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里的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一字之差,到底有什么区别?
文·段宏刚
文艺复兴(14——16世纪)之后的17世纪中后期,西方美术仍然保持着迅猛发展的态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艺思潮 “ 古典主义 ” 从法国巴黎起源,首先对文学和音乐产生影响,后来又波及到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成为欧洲文艺界共同遵循的艺术思潮。
此时的法国正处于路易13和路易14执政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蒸蒸日上,君主专政进入了全盛时期,形成了以国王为首的新贵族群体和大资产阶级。
然而,代表封建势力的旧贵族,不满足自己的既得利益被瓜分,就跟新贵族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因为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取得胜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所以,艺术家们就敏锐地感受到,为王权服务才是正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为王权服务的艺术思潮,名曰“古典主义”。
从“古典主义”的名字就能看出,是倡导艺术家们尊崇、模仿和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形式,重新塑造古代欧洲的艺术辉煌,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
因为古典主义服务的最终对象是王权,所以,把满足王权的需求作为首要追求。
总体来看,古典主义具有三个特征。
其一,艺术家必须无条件为王权服务。因为古典主义受官方支持,里边的艺术家由宫廷供养,乃至发放薪水。
其二,在艺术创作上,古典主义以笛卡尔的 “唯理主义哲学” 作为思想依据,反对个性,追求理性至上的原则。
之所以这样,一是为了反对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神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对艺术的误导,二是为了反对在作品中表现出过多的个人欲望。
其三,通过借古喻今缓伍的方式,以古希滑哪绝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当代社会。
推崇古典主义的艺术家认为,在尊崇古代艺术辉煌的同时,要用古人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来表现时代意识。
古典主义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都体现在戏剧方面,代表剧作家有法国剧作家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高乃依的《熙德》,莫里哀的《伪君子》和《吝啬人》,拉辛的《昂朵马格》,都是西方戏剧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
古典主义在音乐上的生命力十分旺盛,从17世纪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继承了巴洛克音乐热烈奔放、大气恢宏的特点,著名音乐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都是代表人物。
古典主义在绘画上重视素描的作用,依托严谨的素描技巧来创作完整的造型,在构图上喜欢单纯而庄重的画面形式,追求一种富丽堂皇的气势,以及严峻静穆的艺术格调,对色彩的作用并不是那么重视,有时为了需要会剥夺艺术形象的自然色。
绘画领域,以法国普桑和西蒙乌埃的成就最高,普桑是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古典主义流行100多年后, “ 新古典主义 ” 于18世纪中叶才逐渐兴起,先从意大利罗马附近的庞贝古信姿城发端,进而由法国人发展壮大,最后流行于全欧洲。新古典主义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然后影响到绘画、音乐和文学。
新古典主义形成的过程,也是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酝酿的过程,因此,新古典主义在艺术理念上跟政治走得比较近,又被称作“革命古典主义”,画家常常用作品来表现革命激情,在绘画上的成就最为突出。
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有大卫,安格尔,布格罗等人。
整体来看,新古典主义是古典主义的一种延续和深化,它们在艺术追求上,有许多共同点,都追求理性至上的原则,用艺术服务于上层社会,排斥个性而彰显共性,尊崇古希腊的艺术形式美感,弱化色彩和笔触的作用,对构图形式精益求精。
但新古典主义又有不同于古典主义的地方。比如,新古典主义强调 “以形传神” 的艺术原则,为了营造出唯美和谐、庄严典雅的审美趣味,并不是全部否定色彩的艺术作用,而是会对色彩进行一定程度的弱化,尽量保留物象的自然色。借鉴古希腊的艺术手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用来表现现实生活,展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英雄形象,对严肃题材的偏爱,新古典主义要高于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内容?
三一律(classical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的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伤孔难促过一天,即24小时,必须只有一个地点。
即要求一出厂买重采令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琴提奥约于1554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360问答持着舞台充实。”
坏传取采错要受孙扩展资料:
三一律的历史来源和发展:
三一律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引申出来的。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戏剧行动的一致胡语拉古性,认为戏剧“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了效但并不排斥使用次要的情节。他也提到“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室内认”,但这只是指演出时间的长度。
16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观真定海老突争史适鲁自点被阐发、曲解。
意大利理论家基拉尔底·钦提奥在1545年首先提出“太阳运行一周”指胜走调击的是剧情的时间。
其后,洛德维加·卡斯特尔维屈罗在注释《诗学》时又进一步阐述了剧情时间与演出时间必须一致的观点,并认为戏剧之度“必须真正限于一个单一的地点”。此外,戏剧行动的一致性也被医愿思负距老己终陆加上了排斥次要情节、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的限制。
在1备九门的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连张福消径劳戏剧理论家(-D).N.布瓦洛把三一律总括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并以此作为不能违背的结职构法规。
把三一律作为一种戏剧结构的方式,有助于使剧本的结构集中、严谨,运用这种结构方式也造候斯察久经就了不少成功的剧作。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法规,对戏剧创作则是严重的束缚。
1手8世纪以后,特别是浪漫主义剧作家,一再攻击这一法规,其创作实践也已突破了这一法规。
“三一律”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产物,它是当时法国宫廷中的文人学者根据袁通测并扩乱坐子聚推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图而制订出来的,最后总结性地反映在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中。
在此书的第三章中写道:”不过我们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规则,希望开展情节,处处要尊重技巧;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件事,一直把饱满的戏维持到底。”这是对”三一律”最简明的概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