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

八、梦幻的世界–超现实主义艺术
“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性,主张通过这种方式,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来自,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高班改算凯负”

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杜尚

在1924年的《第一次超现360问答实主义宣言》中,安德烈·布雷东(Andr’eBreton)对超现实主图若案兴源阶何木义(Surrealism)作了上述定义。布雷东是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杆地注导采旗手,他提出的“超现实主义”一词来自阿波利奈尔(Apollinaire)念三话府么的剧本《蒂蕾丝娅的乳房》。该词表达了布雷东及其追随者在这场文艺运动中清真的追求,那就是超自然的、无意识、无理性的精神自由。

洛依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兵练初这一学说揭示了沉睡于人们心底、不被人们的意识所触及,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所谓无意识和潜意识。根据弗洛依德的观点,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一种最直接表现行行促客心点算小分诗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它剥露了人的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而艺术创作也如同梦幻一般,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以此为源,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因里过线样尔局他们认为,梦幻能显示“生命永恒”的“彼岸”,只有用梦幻纠正现实,改变现实,才能推倒通往“彼岸”的墙,达到神妙的超现实的境界。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圆脸过四运从益物,可推那位被归为“形而上”派的画家基里柯。他的作品创造了现代艺术中最令道离的础例落热英主人心动又最令人不安的梦幻景象:广场、拱门、楼宇、寒月,运家具的空车、玩铁环些听细改值的女孩,所有的一切仿佛六住及朝布错构谓杀局舞台布景般凝固在死寂的光线中。这些偶然而荒诞的内容令人不安。然而,形象之间这种奇培总查施开盐尔药怪的冲突及清澈的气息又让人感到一种神奇而特别的场吧派执胡规证魅力。他画中的那种宛如舞台的、平坦的地面,后来成为许多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标准伟深战占空间”。这是一块中性的地方,在这里,互不相容的东西相遇在清澈的光线下,一如那位名叫洛特雷阿蒙的作家所言,“像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阳伞在手术台上偶然相遇那样地美。”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全力追求的正是这种梦幻效果。他们的美学信条是布雷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提出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总是美的,一切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是美的,只有不可思议的东西才是美的。”“美可能使人震惊,也可能不使人震惊。”这样,达利带来的那种荒诞不经的梦的世界确乎十分地美–挂在树上的软表、被肢解了的躯体、可怕背景上的骷髅骨架,等等。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行均杂压染钱损其很液游超现实主义(Natural么原istic Surrealism),其代表画家除达利外,还有马足格利特等人。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OrganicSurrealism),以米罗为代表,追求幻想的、与生命力相关的抽象画面。

首次超现实主义画展于1925年在巴黎举办,翌年举办了第二次。此后,在巴黎、哥本哈根和特纳里夫、伦敦、纽约等地有过多次重要展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该运动的蓬勃状态,不过由于其成员分散到了世界各地,战争倒也间接地扩大了它的国际影响。战后,在巴黎、纽约等地先后举办了国际性展览会。除了组织各种活动外,超现实主义团体还充分运用杂志、报刊等媒体及传单、小册子等手法来传播其观念。1966年9月28日,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布雷东去世,这使团体失去了极其重要的凝聚力量。1969年10月4日,许斯特在《世界报》发表最后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第四章》,指出“超现实主义运动已经没有任何内部的一致,我的一些朋友和我本人于二月份决定将它放弃,它和我们再也没有关系。”曾经轰轰烈烈的一场运动至此结束。不过,其影响力绝不会因此而烟消云散。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运动对20世纪美学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在具体阐述超现实主义艺术之前,有必要对达达(Dada)运动作一扼要梳理,因为这二者之间的联系确实十分紧密。可以说,达达在精神上和艺术手法上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作了必要的准备。没有达达,超现实主义几乎没有可能发展。

