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發展?

16、17世紀之交産生的意大利歌劇,是文藝複興運動在音樂上的最大成果,它标志着一個新的音樂時代——巴羅克音樂時期的開始。歌劇是集音樂、戲劇、舞蹈等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由于歌劇在意大利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意大利的音樂史,意大利歌劇在整個歐洲音樂的發展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特點意大利歌劇産生于巴羅克時期,并在這一百五十年的時間裏輾轉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間它經曆了産生、發展和成熟三個階段,并影響了歐洲各國。佩裏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劇初具雛形,蒙特威爾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劇趨于完善,并使它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後意大利歌劇在發展中經曆了三個重要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真實主義時期,其中後兩個時期最關鍵。音樂史上的浪漫主義時期大約是19世紀前後的100多年,該時期的音樂不像巴羅克音樂那樣壯觀、華麗,在細節上精緻修飾;也不像古典主義音樂那樣具有精練、樸實的音樂語言,形式結構明晰勻稱;它更多地強調個性與自我感受,無拘無束地表達情感世界,體現了浪漫主義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義音樂的這些特點都在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中得到了體現,它強調強烈的感情渲染、個人主義精神的展現以及強烈的個性表現,重視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愛爲創作宗旨,反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形式和内容,作曲家們期望最大程度地體驗各種感受。這些都是當時意大利歌劇的鮮明特點。2、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發展的背景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發展和成熟與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是不可分割的,法國大革命促進了意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整個19世紀意大利人民都在爲民族統一和獨立而鬥争,所以民族主義問題成爲影響當時音樂發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義者強調音樂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們也在關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複興運動高漲的國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傳統音樂。同時,浪漫主義思潮與現實的民族鬥争結合在一起,帶來了意大利文化的繁榮,使18世紀末衰退的歌劇藝術重獲新生。雖然浪漫主義因素對歐洲各國有着深遠的影響,但對意大利歌劇來說,它沒有像德奧或法國音樂那樣具有激進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是更多地紮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傳統,遵循本民族的審美習慣和歌劇體裁的傳統,所以浪漫主義因素隻是逐步地滲入意大利歌劇。意大利喜歌劇和正歌劇兩種體裁直到19世紀仍然并存發展,但是它們的基本任務從體現民間生活轉向爲發展民族文化而鬥争,使歌劇藝術受到時代生活的影響而形成新的風格。
3、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發展過程浪漫主義風格的意大利歌劇從羅西尼開始,經過貝裏尼、唐尼采蒂到威爾第早期,内容主要體現了愛國情感與英雄主義。到威爾第的創作後期,出現了新的音樂潮流——真實主義歌劇,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醜角》(1892)、普契尼的《藝術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動這股潮流向前發展的代表作。真實主義歌劇不僅保持了真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特點,而且還繼承了來自法國比才《卡門》的現實主義傳統。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風格的意大利歌劇代表作曲家:羅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劇最多産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義早期,是古典主義歌劇與浪漫主義歌劇過渡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創作的近四十部歌劇爲意大利歌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集意大利喜劇的精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威廉·退爾》則是大歌劇的經典作品,爲19世紀的歌劇創作提供了新的經驗。他在遵循意大利傳統歌劇創作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歌劇改革,縮小了宣叙調和詠歎調的區别,把歌劇中獨立的分曲形式發展成“場”的結構,并在音樂高潮時創用了“羅西尼漸強”的表現方式。他複興了意大利歌劇藝術,使它與德國歌劇、法國歌劇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稱爲美聲時期,那麽羅西尼就是這個美聲時期的締造者。他爲歌劇帶來了神奇和歡笑,使人們重新回憶起意大利歌劇一枝獨秀的魅力。唐尼采蒂(GactanoDonizetti,1797-1848)和貝裏尼(V.Bellini,1801-1835)延續和發展了羅西尼的歌劇風格,前者旋律豐富多彩,炫耀聲樂技巧,由于過多強調感官上的愉悅而缺乏内涵,但對意大利“美聲”學派的産生有着直接的影響,《拉美摩爾的露西亞》和《愛的甘醇》是他的傾情之作;後者重視音樂與語言的關系,強調音樂的表情作用,旋律純樸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諾爾瑪》、《清教徒》,特别是《夢遊女》,以其抒情和細膩令人陶醉。他們使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逐漸成熟,通過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劇的地位。意大利歌劇在唐尼采蒂、貝裏尼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超越這兩位大師的作曲家出現,直到威爾第的出現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有了起色,并将它發展到極緻。威爾第(GiusppeVerdi,1813-1901)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獨立運動思潮的影響,作品内容涉及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劇擺脫了思想和創作方面的危機;他把意大利的文學藝術和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們廣泛接受。音樂上,他在大多數歌劇作品中依舊遵循分曲結構的寫法,同時又着重研究瓦格納歌劇的特點,并對它分場而不分曲的結構和主導動機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運用,在保持民族風格與傳統習慣的同時,創作出富于戲劇力量、光彩動人的旋律。他一生共創作了26部歌劇,較著名的有:《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伊達》、《奧賽羅》。威爾第創造出真正意義的現實主義歌劇,他使意大利歌劇傳統在歐洲浪漫主義時代,不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煥發出勃勃生機。到19世紀晚期,歐洲文學界掀起了以法國左拉(1840-1902)爲代表的真實主義運動,同時意大利也興起了真實主義文藝思潮。真實主義作家們力求真實地描寫和表現社會生活的現實狀況,并客觀地再現生活。第一部真實主義歌劇是馬斯卡尼(PietroMascagni,1863—1945)創作的《鄉村騎士》(CavalleriaRusticanA.,這部歌劇吸引了衆多觀衆,開真實主義歌劇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實主義歌劇作爲一種風格流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緊随其後的另一部作品《醜角》(Paliacci英文譯爲“Punchinello”或“Clown”)是同一時期作曲家列昂卡瓦洛(RuggieroLeoncavallo,1857—1919)的傑作,雖然《醜角》的音樂不如《鄉村騎士》那麽優美,但它卻更獲得群衆的理解,更真實地再現現實生活的情景。在同一時期最卓越的作曲家當屬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他創作了一批具有真實主義歌劇特征的經典作品,如《繡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圖蘭多》等。他的歌劇結構簡練,力求直接地表達劇本所提示的戲劇感染力,注重旋律與戲劇的貫穿發展,抛開詠歎調與宣叙調截然分開的傳統,善于用音樂渲染氣氛;擅長塑造各種柔弱的、生活苦難的婦女形象

