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英美文學選讀爲何這麽難
我考了很多次,主要是很難靜下陵滲心來看書。
網上有很多考這門的經驗介紹,大抵是主看美國文學,兼顧美國文學。
其實都要看,美國文學是受英國影響的,他們很多地方是一緻的。
我的學習方式是,先記框架,然後慢慢渣瞎豐富,
就是,先記住多少個時期,每個時期的環境和特點,了解文學發展的一個必然性。什麽促使了這類文學的發展,比如,繁華過後肯定會有批判現實類的作家和作品出現……
然後,每個作家的顯著特點,生平可以不用看,隻看寫作特點。
最後,就是每篇文章的大概介紹了,它的大緻内容,它的寫作用意。太長太晦澀的文章基本上可以不用看。
英美文學是一個比較唬人的科目,開頭看起來非常非常費勁,但是慢慢看下去就會覺得輕松很多,但是往往那個時候你的時間已經不夠用尺梁脊了。
祝成功!
外國文學發展曆史
1. 對外國文學史的研來自究逐漸向縱深發展。“九五”期間,外國文學史繼續成爲中國學者的研究重點,除了适應教學的需要外,留學回國的教師逐漸增多,并帶回了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造成文學史繼續成爲研究熱點的主要原因。除360問答了一批比較傳統的文學史如李賦甯主編的《歐洲文學史新編》和劉海平、王守仁主編的《新編美國文學史》之外,“九五”期間還出版了一大批外國文學斷代史、筆須神何鍾準益門室叫今國别斷代史、國别史和針對主要文學形式的發展的研究成果。如楊仁敬主編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王佐良和何其莘撰寫飯蘇的《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文學史》、李明濱主編的《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史》、黃源深撰寫的《澳大利亞文學史》、沈萼梅主編的《意大利當代文學史氫》、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戲劇史》、瞿世鏡主編的《當代英國小說》、郭繼德撰寫的《加拿大英語戲劇史》、鄭克魯撰寫的《現代法國小說史》、陳世雄主編的《歐美戲劇史》等。吳元邁主編的“20世紀外國文學國别文學肉絲急食土史叢書”,是按照微錯國家和語種來分類、分别由各語種專家執筆的一套文學史叢書。北京外國語大學充分發揮其多語種的優勢,推出了一套“北京必老超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叢書”,這是一套以普通讀者爲對象,按國别劃分的文學史話,每冊篇幅并不很大,語言比較流暢,趣味性較強,有助于擴大外國文學在廣大讀者中的影響。
2. 研究類的專著逐漸增多。除了對外國文學史的研究外,我國高校研究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國外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以及星星國外的重點作家。由于“九五”期間正值世紀之交,因此,二十世紀外國文學流派和二十世紀西方的重點作家就成爲首選的研究課題。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專著包括申丹的《叙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陸建德等主編的《現支殺代主義之後:寫實與實驗》、李維屏的《英美意識流回臉往小說》、肖明翰的《福克納研究》、張劍的《艾略特與英國浪漫主義傳統》、故蔣洪新的《走向<四個四重景廣嗎軸故畫送與格奏> T. S. 艾略特的詩歌藝術研究》、郭天相主編的《俄羅斯詩學研究》、李德恩核頭群利婷聯亂隊的《拉美文學流派嬗變與趨勢》、吳福恒等主編的《美國作家論》等。這些研究成果有很強的針對性,有些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成果的作者都能在總結歸納國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益有詩感做油發頂細妒,有所發現,真正實現了與西方學者在同一研究層所孫跳緊師誰含總織想色次上的交流和對話。
3. 對國外文學發展的趨勢日益敏感,介紹也更加及時。随着我國高校教師出國進修機會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教師有機會接觸外國文學批評的第一手資料。受國外文壇活躍的學術犯氣氛的影響,我們的教師滑派解心耐燃源孩望認爲有必要及時地把國外文學批評的最新動态介紹給中國的讀者。“九五”期間,刊登在《外國文學卻合全盡養小率零急》、《國外文學》、《外國文學評論》等專業文學刊物上的大批評介、譯介性的文章正是這些教師努力的結果。收集成冊的評介國外文學批評的代表作有王逢振主編的《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和盛甯的《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評》。
4. 外國文學的研究已開始擺脫純文學的束縛。“九五”期間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一批研究人員自覺地遵循文化的概念,努力擺脫舊時經院式純文學研究思路的束縛,開始研究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文化等跨學科的課題。這種将文學作品與孕育它的那個時代的人文文化結合起來研究的做法,使我們的研究人員開闊了思路,對作品的剖析也有了新的視角。王守仁的《性别·種族·文化托妮·莫裏森與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和何雲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俄羅斯文化》是這一嘗試有代表性的成果。
5. 對外國文學翻譯的研究已開始受到關注。外國文學的翻譯從實質上來講是一種比較研究,即對一種文化的語言揣摩和研究之後,用另一種文化的語言進行表達、闡述的再創造。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九十年代以來,大批外國文學作品被譯成中文:當代作品被及時地介紹給中國讀者,不少經典作品被多位、甚至數十位譯者反複“重譯”。雖然,外國文學的譯介工作在近十年來發展很快,但是譯文的質量确實很令人擔憂。這裏既有翻譯的實踐問題,也存在理論方面的問題。翻譯批評是爲了解決文學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學科分支,而南京大學的許鈞則是這一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他的《翻譯思考錄》、《中國翻譯理論與實踐》(與王克非合作)等專著和論文是我國學者首次對翻譯批評系統論述的成果。
6. 高校外國文學教材初見規模。由于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的研究與教學的緊密關系,教材建設始終受到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關注。九十年代初,外國文學教材建設的重點是編寫外國文學史和文學選讀本。“九五”期間教材建設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沿用了多年的外國文學史教材面臨修訂的任務,以适應外國文學發展的趨勢;近十年來推出的一批外國文學史專著由于資料新、觀點新,更成爲高校外國文學史課程的首選教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社購買在中國的重印權後出版的原文版外國文學名著更爲外語院系的外國文學課提供了原文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組織力量編寫了一套(共11種)原文的通用語種文學選集,現已推出西班牙、拉丁美洲、俄羅斯、韓國等四種,陸續要出版的還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阿拉伯等。由于篇幅大(每冊近千頁)、涵蓋面廣(選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因此,非常适宜作爲高校外語院系的文學課或閱讀課教材。這套文學選集叢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在外國文學教材方面最大的空白。
(二) 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研究的優勢
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除分散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外國文學研究所和上海等省市的社科院外,主要集中在高等學校――高校的外語院系、中文系和外國文學研究機構。我國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隊伍具有以下優勢:
1. 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數量之多是其他研究機構所不能比拟的,已成爲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主力軍。
2. 由于高校的教學必然涉及外國文學的各個領域,因此,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的涵蓋面非常廣,成果的覆蓋面也很廣。
3. 高校的科研基本上是服務于教學的,所以,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選擇的課題更傾向于解決有實踐價值的問題。
4. 由于高校的研究隊伍相對穩定,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部分重點大學,特别是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等已形成了年齡、學曆結構合理的外國文學研究群體,其中的一批資深教授已成爲全國外國文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者已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研究方向。
5. 借助于各級外國文學學術團體,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之間的學術交流更直接也更頻繁,開始出現了資源共享、合作搞課題的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