达达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在这场席卷欧洲的战争中,瑞士因其中立国之态而成为最佳避难所,接纳了众多逃避战火的文化、思想界青年。1916年2月,在瑞士苏黎士的“伏尔泰酒店”举办了一场音乐、戏剧、诗朗诵及造型艺术展并行的独特晚会。晚会上,一把裁纸刀在一本法德辞典中碰巧点中的名词“达达(法语中原意为玩具小木马)”成为他们一切活动的代名词。达达,这个被玩世不恭地找出来的偶得之词很快便声名远扬–它成为这场与破坏、疯狂、虚无主义、愤世疾俗密切相关的运动的标签。

战争使人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更多共鸣,因而几乎是同时,达达运动还在纽约、巴黎等地出现。在美国纽约,达达的风云人物是杜尚和毕卡比亚;在德国柏林,达达的核心是胡尔森贝克;而在巴黎,达达则以文学界力量为主,它的主力是阿拉贡、布雷东等人。此外,达达运动还在科隆、汉诺威等地发生。达达的范围扩及世界各国,然而其组织却是一盘散沙。一如那些不胜枚举的宣言,达达展示的是杂乱无章和惊世骇俗。总体上说,它是从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出发,以各种讽刺手法甚至恶作剧形式对一切艺术形式的挑战和攻击。它产生于混乱,又致力于创造混乱。在破坏一切的同时,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打破现成品与艺术品、创造者与欣赏者、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从1922年起,达达派的内部分歧变得日益明显。1923年,达达宣告解体,应验了他们自己所述的预言,“达达派也要消灭自己”。

在达达派的众多组织中,纽约达达因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存在而显得令人瞩目。杜尚1887年生于法国布兰维尔的一个温馨家庭,兄妹六人中有四人致力于视觉艺术。他早年曾做过图书管理员,接受过短期绘画训练。从1906年离开军队至1912年,他尝试过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各种风格。1912年他因其作品《正在下楼梯的裸女》而一举成名,并因此带来订画要求。不过杜尚对此不感兴趣,他说,“不,谢谢,我更喜欢自由。”1915年,他来到纽约,和毕卡比亚一起成为纽约达达的精英。事实上,早在达达名称出现以前,杜尚就表现出明显的达达精神。他的作品总是独特、大胆、充满狂想。他用锡片、铅丝、油彩、粉末等非传统材料和全新技法进行创作,还用自行车轮、铁锹、梳子等现成品做成雕塑,甚至让现成品直接成为作品。他把署有R·Mutt之名的小便器送至1917年的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题名为《泉》。这种标新立异让人有种玩笑开过了头的感觉,它遭到了以前卫自诩的组委会气急败坏的拒绝。

与《泉》一样著名的恶作剧是他1919年回法国后所搞的若干幅“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在达·芬奇那件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彩色复制品上,他用铅笔给这位美人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于是,美人的神秘微笑立即消失殆尽,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L.H.O.O.Q》是这批“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中最为有名的一幅。L.H.O.O.Q是法语elle a ehaud au cul的快读谐音,暗喻画面形象是淫荡污浊的。在这里,杜尚将达·芬奇的经典名作当作公然嘲讽的对象,展示了他真正渺视传统、无视约束的品性。他把反艺术推向了极致,给后继的艺术运动以新的启迪。

对于超现实主义者而言,杜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他的“姿态亦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意义……表现了先于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者的思想。从艺术角度看,超现实主义者几乎没有超越出这种思想。”(《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97页。)达达开拓的新的视觉艺术领域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最为直接的根源。
雷尼·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1898-1967)是超现实主义画派中的重要一员。他生于比利时,曾就学于布鲁塞尔美术学院,探索过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艺术风格。后加入超现实主义画派,创作出一批离奇的幻觉画面,如燃烧的石头、有裂缝的木质天空、鞋和脚的奇妙关系、珍珠里的女人面孔、瞪着一只人眼的火腿片……他早期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往往将互不相关的事物奇怪地并置在一起,让人想起十几年前基里柯的试验。而后他又致力探索事物本身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将不同的东西以某种奇妙的过渡联系在一起,如由脚往鞋的变化。他还用名画去尝试变体,把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大卫所作的《雷卡米埃夫人像》中的人物更替为棺材。

