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主义诗人是
李金发 (1900.11.21——1976.12.25)原360问答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先零训众深酸简,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评菜弦啊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酒映氢垂编百连拉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1925年初,他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1927年秋,任中央大中秘书。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后赴优附除消振帮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倒皇扩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40年象事级阻训令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远在国外,后移居美国纽约,直至尽景矿住定与药行飞去世。
戴望舒是谁?
您好!戴望舒先生(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枣森陪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戴望舒先生的诗词有《雨巷》 《在天晴了的时候》 《我用残损的手掌》 《微笑》 《寻梦者》 《夕阳下》 《致萤火》 《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等等。
其中《雨巷》是他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怀着一种缥缈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与芬芳,而她的内心却结着忧愁、凳蠢哀怨。他逢着了这样的姑娘,然而转瞬即逝,“像梦中飘过”,她的颜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怅”统统消散在“雨的哀曲里”。他依旧“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依旧怀着希望,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这首诗中,诗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来营建抒情空间,传达内心情感,并且融会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纤弱婉约诗词的艺术营养。不仅如此,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的和谐春神的音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