活所忽略的秩序。秩序被當作是古典的真正價值所在。這個時代的旗幟是高揚理性。理性的外化便是秩序。這時候條理、系統、類型、規定等等概念被思維從頭腦中拔出來,進入曆史的永恒的行列,進而彌散爲自然的本性。

新古典主義的三原則

. 理性的原則
在布瓦洛看來,理性是文學的基礎,也是文學的目的,遵從理性是藝術達到完美的根本途徑。
以理性代替審美,那就隻能妨礙藝術的發展。而布瓦洛所強調的理性恰恰是後一種,這逗祥從他的具體要求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内容上,他主張表現高貴人物,歌頌王權
在形式方面,布瓦洛強調形式要符合内容的理性要求,因此也必須合乎情理。
例如,對戲劇布瓦洛規定:“對理友晌性要服從它的規範,我們要求藝術地布置劇情的山告搏發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着舞台充實”一地、一天完成一個故事,這就是“三一律”。
布瓦洛強調理性原則,在創作中要求感性情感服從理性,
b. 自然的原則
在《詩的藝術》中,布瓦洛在強調理性的同時,多次重複亞裏斯多德、賀拉斯的“藝術摹仿自然”的觀點。
很顯然,布瓦洛摹仿自然的原則,實際上是主張儤自然表現情理。
這種所謂合乎常情常理的自然,在人物上要求描寫定性與共性。
布瓦洛要求作家“和自然寸步不離”
c. 古典的原則
布瓦洛極力推崇古希臘、羅馬 的作品。
首先“荷馬之令人傾倒是從大自然學來,其次,曆史已經證明荷馬、柏拉圖、維吉爾等人的作品是優秀作品.最後,布瓦洛認爲,實踐已經證明:法國的優秀作品都是摹仿古典作品的結果。

160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