《错误的镜子》作于1928年,描绘了一只人的眼睛,及投射在这只眼睛视网膜上的蓝天白云。在马格里特看来,人的眼睛只是一面错误的镜子,因为它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的幻影,而不是自然本身。世界上没有眼睛看得见的“真实”,因此绘画的“真实”只是图解了人眼睛的幻觉而已。这真是一个让人颇觉怪诞的理论。在马格里特作品中,梦幻的感觉并不由于变形和歪曲,而是由于不可思议的奇怪并置所产生的冲突。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者所追求的那种“痉挛性的美”就隐藏在那种精密真实的场景的表皮之下。

马塞尔·杜尚的作品历程

(1)1911创作完成《下楼的裸女一号》。
(2)1912年创作完成《下楼的裸女二号》;
(3)1913年创作完成《现成的自行车轮》;
(4)1915-1923年创作完成《The Large Glass》(译:《大玻璃》);
(5)1917年创作完成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喷泉》;
(6)1919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须》(L.H.O.O.Q);
1887年7月28日出生于法国薄兰韦勒(Blainville)。
1902:开始作画,画了《薄兰韦勒的风景》,是迄今所知道的他的第一张作品。
1904:中学毕业,到巴黎和他哥哥在一起,进朱丽亚艺术学院学习。
到1905年7月离开朱丽亚艺术学院。开始用后期印象派风格画家庭成员、朋友和风景。
1905:为两份报纸画漫画插图,这件事断断续续做到1909年。在里昂学印刷,在军队中服务一年。
1906:从军中退役,继续回到巴黎学画。
1908:在巴黎郊区纳衣(Neuilly)定居,一直住到1913年。
1909:以类似杜尚的风格画人像和裸体,到1910年渐渐转向野兽派那种比较自由的表现风格。第一次参加巴黎的独立沙龙展览,在星期天常去他哥哥的住处参加一些艺术家、诗人的聚会,并在那里知道了立体主义。
1910:这一年中画了好些重要的早期作品。
1911:开始画立体主义风格的画。
1912:创作他重要的油画作品的最后一年。7、8月访慕尼黑,开《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的草图。他的作品《下楼的女人》被“独立画展”拒绝。
1913:叛离流行艺术观的开始,停止创作传统手段的油画和素描,离开巴黎的艺术家圈子,做图书管理员,在艺术上开始转向机械的描绘手段,作一些类似科学的设计。继续构思他的《新娘》(后来以《大玻璃》闻名,因为此画是画在玻璃上的)。做了《三个标准的终止》表现了对科学度量标准的嘲弄意味,同年还做了用自行车轮固定在凳子上的雕塑,这是现成品的开始。送军械库画展的作品反应强烈,参展的四张画全被卖出去了。
1914:构思《大玻璃》,画草图,试验方法,并开始收集历年的笔记,创作心得,后来这些卖兄在1911-1915年的笔记成为在1934年做的《绿盒子》里的内容之一,其中几乎集中了杜尚在后来的创作中的主要思想。再画《咖啡磨,二号》,买瓶架子回来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用现成的印刷品——在一张印刷品的风景画上点了两点,名《药房》作为自己的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个哥哥都应征入伍,杜尚因为身体的原因免役,帕克邀请他去美国。
1915年6月坐船去纽约。他被美国人当成著名欧洲艺术家而受到欢迎。帕克把刚下船的杜尚直接带到爱伦斯伯格寓所,爱伦斯伯格热情接待。杜尚在他那里住了3个月,就搬入自己新找的寓所,并有了自己的画室,他购了两块大玻璃,开始动手画他的《大玻璃》。买雪铲,在铲上题“折断胳膊之前”,作为他的作品,并为这类作品想出“现成品”的称呼。美国报纸上开始有采访他的文章出现,他的艺术主张已经形成。
1917:又搬回爱伦斯伯格楼上的寓所,爱伦斯伯格希望得到《大玻璃》的拥有权,以替杜尚交房租为代价,《悔配缓大玻璃》完成之日当归爱伦斯伯格。送现成品出去展览。和爱伦斯伯格等人开始筹备“独立艺碧模术家展”。
1917:独立艺术家展,送《泉》参展,未获准展出。出《盲人》和《仑仑》两种艺术小杂志,但都只出了一两期即停刊。给3个有钱的美国姐妹教法文,在一个法国机构里服务了几个月。
