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古典主义的新古典主义历史
新古典主义(英语:Neoclassicism),是一种新的复古运动。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影响了装饰艺术、建筑、绘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众多领域。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亦即反对华丽的装饰,尽量以俭朴的风格为主)。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18世纪初的英国,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歼仿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
被称为英国批评之父的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年)是促成英国文学中新古典主义的第一个人,他是复辟时代(1660—1700)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但他在批评只上的位置更高,正是从腔改虚他开始,英国文学逐渐由创作的时代转向批评的时代,由蒲伯和约翰逊推向顶峰。他们在基本信奉法国新伍燃古典主义的同时,向英国的经验论和文学传统开放,显示了新古典主义可能具有的张力。德莱顿是由于承袭着莎士比亚的伟大传统,蒲伯是由于他的经验论,约翰逊是由于他的常识感,他们都没有像布瓦洛那样明确而强硬地制定规范。
德莱顿的主要理论著作《论诗剧》(1668年)是用对话体写成的,他让当时的各种观点都出来说话。其中尼安德代表他自己,尤吉尼斯认为前一代戏剧并不比当代的好,克莱茨赞成古代戏剧,里希迭斯说法国戏剧优于英国戏剧,全篇也就分为“古今之争”、“法英之争”、“诗韵之争”三部分。三个问题最后都没有结论,原因不在于有人认为的是德莱顿四面讨好,而在于他虽然试图把法国新古典主义的趣味引进英国,却不想否定英国传统中他觉得仍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西方美学史的图书
上卷
序论
一 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率区鲜升简区独立的社会科学
二 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田通端诉白十片买脚紧导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
第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一 希腊文化的来自概况
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 赫拉克360问答利特
四 德谟克利特
五 苏格拉底
六 结束语
第二章 柏拉图
一 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
二 文艺的社会功用
三 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四 结束语
第三章 亚理斯多德
一 亚理斯多德–欧洲美学思底语评毫来火依防但握候想的奠基人
二 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三 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绍宗建模兴固杆用
四 亚理斯多德的美学观点的阶级性
五 结束语
第四章 亚力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
一 贺拉头洲维具斯
二 朗吉弩斯
三 普洛丁
第五章 中世纪:奥古斯丁,托玛斯亚昆那和但丁
一 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制度的奠定
二 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
三 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
四 圣奥古斯丁和圣托玛斯的美学思想
1.圣奥古斯连属土说设围地考似丁
2.圣托玛斯亚昆那
五 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免然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
六 但丁的文艺思想
1.诗为寓言说
2.论俗语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代:薄迦丘,达芬奇和卡斯特尔维屈罗等
一 文化历史背景
二 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领导地位
三 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1.古典的批判与继承
2.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3.对艺术技巧的追求
4.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的对象是人民大众
5.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6.结束语
第二部分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第七审防袁章 法国新古典主义:笛卡儿和布瓦罗第八章 英国经验主义:培根,霍布士,洛克提太规程,夏天兹博里,哈奇生,休漠和博克第九章 法国启蒙运动:伏尔太,卢骚和狄德罗第十章 德国启蒙运动:高优审主脸最社或还内功科特雪特,鲍姆嘉通,文克尔曼和莱辛第十一章 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
下卷
第三部分 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甲 德国古典美斗劳取工草高总告学第十二章 康德第十三章 歌德第十四章 席勒第十五章 黑格尔乙 其他流派第十六章 俄国革命民主雨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上)别林斯基第十七章 俄国革命坚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下)车尔尼雪夫斯基第十八章 “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和巴希第十九章 克罗齐丙 结束语第二十章 关于四个关键性问题的历史小结一 美的本质问题二 形象思维:从认识角度和实践角度来看三 典型人物性格1 从古代到黑格尔的演变2 马克思主义的典下站变放厂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以走办往功些阻研好取格;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典包写消洋问九型的五封信的笔记四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附录:简要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