19世紀初法國的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國大革命之後,在19世紀初浪漫哪銷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法國歌劇藝術進一步繁榮起來,崛起了許多新的代表人物,如柏遼茲、斯蓬蒂尼、梅耶貝爾、古諾和比才等人。提起這一時期的法國歌劇,一定會想到斯蓬蒂尼(1774~1851),有人稱他是法國大歌劇的鼻祖,其實他是意大利作曲家,曾任那不勒斯宮廷音樂總監。他在巴黎期間崇尚規模宏大、取材于曆史故事或具有政治意義的歌劇,寫出了他最成功的歌劇《貞女》,并于1807年首演于巴黎歌劇院。因此,他在法國歌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對梅耶貝爾與瓦格納的歌劇創作産生了重大的影響。柏遼茲于1845~1846年創作的歌劇《浮士德的劫罰》,嚴格地說,它是一部供獨唱、合唱、樂隊用的戲劇傳奇,作曲家自稱爲“音李讓樂會歌劇”,也是可以上演的。根據歌德所著《浮士德》的法文譯本編劇。1846年上演了其中的大部分,1877年作曲家逝世後方才在巴黎演出了全劇。1893年由貢斯堡改編爲舞台演出本。劇中的《拉科齊進行曲》《仙女之舞》《鬼火小步舞曲》都是盡人皆知的名曲。與柏遼茲同時期的另外一位對法國歌劇事業有着重大貢獻的作曲家是梅耶貝爾(1791~1864)。他雖然出生于德國,但他卻是法國大歌劇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身于猶太民族。原名雅各李擾遊布·利布曼·貝爾,後由一個富有的親戚選爲繼承人并在名字上加上了“梅耶”,即義父的名字。1815~1824年,他在意大利曾創作了羅西尼風格的歌劇,1825年他在柏林發表了德語歌劇。從1826年起,他活躍于法國巴黎,潛心寫作法國歌劇,後成爲法國大歌劇鼎盛時期的主要作曲家。先後創作了五幕歌劇《惡魔羅勃》(1831年首演于巴黎)、五幕歌劇《胡格諾教徒》(1836年首演于巴黎)、五幕歌劇《預言者》(1849年首演于巴黎)、三幕歌劇《北極星》(1854年首演于巴黎)、五幕六場歌劇《非洲女》(1865年首演于巴黎)等。在這些歌劇中,梅耶貝爾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他巧妙地調動了歌劇表演藝術的全方位因素,如舞台布景、大規模的戲劇性場面、對樂器的使用、對不同人物給予其特色的和聲以及主要人物的唱段突出個性和韻味等方面,梅耶貝爾都以排場豪華、色彩豐富而又嚴謹的創作風格給以全面的綜合,他又将意大利流暢的旋律、德國人的充實的和聲以及法國人的朗誦調與活躍多變的節奏相結合,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曾對瓦格納的樂劇創作産生很大的影響。

簡述浪漫主義時期法國歌劇的發展

14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