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是什么时代的人?
中国西汉时期的人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公元前139年,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中途被匈奴扣十年,并娶妻生子。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
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艰难历正笑程中,继承了我国先人的优秀品德,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创立了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其中最为人称颂的有:
1) 持节不失,维护国家利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前后历经十三年,受到匈奴人的威逼利诱和长期关押,甚至用与妻生子的方法来动摇张骞的出使西域的意志,这对张骞来说,无疑是极其艰难的考验。但是,张骞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正确的作出了选择,他那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不仅表现了其作为一个优秀的外交使者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坚守了其作为一个外交使节在从事国与国之间外交活动时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
2) 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维护国家尊严。张骞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因乌孙国近匈奴而陵清扮远汉,"昆莫见骞以单于礼",这说明张骞在乌孙国开始并没有得到平等的态度来接待他,张骞在感到非常惭愧的同时,并没有消极处之,而是利用乌孙国贪财的特点,巧妙地用"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语来迫使乌孙国王重新参拜。这一方面显示出张骞的机智灵活、能言善辩,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国家的应有的尊严,也正是张骞这种不亢不卑、敢于冒险抗争才能换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友好相处,圆满地完成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的崇高使命,而张骞这种精神正是一个国家使节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
3) 信美尺灶爱人,以诚质信,营造诚实守信的国家友好交往环境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其信美爱人、以诚取信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多处记载,如一次出使时“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任,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这是对张骞诚信的直接记述;对张骞诚信的间接记述,在行文中可以看到的。
他的两次西域之旅不仅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张骞的生平简介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苏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势乡它张五的皇林包身儿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半手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样则字皮历位之另袁片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测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德温侵局则凯土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扩展资料抗击匈奴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军出击漠北。
元狩二年(前121年),张骞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验承路白挥团欢白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造火巴依造义兰杨练命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降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长久以来西北边防的隐患逐渐消弭。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