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张油画《Turn》。这一年美国参战,为避免服兵役,杜尚去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那里租了一个小公寓,继续构思大玻璃,热衷下棋,筹划在纽约的立体主义展览,但写信给爱伦斯伯格说,他不希望展出自己的任何作品。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和他的二哥杜尚一维龙均过世,杜尚很难过,计划回法国一趟。
1919: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了一个棋俱乐部,痴棋。他妹妹在巴黎结婚,他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送她的结婚礼物是:《L.H.O.O.Q.》,是一本几何学教科书,他让妹妹把它挂在阳台上任凭风吹雨淋。6月回巴黎,有时去里昂看看父母。与当时在巴黎的达达们有联系,有时去超现实主义者常聚会的咖啡馆。《L.H.O.O.Q.》(《为蒙娜丽莎画胡子》)问世。
1920:初回纽约,把一个玻璃容器称做《50巴黎的空气》,作为礼物送给爱伦斯伯格。他的《L.H.O.O.Q》被比卡比亚出版在达达刊物《391》上,成为达达的招牌。在纽约西73街租了个画室,和美国现代艺术收藏、赞助者德莱厄太太及美国艺术家马雷组织了“无名者协会:现代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在20年中组织了84次展览和无数的讲座,还有出版物。杜尚开始任组织展览的主任,后来做秘书,做了多年。他的女性身份“罗丝·瑟拉薇”出现。
1921:和马雷一起出版了一期刊物《纽约达达》,巴黎的达达俱乐部要他送作品去展览,他发电报给他们说“给你个球”。6月回巴黎,《大玻璃》的所有权从爱伦斯伯格转到德莱厄太太手里,因为爱伦斯伯格迁往加州,无法携带这件作品,此时,杜尚仍在制作这件作品,尚未完成。
1922:l月回纽约,教法文课。继续画《大玻璃》。法国超现实主义的领袖普吕东在他的《文学》杂志上撰文《杜尚》。
1923:停止创作《大玻璃》。2月回到欧洲,从此在欧洲呆到1942年左右。这期间他在欧洲进行了一次旅行,去了纽约三次(1926-1927,1933-1934,1936)。
1924:和比卡比亚、马雷等人在一个试验电影上露面,并上台做过一次表演,动手做旋转的轮盘的作品。
1925:杜尚的父母在同年去世,两人谢世的时间只差5天。参加棋赛,到意大利旅行。
1926:买画卖画做一点艺术生意。到纽约去组织布朗库西的展览。并帮德莱厄太太组织现代艺术国际展览,他的《大玻璃》在这个展览中第一次和观众见面。展览后在运送过程中,《大玻璃》被损坏了。
1927:6月在巴黎和一位法国汽车制造商的女儿结婚,6个月后离婚。
1928-1932:参加各种棋赛,写棋书,成为法国棋协会会员,参加国际比赛。有时帮德莱厄太太在欧洲选画,组织纽约的画展。普吕东为杜尚的下棋而废画,在出版物上微有责备。
1933:把一本英文棋书翻译成法文。10月去纽约组织布朗库西展览。
1934:2月回巴黎。准备并出版了他的《绿盒子》。
1935:作为法国队员参加国际棋赛。开始着手做《手提的盒子》——他的另一个作品和笔记集。普吕东在巴黎的一家刊物上写文章介绍杜尚的艺术创作,这是第一篇重要的对杜尚艺术的介绍文章。
1936:作品在法国、英国。美国的各种展览上展出,3月为组织展览去纽约。并坐火车旅行美国,到加州访爱伦斯伯格夫妇,9月回法国。这年在纽约的“达达超现实主义”展览中杜尚有11件作品展出。
1937:第一个个展在芝加哥举办。给巴黎的杂志写棋的专栏文章,每星期一篇。帮古根海姆在欧洲选现代艺术收藏作品。
1938:参加了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国际展”,是杜尚设计的展览厅,他自己有4张以前的作品参加展览。
1939:出版双关语集。
1940:继续做《手提的盒子》。
1941:《手提的盒子》正式出版。
1942:为躲避二次大战到美国,此后基本上一直住在美国。和一批逃难到美国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有往来,与他们一起出版超现实主义刊物《VVV》。
