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幅美妙的山水泼墨,你是如何欣赏的
正如您所说,从其工笔,线条,墨色,布局,情怀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然后再从寓意和新颖,还有个性等方面进行主观看待,我不想大放厥词的说些怎么怎么欣赏的话,各人品味其实也存在很多差异。当然能让你停留眸光去凝视并欣赏下去的画作,对你而言,那就是很美很值得欣赏的。难道你不这么认为吗?!不要盲目亦步亦趋于他人的看法,就是最好的欣赏方式,也是对一幅作品所表现的尊敬的态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修辞手法。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南唐都城南京又紧靠长江,所以亡国之君李煜用长江之水喻思念故国之痛,寓意深刻,给人印象强烈。
“一江”,有盈满之意,春天冰化雪消,江河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春水东流,前浪后浪层层叠叠,犹如新愁压旧愁,无休无止。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节选如下: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如下: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没和,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作品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迹察孙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姿链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