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器——“彩瓷皇后”

紫铜铸胎镶嵌的金丝婉转,婀娜的曲祥猜线如你端庄姿色,青鸟轩窗眉心上透露心事,工笔勾画浓淡皆相宜,烟花三月春雨润物细如丝,雍容华贵如蝶飞。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陪尺游园罐是其代表。

制作工艺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工艺特点:

珐琅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

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谨乱型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近几年拍卖成交价格:

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玉壶春——价格:   RMB2,480,000—-日期:2017-01-09

瓷胎珐琅赫墨彩山水碗———-价格:      RMB3,280,000—-日期:2017-02-07

清珐琅彩花鸟纹胆瓶————价格:       RMB1,680,000—-日期:2016-08-01

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玉壶春——价格:   RMB2,130,000—-日期:2017-03-04

清乾隆珐琅彩人物纹胆瓶——–价格:    RMB1,930,000—-日期:2016-02-16

清珐琅彩花鸟纹胆瓶————价格:      RMB3,650,000—-日期:2017-03-15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价格:  RMB2,950,000—-日期:2017-02-20

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观音瓶——价格:  RMB2,270,000—-日期:2017-02-14

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玉壶春——价格:  RMB1,110,000—-日期:2017-04-17

清乾隆珐琅彩人物纹胆瓶——–价格:   RMB2,730,000—-日期:2017-06-23

掐丝珐琅玉壶春瓶是()

B

何谓珐琅?

名称来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资料参考:,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在中国古代,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起源于波斯语称阿拉伯人为Tazi的音译。有白衣大食(661-749),以叙利亚大马士革为首都,称倭马亚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达为首都,称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后又有以开罗为首都的法蒂玛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后则是塞尔柱王朝(1158-1258)。)传来,因此称之谓“大食窑,鬼国窑”。之后虽称谓因译名不统一而出现多种不同写法,如“佛郎嵌”、“鬼国嵌”、“法蓝”、“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发音基本一致,现在基本统一为“珐琅”。
[编辑本段]成分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编辑本段]金属胎珐琅器分类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2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