1943:在纽约西14街租了一间画室,这间画室他租用了二十二年。
1944:开始着手秘密地创作他的最后一件作品:《给予:1.瀑布2.燃烧的气体》。这作品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了有20年的时间。
1945:美国的《观察》杂志出了一期专号介绍杜尚。
1946:秋天去巴黎,和普吕东着手组织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展览,在展览开幕前杜尚回到纽约。
1947:打算申请做美国公民。
1949:芝加哥举办了爱伦斯伯格夫妇的收藏品展览,其中有30件杜尚的作品。
1950:女友玛丽病重,杜尚去巴黎看望,女友去世。
1951:美国画家马塞韦尔编辑《达达画家和诗人文选》一书,得到杜尚的帮助。
1952:纽约一家画廊办“杜尚兄妹展”展出了杜尚一家兄妹4人的作品。
1954:与美国女子蒂尼结婚,蒂尼曾是马蒂斯的儿媳,后离婚,有3个孩子。爱伦斯伯格的收藏被费城美术馆接受并展出,作为该馆的永久性收藏,其中杜尚的作品共有三十四件。
1955:正式成为美国公民。在这些年头杜尚帮助出版书籍,接受采访,比他前些年要“人世”得多。
1957:帮助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组织“杜尚三兄弟展”,杜尚选作品,设计目录,并随展览到得州,在那里办讲座。
1958:巴黎出版了杜尚的文集。
1959:由莱伯编辑的第一本关于杜尚的论文集《杜尚》在巴黎出版,同年出了英译本。此后,关于杜尚的研究作品不断问世。在法国接受某一学院的“杰出人士”的荣誉。
1960:《绿盒子》被翻译成英文出版。那时年轻的波普艺术家如劳生柏、约翰斯等人,对杜尚的艺术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与他往来,想得到他的指导。杜尚与他们做朋友,有时出席他们的画展。
1961:被美国的三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专门研究杜尚的博士论文出现。被邀请到美国的许多大学讲演。被英国BBC电台采访。
1962:大哥雅克·维龙6月去世,妹妹苏珊9月去世。
1963: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作品展,并同时出版关于杜尚的论文集。纽约举办了“杜尚、比卡比亚、斯维特斯展”。杜尚最大的回顾展在加州的帕莎蒂纳美术馆举办,一共有114件作品。
1964:法国电视台制作了“和杜尚下棋”的节目。该节目获得电影节的大奖。杜尚的现成品在意大利米兰被复制并展出。
1965:纽约的杜尚艺术展。美国作家汤姆金斯为《纽约客》撰文写杜尚。同年出版了关于杜尚的书《新娘和光棍》。
1966:BBC制作关于杜尚的影片:“现成品的反叛”,同年6月在BBC电视台播出。英国泰特美术馆举办杜尚的大型回顾展。英国《艺术和艺术家》杂志出版关于杜尚的专号。纽约出版新发现的杜尚的笔记。
1967:法国专栏作家卡巴内采访杜尚并出版了《杜尚访谈录》。
1968年10月1日在法国巴黎的寓所去世。
杜尚在一次大战期间来到纽约,继续从事他在巴黎开始的“现成品”(ready-made)的实验。“现成品”是指选取日常生活用品或废旧物品制成的艺术品。杜尚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体本身内在的固有属性;是艺术家本人通过先占了这一个(或任何一个)物体,将它放在特定位置上,才将它变为艺术品–成为一个艺术品关键不在“为什么”,而在“在哪里”。
1966年在BBC在Jasper Johns和Robert Rauschenberg的作品里我们能明显的看出他对后世的影响,而位于巴黎的Centre Georges Pompidou每年都会颁发一次马塞尔·杜尚奖金予继承其创新精神的年轻艺术家。针对其作品的性质和他对双关语以及非传统画布和媒介的偏爱,我们认为他对之后的街头艺术和电脑黑客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1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