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著名诗人及其诗歌
詹姆斯?赖特(1927~1980),美国著名诗人,深度意象诗歌流派主将之一。
《宝石》
[美国] 詹姆斯?赖特
佚名 译
在我身后的空中
有这个洞穴
谁也不会触动它
一个隐居地,一种寂静
紧围着一朵火焰的花
当我挺立在风中
我的骨头变成深色的绿宝石
我在早年的一册摘记本上找到了它。那已是十几年前,一种陌生的新颖感觉使我摘录下这首诗歌,并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时回望……有时候,恍惚觉得自己已经置身于它的光芒里,但直至今日,却从未触及它本身——一颗绿宝石?
空中、洞穴、火焰、花、寂静处、风中的骨头、深色宝石……这些突如其来的刀刃般锋利的意象转折,会让人猛地楞住,感到暗中有什么正在慢慢地滋长和呈现,但又不具体、不清晰,始终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
“当我挺立在风中,我的骨头变成深色的绿宝石” ,读着这样的诗句,浑然于物我的置换中,不由地想起中国传统的写意绘画,画面的留白处即是“人心营构之象”的开始,它超越了再现与表现的心理形态,更接近于人生命的深层,律动着,并冒着热气。
斯塔福德在诗中说,没有一件经历过的事物是我们已经经历完的,经验就像一道拱门,我们越往前,它的边沿就越往后退。
那么,赖特诗歌的美妙之处在于,他在引领着我们接近这道拱门,接近无穷。
或许正因为这微妙的不可知性,使得我确信:在无法言说的某处,它与我们的世界是重合的。
杨尼斯?里索斯(1909~1990),希腊著名诗人,现代希腊诗歌的创始人之一。
《拯救的方式》
[希腊]杨尼斯?里索斯
董继平 译
夜晚;大风暴。那孤独的女人
听见波浪爬上楼梯。她害怕
它们会抵达二楼,它们会淹灭灯,
它们会浸透火柴,它们会朝床铺挺进。然后,
海水中的那盏灯会像溺死者的头颅
只有一个黄色念头。这拯救她。
她听见波浪再没戚度撤退。桌上,
她看见那盏灯——它的玻璃沾上一点盐斑。
那孤独的女人——我想她一定在瑟瑟发抖。
因为我已经听见波浪爬上了楼梯,腥涩、阴冷,喧嚣着逼近。黑暗中,海风刮来了盐。
那孤独的女人啊,她害怕,我也害怕着∶波浪会淹没所有,一直挺进到床铺边——那海水中的灯盏、溺死者的头颅……
里索斯用了枯丛陵浓缩的白描手法,让人置身于一幅超现实的场景,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存在于人类存在本身的不可避免的现实——孤独,以及孤独貌似荒诞的存在形式和意识流的延伸。他叙述得不动声色,暗喻、转换、象征等手法运用自如,鲜有痕迹。
当我们整个地浸入到这情境中时,灯光黄色的光辉救了她,也诗性地拯救了我们——“波浪再度撤退”。甚至,诗人在最后让想象和荒诞都回归到现实中眼见的细节“桌上,她看见那盏灯——它的玻璃沾上一点盐斑”。生活之中,想象之外,有着冷俊的神秘。
由此感知到,孤独的人生中,实现自我拯救的方式应该有很多,也许就是一个瞬间、一个念头,就是暴风雨中的一盏灯、夜色中的一枝火焰。
而我们又要走过什么样的路途,才能体认出这些呢?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1945~),丹麦当代著名诗人。
《一种生活》
[丹麦]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
北岛 译
你划亮火柴,它的火焰让你眼花缭乱
因而在黑暗中你找不到所要寻找的
那根火柴在你的手指间燃尽
疼痛使你忘记所要寻找的
一个瞬间,一个过程,一种生活。诗人朴实、冷静的细节描写,不动声色地引领着我们,进入了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经验之中。
在黑暗里,火柴划亮的那一瞬间,突如其来的光芒会让我们一无所见。咄咄的火焰使人“眼花缭乱”,即便睁大了双眼,也看不清隐藏于暗处的事物了“因而在黑暗中你找不到所要寻找的”。这混沌之中我们渴望产生的光明却带来了如此的悖境,不由地想起了夜间行车,在两车相交的那一刹那,我的视觉会出现盲点——刺亮,亮得什么都没有,以至心里发虚,暗生恐惧。
接下来的诗歌中,诗人沿着已经燃起的火柴笔锋一转,夹在指间的火柴燃尽了,留下了什么?是疼痛。清晰的,可感的,自己身体的疼痛——来源于小小的郑配指间、小小的一枚火柴的热焰。而这种疼痛,不仅仅是在幼年的记忆里,也在我们生命的流逝当中。
演绎到最后,不但没有找到所要寻找的,甚至因为疼痛而忘记了所要寻找的。整首诗歌,寥寥四行,看似荒诞,却一点也没夸张,写得入情入理;看似一个微小的瞬间,却隐含和折射了一种生活的普遍。
也许,“一”即是“众”,这短暂中的’哲思,带来了长久的玩味。
伊迪特?索德格朗(1892~1923),在岁月流逝中凸显的芬兰女诗人,有过短暂而苦难的一生。
《一种希望》
[芬兰] 伊迪特?索德格朗
北岛 译
在我们充满阳光的世界里,
我只要花园中的长椅
和长椅上那阳光中的猫……
我将坐在那儿,
我的怀里有一封信,
一封惟一的短信。
那是我的梦……
时间证明了一切。仅仅活了三十一岁的索德格朗在其苦难的生前鲜有认可者,而过后却从岁月中凸显,成为北欧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
她的诗歌,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生”和“爱”的强烈渴望,充满了绝望和迸发的力量。而这首《一种希望》就像是她置身于这个世界的呼吸——宁静、淡定、从容,仿佛一朵清新的小花,开在了她诗歌的芳草苑里……
自然,清新的诗行,如同水一样地流淌。第一句“在我们充满阳光的世界里”大气而轻松地奠定了整首诗歌的基调,并与最后微小的梦想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差,令人读之,心颤不已。
原本,这是些多么普通的生活场景啊,公园、长椅、阳光中的猫、短信,而对于索德格朗,却是希望和梦想。“一封惟一的短信”应该和爱有关,越接近生命尽头,她的爱也越炽烈,在她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机的,也都有存在的意义。
