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典电影 英文赏析
这个是 中国影视库
电影 海报 影人什么的简介图片都比较齐全 有利于你做幻灯片时候用
这个是 世界经典电影荟萃 自己选一部最爱的经典电影做为主题吧,然后寻找一下你想要的电影的资料 再从网上搜些英文对白 自己编辑一下
希望你能一切顺利 ~~
作业需要:英国影视文化的资料 (老师脑子进水了,布置这么个破作业)
由于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一百年来,英国电影一直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纠结难分中度过的。
关键词:
英国电影、布莱顿、纪录电影运动、伊林喜剧、自由电影运动和新电影
英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一直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纠结难分中度过的。甚至在很多时候,英国电影的国族身份都很成问题。这也许是英国电影常常表现出对身份认同问题执着乃至焦虑的“身份情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更因为在演员、导演、资金和制片上,英国电影与美国电影彼此之间交流流通的畅通无阻(它们之间没有语言上、文化上的天然屏障)。英国的很多电影用的是来自美国的资金,很多演员、导演在好莱坞和英国之间来回移动拍片。英国电影除了遭受美国电影的巨大冲击之外,英国民族构成的复杂(如北爱尔兰民族情绪的高涨)更使得一个统一的英国电影的称谓变得有点可疑起来。当然,这些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并不妨碍在世界电影史中有自己独特位置的一部英国电影史或一种英国电影文化的存在。
一英国电影的百年沉浮
我们结合在英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流派或现象来大致梳理整合一下英国百年电影的发展概貌。
(一)布莱顿学派
布莱顿学派是电影诞生的早期,在19、20世纪之交出现的第一个具有一定流派性质的电影群体。
近几年,世界电影史学界对英国的布赖顿学派评价很高,不但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甚至把最早的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归之于布赖顿学派。然后才是美国的鲍特和格里菲斯等。而且,鲍特和格里菲斯的电影实践的确受到英国布赖顿学派一定程度的影响。
布赖顿学派源于英国海滨城市布赖顿,主要代表人物有史密斯、威廉逊等。史密斯和詹姆士•威廉逊原来都是静态摄影家,后涉足电影摄制领域。他们对于电影特技效果和剪辑技巧的探索影响了其他国家衫孝搭的许多电影工作者。其作品如《汽车中的婚礼》(1903)等,初步综合了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探索:他们继承了卢米埃尔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的纪实美学原则,但又不再局限于对生活的简单再现或拿和复制,而是吸取了梅里爱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戏剧主义或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他们的创作原则是“通俗化”,即大多取材于普通日常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照相式的纯客观慎昌记录,而是触及并发掘一些社会问题,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可以说,这些原则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英国电影的诸多传统。在电影语言方面,他们较早试验了诸如两次曝光、移动摄影、叠印、停拍、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移动镜头拍摄以及电影蒙太奇手法等。如史密斯1903年的怪异喜剧《玛丽•珍妮的灾难》就使用了相当复杂的剪辑手法。
布莱顿学派对美国电影,尤其是鲍特和格里菲斯早期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布莱顿学派是电影从欧洲大陆“文化漂移”到美洲大陆的中介和桥梁。
(二)纪录电影运动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电影有一个初步繁盛的局面。随着电影声音问题的解决,希区柯克的《讹诈》(1929)成为英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纪录电影的拍制主要仍被限定在新闻影片与风景短片的拍制范围之内,虽偶尔也会有一些具有剧情长度的纪录片出现,但却并没有建立起这一电影类型的重要意义。故至此还不能说真正的、具有独立片种意义的纪录片。虽然如此,20年代期间,随着纪录电影逐渐被定位为艺术性的电影,它在电影大家庭中也逐渐获取了新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曾经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三)伊林喜剧
英国资深导演M•巴尔康于1938年主政伊林电影制片厂。巴尔康通过非常民主的经营决策方式,给予了一些电影工作者以极强的独立自主性,在此基础上生产了一些风格比较一致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对生活中的种种落后、可笑的现象进行温和的讽刺,在电影史上被称作“伊林喜剧”。伊林喜剧的电影生产一直持续到50年代,更为重要的是,伊林喜剧典型地代表了英国式喜剧风格与传统。这一传统对英国电影影响深远。
