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受難油畫的賞析

在大祭司面前的基督(油畫)

這幅巨大且氛圍十足的畫作描繪了耶稣受難前的一個時刻:耶稣在猶太審判公會(Sanhedrin)受審。霍諾斯特使用了帶有戲劇性般柔和的燈光,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細節。燈光圍繞着中央桌子上點燃的蠟燭,整幅畫作的構圖是對稱且平衡的:閃爍的火焰照亮了基督的臉和面對着他坐着的人,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别的了。這幅畫暗示了這位藝術家是如何從意大利人那裏獲得“熱拉爾多·德拉·諾蒂”(Gherardo delle Notti,意爲“夜晚的熱拉爾”)的綽号的。這個坐着的人的身份一直是争論的焦點。1628年當霍諾斯特的學生兼傳記作者約阿希姆·馮·桑德拉特(Joachim von Sandrart)在羅馬的朱斯蒂尼亞尼收藏館(Giustiniani collection)看到這幅畫時,他形容這幅畫的主題是"在羅馬猶太總督彼拉多(Pilate)面前的基督"。而在1638年組成的Giustiniani家族的清單中,它被記錄爲"在祭司該亞法面前的基督"。還有另一個論點認爲是"基督在亞那面前“,亞那是另一個祭司,基督被帶到亞那面前接受審判。大祭司面前的基督似乎表現出了妥協,盡管大多數藝術曆史學家傾向于認爲Giustiniani的理解是正确的,霍諾斯特确實描繪了在該亞法面前的基督。1610年霍諾斯特抵達羅馬,與極具影響力的卡拉瓦喬去世的時間差不多。這位荷蘭藝術家發展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這位意大利大師和他的追随者的影響。在聖路易吉·德·弗朗西西教堂的康塔雷裏禮拜堂裏,霍諾斯特隻需穿過這幅畫的贊助人——溫琴佐·朱斯塔尼尼侯爵(Marchese Vincenzo Giustiniani)的宮殿,就能看到卡拉瓦喬的一些傑作。這些年來,霍諾斯特住在Giustiniani的房子裏,吸收了卡拉瓦喬和其他畫家的風格,後來回到家鄉烏得勒支時,他便将他們的風格傳承了下來。Giustiniani在羅馬的藏品中包括一幅畫,這幅畫在霍諾斯特畫《大祭司面前的基督》時,肯定也在他的視線之内。盧卡·坎比亞索(Luca Cambiaso)在該亞法(Caiaphas)面前畫過基督,點燃的兩根蠟燭可以追溯到1570年以後。這位烏得勒支畫家一定是出于與意大利大師們競争的動機,才創作出了這幅極爲簡單的畫作,可以說比坎比亞索略顯擁擠的描繪基督生命中這一決定性時刻的作品是更爲成功的。


夯歌油畫賞析?

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後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後期我國社會的精神風貌。 技巧:油畫夯歌将人物處理在 視平線以上的位置,并呈放射狀的動 感布局,給人以高大升騰的感覺。富有裝飾意味的色彩處理加強了這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的勃勃生機,這是對勞動的虔誠贊美和熱情讴歌。



30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