因而,随着她的诗歌一起轻轻流淌的,还有她整个的身心。
我想,这种希望,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最终的希望吧。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1905~1982),美国高产的画家和诗人,同时也是翻译家、评论家和哲学家。
《给玛里奇克的情诗》节选
[美国]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
马永波 译
5
只有我们。
在我们的小屋里
远离任何人,
远离世界,
只有石头上的水声。
然后我对你说,
“听,听树林里的风。”
18
你的舌头敲打,
进入我,我变得
空洞,闪耀着
旋转的光,像一个
巨大膨胀的珍珠。
21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
月桂,洋李,桃树,
杏树,含羞草,
都立刻开花了。在月亮
下面,夜晚发出你的体味。
在我所读过的情诗中,这是最令我心仪的一组。
没有激情狂飙,也没有舍生忘死,心平气和的语言织造出了另一个世界—一
一个纯净的世界。
有你,有我,静静相拥:有水,落在了石头上;有风,吹过了树林。而生命和人性的焕发,犹如一颗旋转着的,巨大膨胀的珍珠,发出动人心弦的光泽……
情境一一阅读下来,似乎远离了人类,实则又默默地贴近了。它们悄声细语地弥漫进阅读者的身体、向往和记忆,拨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脆弱、最敏锐的神经,正所谓不离不即,回味时让人情不自禁。
21节非常巧妙。“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开头得简单又不简单,暗含隐喻,如同顺手牵来。接着,“月桂,洋李,桃树,/杏树,含羞草,/都立刻开花了。”行文至此,洋洋洒洒,恣意纵横,仿佛步入了春天,花香袭人,使得阅读者不自觉地自行充满。而诗作者却戛然而止,转而写到了月亮下面——“夜晚发出你的体味”,真是余味袅袅,不知道是花的味道,还是人的香气。
它们简洁,却不单薄,真好。
09保定一模语文诗歌鉴赏
同志,很遗憾你的记忆混淆了一点点,除了曾巩以外,只有贺知章写了“咏柳”
贺知章诗《咏柳》
作品信息
【名易乙学席通及听兴做宁称】咏柳[1] 【年代】盛唐 【作者】贺知章 【体裁】元频几慢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咏柳⑴ 碧玉妆成一树高⑵,万条垂下绿丝绦⑶。 不知细叶谁裁出⑷,二月春风似鲁语都项威良针剪刀⑸。[2]
【注释360问答】
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妆成: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长自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也压养排第围名。 ⑶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⑷裁杨令重衣证敌盐培讨着怎: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⑸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似:好像,如同,似乎错。
【译文】
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刚音局排拉家才派许场伟知道这细细的柳叶讨免广室核获治只那但耐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林危说却改兴依四破父李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进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节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钱一良毛承磁大测客齐“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战连甚吧何致服从“碧玉妆成”到“剪刀缩植停叶神散势处”,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减袁兵木意章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沙查早仍仍八息善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诗二十首。
曾巩诗《咏柳》
作品信息
【名称】咏柳[5] 【年代】北宋 【作者】曾巩 【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⑴。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译文
【注释】
⑴“乱条”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倚:仗恃,倚靠。狂:猖狂。
⑵“解把”两句: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作品鉴赏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此诗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宋嘉佑进士,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的主要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