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芭蕾舞天鹅之歌赏析 急!!!
《天鹅之歌》是出独幕芭蕾舞剧,属于英国当代芭蕾第一阶段的代表作,1987年11月由伦敦节日芭蕾舞团首演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作曲P.尚邦,编导与舞美设计C.布鲁斯,由K.昂齐亚、M.斯古格、K.里奇蒙德表演。创作这个男子三人磨棚行舞的初衷来自伦敦节日芭蕾舞团,目的是希望能为该团比利时籍的国际大赛获奖者科恩·昂齐亚量身定做一个使他登峰造极的佳作,于是乎,当代芭蕾编导家克里斯多夫·布鲁斯成了首选,而昂齐亚在身体条件、技术能力、协调性和表现力等多方面的出类拔萃则不仅激发布鲁斯编出了这部崭新的经典之作,而且导致布鲁斯把自己以往自编自演的许多部代表作都交给了他去主演。《天鹅之歌》的阵容虽然只有三人,时间也只有24分钟,但却以当代芭蕾兼收并蓄的特征、融会贯通的手法,呈现出一部相当完整、自成一体的独幕舞剧。昂齐亚在剧中刻画出一位残遭两个狱使人格侮辱与百般刁难的囚犯,最初的动机本是抨击当时拉美国家独裁统治对不同政见者的瞎哗摧残,但事过境迁至今,观众依然能在其中感悟到编导家对男人与男人,乃至人与人关系中的嫉妒、攻击、强权、暴力,所表达的鲜明态度。就编舞而言,其最重要的创造就在于,整个审讯与蹂躏的过程没有使用古典芭蕾常用的那些哑剧、手势和面部表情,而是大量通过“接触即兴”这种“后现代舞”以来的主流编舞方法,以及大胆融当代芭蕾动作和日常生活状态于一体的方式,最终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不时地使用诙谐幽默的细节、软鞋踢踏舞以及交际舞等素材,为作品在整体和冲上的压抑成功地调节出特定的节奏与气氛。男主演随意的牛仔裤与红色的体恤衫与狱使刻板的制服、双方动作的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强烈反差,让观众对彼此处境、正反面角色的截然不同一目了然。与此同时,各种道具的妙用让正反两种角色之间平添了可资变化的多样“关系”:文明棍和鸭舌帽的同时使用突显出狱使例行公事与滥用职权的双重人格;红鼻头成为他们把囚犯当小丑耍弄的显著符号;而椅子的一物多用——既是“老虎凳”,又是狱中窗;既是狱使随意施暴的凶器、桎梏囚犯的手铐和脚镣,又是被囚禁者奔向自由的跳板——则充分表现出编导家的聪明才智。微观地看,“天鹅之歌”的主题在此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编导家按照西方文化中特指天鹅临死前哀鸣的内涵,表现出他对独裁统治末日将临的信心;另一方面,他也通过男主演“展翅欲飞”动作主题的三次再现与发展,表现出无辜百姓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宏观地说,这个作品不仅折射出冷战期间世界格局的严重对峙,表达了平民百姓对世界和平的虔诚期盼,而且对善恶之争表现出鲜明的爱憎立场,故能摆脱事过境迁的危险,保持了至今常演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