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作品技法赏析


古典油画技法是怎么形成的?

  古油画技法的发展概况 艺术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在不断地寻求变化与进一步完善。 早在15000年前,就已360问答有绘画作品的存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就是原始人的作品。据考古发现,那时已有用鸟的骨管把颜料粉末吹到岩壁上的吹画法。同时期最有影响的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都称得上旧石器时代艺术的顶峰。原始人在罗谁速题业跳鲜们病引使用材料方面,有了颜料粉以及用油脂和颜料粉混合的观念,因此已具备了后来形成油画材料的最基本因素。 蜡板画是人类最早的正式架上绘画,而木板则是被发现最早的架上绘画依托材料。蜡画的笔意,画面光泽感可以说是油画的雏形。由于蜡画所用的工具繁笨念,操作不便,此技术后来改用蜡与胶混合的方法,进而又发展到用单纯的胶彩来作画。因此,蜡的使用逐渐为其他媒介所取代,到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蜡画便成为真正的“过去的艺术”。  最早的湿壁画产生于古希腊克里特岛米诺斯文化晚期。这种方法航成单相衣办纸在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得到了复兴。意大利的乔托(1267—1337)是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中世纪欧洲画家的架上绘画还有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坦培拉”画法。这种画法在古埃及、希腊、罗马歌未而法并工条服句望声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它是用蛋黄或蛋清,也有用整送演江担浓止续石个鸡蛋将蛋黄与蛋清混在一起调和颜料粉作画。“坦培拉”真正的含义是现在的蛋胶画。因为蛋胶是水溶性材料,所以干得较快,可以反复刻画,任何时期都可以修改画面。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决岁根里区练若业略利的好多作品都是采用蛋胶方法完成的。后来的画家用蛋胶完成作品娘笑术矛排列月棉克后,再用透明性的油平涂画面培专巴的叫半胡,使之有一个光亮的表面,这是一种油画过渡的画法,这种过渡时期大致在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多数材料证明,这种转变是缓慢的、是逐渐发生的。 坦培拉画法同后来产生的油画相比,有着某些局限和缺点。油画是一种更方便、更有弹米次就观但振乱准性和更适用的技术,所气北以油画一产生,便很快普及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画种。 尼德兰画家扬.凡.爱克(约1390—1441)在美术史上一般都将他称之为油画的发明者。实际上在他之前已有300年油画的探索历史。油画对于凡.爱克不是什么创造,而是经验主义式的试验和完善。凡爱克以最大限度地如实表现物象,实现个人与时代新的审美理想。他改进前人的技术,找到相适应的材料与技法。他可以用油制作出一种有光泽的颜料继,可以慢慢地、更准确地作画,从容地用尖头画笔描绘累节,作品以新的面貌出现。有人将凡.爱克的油画功绩,归于干性油的发现,或是一种催干剂的使用。凡.增氢实爱克对于油画的贡献在于溶剂方面,这种改良使油画材料技法真练算吗正胶离了水溶性的坦培拉与使用油彩最后平涂画面的格拉斯过渡方法。 具有典型北欧技法特色的大师还有德女千国的丢勒(1471—1528)和荷尔拜因(1497—1543)。他们同凡.爱克一样,画面的每一部分都充满 理智,极助尽所能地深入刻画描绘。特别是丢勒身上充满质感的棕色皮领上衣和他那长长的卷发被钱并落久一绺绺地披散在头部四周,头发的北担杂关突厚度及高光点都被描绘得入微细致,北欧大师的油画材料技法是非常适于逼真表现细节的。 扬.凡.爱克等北欧油画技法繁复,费时间并且不能随意修改和即兴发挥,普遍尺寸较小,因此,后来就进行了各种改革。  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中心点就是怀疑与批判中世纪的神学思想,掀起人文主义革命。此时产生绘画三杰,这就是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三位世匠。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顾宗教禁律,研究人体结构,探索生命奥秘,重视造型,重视光学原理和透视法则,研究自然,强调主观厂家与注重艺术的理想化,这些是他们对艺术的主要贡献。但这个时期在油画技法上还没有真正形成意大利风格。早期的作品还是用胶蛋完成后用油平涂画面的过程方法。同北欧画家一样,基本上以木权或木板上粘纸为依托材料。采用薄涂,画面细腻平滑。只不过在画风上比北欧画家更注重情感表达,强调虚实节奏变化等。因此,这个时期的油画材料技法与艺术审美理想,个人气质方面似乎还没有找到最佳的切入点。 威尼斯画派的画家对色彩有着强烈的偏爱,画面色彩绚丽,用笔丰富多变,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和蓬勃生命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提香(1477—1576),他使威尼斯画派的绘画艺术达到高峰。他改进了北欧油画技法,进而形成南欧画法。他放弃树脂的使用,直接将想法大略勾画在有色底画布上,在颜料中调和白颜料,以不透明的厚层颜料来作画。他一生所获得的声望,只有米开朗琪罗可媲美。提香注重的是感觉,重画意。在技术与审美情趣上与北欧画家面面俱到、极为理智地深入刻画细节有着本质的区别。提香的作品一般使用粗糙麻布绷框的软底,有时还用斜纹布,放弃了在尺寸上受局限的木板基底,有独特美感,并能增加画面层次。他的画布用皮胶均匀涂满,防止日后油彩使画布变脆,在画布上涂薄薄一层底料,这种底料是由石膏粉和皮胶调和而成的,目的是填满织物纤维间的缝隙,并做成有色底子,底子涂上褐色或其他底色,代替北欧画家的纯白底子,然后直接用油彩在画布上勾出大致底稿,油彩以矿物质颜料与白颜料为主,整个作画过程相当自由与随意,放弃了尼德兰国家事先画好完整、工细的素描稿的方法。  将画放置一段时间待干后,再进行加工与修改,最后阶段用透明画法完成。这种新技术就是在暗底子上画亮部,取代了以往在亮底子上画暗部的方法。提香的作画程序与北欧画家相比较也是一种背道而弛。提香在油画技法上独树一帜,充满表现力,对后世的油画家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因作画方法直接、简便而风行于世。 意大利画派的兴起,逐渐和北方画派分庭抗礼,后来北方画家同样也受到意大利画家的影响。佛兰德斯的鲁本斯(1577-1640)就是将两派画法熔于一炉的代表画家。鲁本期曾去意大利留学八年,特别是威尼斯画派提香、丁托莱托、委罗内塞等大师的作品对他的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他又悉心研究了本民族前辈扬凡爱克以来的尼德兰绘画传统,在油画技法中综合了南北画风的各自优势,独树一帜。他的技法是一种折衷技法。即在画中的暗部保持了北欧透明画法,在亮部彩了意大利不透明的厚涂画法。因此,鲁本斯的油画亮部颜料层要比暗部厚,从而丰富了油画的表现技法。鲁本斯的技法影响深远,奠定了近代流行画法的基础。 油画最基本的技法有三:一是北欧尼德兰画派,以扬凡爱克为代表的透明薄涂画法;二是南欧意大利画派以威尼斯提香为代表的不透明厚涂画法;三是以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为代表的融合南北技法暗部透明薄涂、亮部不透明厚涂的折衷画法。17世纪以后的画家,虽各自风格和独特技法,但都没有脱离开这三种基本的传统油画技法。 从欧洲油画发展史的角度看,油画是从蜡画法、蛋胶画法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到了15世纪,由凡爱克兄弟完成了以胶为介质向油为介质的转换。由于材料技法上的革新,使油画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其作品在深入性和完善性上产生了很大的飞跃。因此,在15世纪的凡爱克兄弟为代表的尼德兰画派,是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到了17世纪,经过几代艺术家们的不断的完善,使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又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即由多层次的罩染法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的表现方法和直接画法,大大地丰富了油画的表现语言与技巧,使其日臻完善。17世纪的这些大师们——格列柯、委拉斯开兹、伦勃朗、维米尔等起了重要作用  文艺复新开始.到了后来的古典 新古典


