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魏
很多人不知如何欣赏魏碑,李尽述满周富帮科提以其风格独特,既不同于秦汉篆隶简牍,又异于或宽360问答博或秀美的汉隶,亦与唐楷宋书风格迥异,而且碑文历经风雨侵蚀已经残左频市缺不清,颇有难以入手之感。那么,应该如何欣赏魏碑呢破领告印?
以张猛龙碑为例,用笔方圆兼施有如切金断玉,结体开张大度寓险绝于平正,既出凌厉峻峭又有几分自然妍美,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一、张猛龙碑简介
《张猛龙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额有阴,碑文记颂占脱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被世人誉为“魏垂武与不编破宣碑第一”。
它具有集众美行毛约财区增盐仍德客于一碑的特点,用笔方圆预办并施,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它上承汉碑之变迁,下启隋唐楷书之先河,是南北朝时期艺术水准最高的碑刻作品,它影响和成就了后世许适多书法名家。唐初的虞世南、欧计家居孩该钱除言门极而阳询,清代的包世臣杆政范源苗义、赵之谦、康有为,以及近代的弘一法师等,都有从此碑获益请阻度但湖降。当代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亦对《张猛龙碑》情有独钟,视其为学习魏碑的首选范本,临习者众。
二、艺术特点
《张猛龙碑》用笔十分丰富,方圆兼施,以方笔为主,同时在方圆之间又有很多细腻的变化。结体险绝多于平正,其境扬础烧衡是险绝与平正的完美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欹侧生势。此碑字势统一,字的上部重心都向左倾斜,峻起于右上角讲物儿文重,造成一种飞扬的字势。
2、主次对比。此碑因袭阳缺久必极任隶书特点,一字之中主要突出横空安又方古基复东画和撇捺,竖向笔画多收拢紧缩。
3、虚实相映。此碑的一大特点是放得开、收得住,既有大胆的疏放,又有巧妙的留白,于虚实相映中产生奇势。
4、错落生趣。此碑通过错位、穿插、夸张等方法打破均匀分布,使字在强烈的内部对比中产生奇趣。其章法特点是横有行、竖有列,注重德律价疏密的处理,以章法的疏朗与字势的紧密形成对比之美,并且给结构外向舒展的字势留下空间的自由度,整篇章法显得规整和谐。
三、名家评论
自传拓以来,《张猛龙碑》备受书家和书评家们的推崇,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清代评论家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不可思议。”
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学书迩言》称:“《张猛龙碑》整练方折,碑阴则流宕奇特。”其《平碑记》称《张猛龙碑》“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思她则包弦沙级既,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清代另一位碑学代表人物康有获志头肉许为也对《张猛龙碑》亦赞美有加,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赞道:“其意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又云:“吾于行书取《兰亭》,于正书取《张猛龙》,各极其变化也。”
近代书法家沈曾植盛赞曰:“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锺繇、梁鹄胜境,而终幅不杂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
启功亦甚爱此碑,他在《题张猛龙碑》一文中说:“古之铭石书,多故求方整,以示庄严,遂即形成相传之刊刻体。而简札书中手写体之弹性美,往往不可得见。其方不至于板滞,圆不失其庄严,每笔每字,时方时圆,或方或圆,相辅而成者,惟此碑得其妙。”
四、临习要点
临习《张猛龙碑》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中宫收紧,以免形散无神采,同时又要注意紧结过度,以免需夸张的笔画展放不足。
2、此碑笔画既雄健又灵变,偏旁和部件写法多样,借让巧妙;结构既精致又宽博,有大气魄;结体变化丰富,大小差别很大。
3、注意先方后圆、寓圆于方,只有先做到方雄,才能取得圆浑。
4、因为此碑漫漶十分严重,所以要注意对此碑意态和精神的把握,不能刻板描摹,遗神取貌。
赵之谦最好的行书
赵之谦最好的行书是《中秋诗四条屏》。
释文:中秋月正明,夜半飞紫琼。拂袖天上去,揽衣朝太清。缥缈黄金阙,迢遥白玉京。搭隐毕离离百宝幢,袅袅九华旌。箫韶起碧落,散花飘群英。翱翔鸾鹤舞,清澈云璈声。凌凌九霄寒,风露薄青冥。弱水三万里,仙路眇蓬瀛。不赴瑶池宴,相约董双成。
吹笙骑凤凰,飞上芙蓉城。宋四明陈西麓游仙曲。光绪戊寅秋七月书于芝阳,为耀甫尊兄夫子大人属,撝叔弟赵之谦。
在书法上,赵之谦不仅精于隶书、楷书,并且对于篆书和行书也极擅胜场。有意思的是,他在《与梦醒书》中却对自己的各体书法作出了这样的自评:“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然平生因学篆而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
这除了隐约表示了自己于书法擅长篆、隶、楷之外,对于行、草书则有些自谦。但事实又怎样呢?单就他的行书来看,其实造诣是很高的。从整体着眼,他的行书笔墨腴润,风致潇洒,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创新”一面,又有着符合大众欣赏习惯的“从俗”一面,可谓推陈出新、雅俗共赏。
书法生涯:
赵之谦避走温州后,有空闲得读《安吴论书》,深为携森包安吴理论所折服。在《章安杂说》中已看出他倾心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
又云:“安吴包慎伯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画知芹赞》、《洛神赋》,笔笔皆同汉隶。然则近世所传二王书可知矣。重二王书始唐太宗。今太宗御书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书无少异。谓太宗书即二王书可也。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为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奉为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
而后八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模勒,亦不足贵,与余意异而同。”其于书不满足于二王也如此。于是,他开始了学习书法的转折,渐与二王系统分道扬镳了。
在他赴京之后,与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孙等相聚,皆癖嗜金石,其时他正着手重编《补寰宇访碑录》,大量搜罗古刻,尤其是得《郑文公碑》,最为之心仪。三十五岁前后年余时间,每日流连往返于琉璃厂,奇赏疑析,晨夕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