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大致可分为哪三大画科

中国画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1 、人物画
人物画的历史进程: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2 、山水画
山水画的历史进程: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山水画的组成: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 花鸟画
花鸟画的介绍: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

花鸟画的画法和表现主题: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工笔花鸟,写意花鸟。
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扩展资料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国画历史悠久,宋朝以前绘图在绢帛上,材料昂贵,因此国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等,直至宋元朝后,纸材改良,推广与士大夫文人画兴起等,让国画题材技法多元,在画作上题诗,为书画同源之始。明朝之后,绘画推广到大众,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风俗画因此产生。清末,西风东渐,绘画材料多元,加入了西画元素,朝多方面发展。
参考资料:中国画搜狗百科

绘画要求:传统文化气息(清楚的图片及作品题目)

中国古代绘画有其独特方式独立于世,而风格与环境则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唐代以壁画为主,隋唐时期的壁画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其所到之处非常广泛像在宫殿、庙宇、墓室等等。此外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顶峰而壁画内容则以此为主,其作用是直播内容给各阶层的人们。因此佛教是深入人心到他们的禅雀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里去。除了传播宗教外,歌功颂德表赞功臣的内容也被记录在墙壁上,山水鱼虫则视为纯装饰赏析。唐代画作涵盖人物、风景、动物、鬼神但为首还是人物画,这不仅说明唐代画作延续了历史的发展,还说明在当时统治者开明的政策以及人们较高的生活水平上。
山水画作在唐与唐之前有很大差别,唐之前山水画作还处于一种定式的状态,画中山水既没生气又无法表现其空间形态变化。所以山水画虽然出现早但发展与成熟却是在唐,唐代的画家不仅改变了唐以前的画作风格,所经画家之手又衍生了多种风格。唐代的衫塌绘画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新变化,不仅继承了唐之前重笔法重色彩的绘画方式,同时还创作出单色勾线的白描及水墨画中的泼墨画法。在用笔上可以说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画家用笔更加大胆,设色也更加简单,用笔刚劲有力并且浑厚,形成了独特的笔法。因此我们在书评中看到“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另外,有说唐代画作更写实,也有说唐代画作更写意,而我在书中看到这样的引注―吴道子的画作落墨之后会让他的徒弟继续上色,即“只在约略浓淡之间,而道玄辄许可”。因此我认为可以大概猜测出唐代的画作有写意的倾向,当然许多现代画家并不认同。
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自然”被作为一种最高的美的表现存在。古代画家在创作上表现出它并不存在与自然之外,也不属于自然之上,它正是自然之内的。在顾恺之、吴道子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自然的,这不仅体现在画作形神还与主客体意境统一。其画作并无追求刻意用笔设色,但是气韵十足。除自然外绘画中最讲究神似。中国画从一开始就不单拘其表像而更多强调神似。在传统的绘画中形似只是表现出物体外表的逼真,而神似才是表达画家内心本质的精神追求。汉魏画家擅表动态之气势,西晋卫协被称为“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谢赫“六法”中也把气韵生动放于首位,五代山水画家所作的绘画力求气质俱盛有别于“得其形遗其气”。宋代占据主位的是花鸟虫鱼,“意在笔先”就是说在意境的必要性。而后北宋始即强调画作中的“意”。这里所说写实并非客观显现,而重于画作中对物的提纯即形神兼备。这个说法就相当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从宋起画作开始倾于写意,因此便有“画山水,最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现代语言中我们常把写意与传神并用,即与当时是相同的。而一些文人画家侧重于神似而不拘泥于细致刻画,苏轼甚至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元明后写意勃兴实践上有了更多的创造探索,人物画大胆夸张、花鸟奇特变形。
中国的传统绘画非常重视笔墨线条的用法,用线条作为绘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而不是像西方画家那样重视光影关系以及明暗调子。毛笔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工具,用笔的轻重缓急不同,绘画出来的线条也表现出了物体形体的状态,而且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绘画气质和魅力。
另由于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具有共性,所以在当时并没有把这两种艺术独立开来,因此唐代也提出了书画用源和书画同法的说法。元代后人们更注重吸取书法用笔来入画,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在古代称绘画为丹青,谢赫六法中讲“随类赋彩”,是说对色运用极为重视,就这点完全不同于国外的绘画方式,我国的传统绘画中的色彩既非环境色,也非固有色,大多是带主观的个人创作,在画作中我们可看出既有灿烂艳丽的青绿金碧,又朴素淡雅的水墨浅绛。但并非自然模仿,也非单调水墨勾染,中国画能够通过单色利用墨色浓淡干湿的微妙变化,创造出具五彩绚丽的绘画效果。这种用笔和用墨完美结合,使得中国传统的绘画达到了优美的效果以及很到的水平。
构图上中国画构图并非西方采取静止透视关系确定点线面,而是非常大胆自由地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我国的画家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绘画中的透视关系,传统画作称构图为经营位置或章法,它不仅是说物体在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说明如贺塌早何突出主题,表现出来的意境。例如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已经提到了初步的基本的透视理论,到隋代展子虔的画山水已经达到了咫尺千里的感觉。因此在遵循透视关系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传统绘画更高层次的表现出了绘画中意境的表现,与西方绘画透视关系相比我国古代画家更着重个人绘画情感的发挥。处理构图时使现代速写中鸟瞰的观察方法和随空间不断移动视点的独特绘画方式,以及概括和提炼的熟练手法,来处理纷呈繁杂、变幻莫测的自然万物。画面的结构上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艺术上更加注重象外之趣,画外之意,一树一石,寥寥几笔,布置巧妙,引得人们无限遐想,引人入胜。

3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