如何欣赏一幅油画作品?

欣赏一幅油画作品应该从“构、内、形、色、光、笔、质”等几个方面来欣赏和鉴别。(1)”构“也就是构图,当一幅油画作品进入观众眼帘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画的总体布局和构图。构图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绘画形式语言之一,对作品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一幅作品构图要符合审美要求和哲学原理。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传递着某种思想,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构图中得到平静、稳定、倾斜、压抑或惊喜之不同感受。(2)”内“即内容,是一幅作品所要表达和传递的信息。这也是欣赏者和画家最直接交流的一条途径。按照画面刻画的是什么、刻画得逼真否、画中形象要传达什么寓意等,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画家的喜怒哀乐。(3)“形”就是主体物体的物理形状,写实主义作品尤其注重画面主体物体的形状造型。这是写实油画的基本功,也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太多的画家绘画几十年,都没有能够掌握“形”的基本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就要练好造型的基本功。(4)“色”就是色彩。由于油画艺术作品的色彩极具丰富性,故被称为是“绘画中的交响乐。所以一幅好油画对色彩的运用,就像好一首好曲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它能把人带入一个神秘的境界—或典雅、或庄严、或压抑、或兴奋等。尤其印象派油画大师们更加关注画面色彩的变化。但所有的变化一定是科学客观的真实的变化,绝非有些画家凭自己的任意想象来作画,结果使得画面杂乱无章。图8、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午餐》局部, 特点:注重丰富的暗部的色彩变化(5)“光”就是光线,油画作品对光线的安排要求较高。一幅好的油画作品,其画面中的光线运用,一定有其独到之处。(6)“笔”即 笔触。笔触述说着画家的情感和对美学偏好,并能敏锐地显现着不同时代审美趣味。油画家的艺术造诣正是体现在油画的笔触之中。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修炼过程,不可能一蹶而就。(7)”质”就是质感,也就是画面中物体的材质。相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物体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时,主要是靠物体的材质


2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