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小说的艺术特色

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高晓声的语言风格具有独特的韵味。那些立足乡土,在民间味道十足里有些许的辛酸和幽默富有别样的意蕴。一些研究者从小说本体艺术角度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探讨,如浩岭《时代精神与个性心理—高晓声农村小说艺术浅论》。

主要成就

1979年平反,重归文坛。任中国作协理事、江苏作协分会副主席。

钱中文象征主义

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高度评价。他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小说集《79小说集》宽闷《高晓声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2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3年小说集》《高晓声1984年小说集》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散文集《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活、思考、创作》等。

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1980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多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语。其创作多取材于苏南农村生活,“陈奂生系列”小说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变革对普通农民命运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农民身上的劣根性,但仍有政策主导情节慎宴弯的倾向。另一类小说《鱼钓》《钱包》等则以讽喻、象征的手法体味深刻的人生哲理。晚近以散文创作为主。

1957年6月,因参与筹组“探求者”文学月刊社,被打成“反党小集团”成员,同年12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遭公开点名批判,并被处理回原籍武进农村老家。“文革” 中又受冲击和审查。直到1979年4月,彻底甄别、平反,并于11月回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组重新从事文学创作。高晓声曾任中祥茄国作家协会委员和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组组长,是江苏最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作家之一。

1999年7月6日晨6时30分,高晓声因患肺性脑病在无锡逝世,享年71岁。

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