1949年的《好心与王冠》(又译《慈悲心肠》)由英国著名喜剧演员亚力•坚尼斯一人饰演八个不同的角色,这使他一夜成名。与大多数好莱坞风格的喜剧片往往是通过插科打诨的逗趣或嬉皮笑脸的搞笑而营造喜剧效果不同,伊林喜剧的幽默大多建立在普通的生活情境中,更为日常生活化。但是英国喜剧常常在普通生活中加入一个大胆的假想的前提或假设。
另一部典型的伊林喜剧,是由查尔斯•克莱顿执导的《雷文坡的匪徒》(1951)。这部影片混合了写实主义与风格化表现。开场的几个片段以近乎纪录片的风格,展示了主角的日常生活惯例。英国电影的这种喜剧风格其实我们在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著名小说中也似曾相识。克莱顿在几十年后的1989年,又以《一条叫旺达的鱼》引人注目。这部影片充满了古怪刁钻的英国式的黑色幽默风格,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伊林喜剧传统的现代提升,或者也可以说是传统的伊林喜剧风格的后现代变调。
(四)自由电影运动和新电影
英国的“自由电影运动”是英国纪录电影传统与现实主义传统的重叠。它又被称为“厨房水槽电影”,这是因为这些电影的题材往往取自卑微琐碎的日常生活。但从某种角度看(如发生的年代,其艺术革新意味,其“愤怒青年”特征等)却相当于英国的法国“新浪潮”。其主要导演有林赛•安德森、卡莱尔•雷兹、瓦尔特•拉萨利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英国的戏剧与小说中,因为以具有叛逆性的普通劳动阶级为主要表现对象,从而形成了一个“愤怒的青年”的浪潮。这一文学浪潮也波及到电影。先是林赛等人组织的一系列纪录电影的拍摄和播映,继而他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团体组织,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自由电影委员会”。其纲领是“强调电影制作者的自由”;电影工作者应当成为当代社会的评论家”,“公正地探索当代英国社会”。这一运动继而发展到剧情片创作领域。此类电影也被称作新电影。代表性作品有托尼•里查森的《愤怒的回顾》《蜜的滋味》《一个长跑运动员的孤独》、卡莱尔•雷兹的《星期六晚上与星期天早上》等
(五)青年电影
英国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一个明显的衰落期。票房与电影产量都急剧下降。有时甚至年产量下降到三十几部。英国本土成为了美国电影的生产工地和放映场所。
直到进入80年代,英国电影才出现了明显的转机。1982年,《火的战车》的编剧科林•韦兰在获得奥斯卡原创剧本奖时甚至宣称:“英国人的时代来了。”
一批被称为“撒切尔时代电影”如《富足》《丑闻》等,一批对英国殖民历史进行反思的文化反思电影,如《甘地》《印度之行》,以及试图重整英国民族精神的《火的战车》《希望与光荣》《我的左脚》等,一向长于从文学改编电影(其电影因而被称为“文学电影”)的著名导演詹姆斯•艾弗里的《四重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莫里斯》《霍华德庄园》等,均是80年代英国电影业复苏以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英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高峰。
此间英国电影的导演队伍组成也更为复杂化、年轻化,如导演《杀戮之地》《使命》(也译《传道》)的罗兰•乔菲、导演《蒙娜丽莎》《精神亢奋》《哭泣的游戏》的乔丹、导演《画师的合同》《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的格林纳威、导演《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的麦克•纽威尔等,都是一批出生于战后40年代的影坛新秀。这批电影导演也就是被称作“青年电影”的导演群体。他们的创作使得英国电影的风格、题材和主题意向等更为多元复杂而摇曳多姿。按照斯蒂芬•奇布诺尔在《英国心灵怪异的兄弟们》一文的概括则是:“80年代的英国电影极大地忽略过去观众的传统,而偏向寻求另类的身份关系、多元文化,以及多重性别的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汀•汤普逊,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英]斯蒂芬•奇布诺尔.英国心灵怪异的兄弟们——英国新电影中的社会性别、家庭和民族[J].世界电影,2002,(4).
[3]李亦中,吕晓明.世界一百年名作精选丛书:英国电影卷[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7.
[4]约翰•希尔.当代英国电影——工业、政策,以及身份认同[J].世界电影,2002,(4).^
急!!求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
——现实与自由
作家约翰·福尔斯1969年来自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是英国文化反思电影中的典范作品。影片讲述了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而且是用二十世纪现代人的眼光360问答与心境,讲叙这个过往的心酸旧事。电影通过时空钢则星秋移交错的方式展现了两个不同时拉氢笑越客线非升代,男女之间情感的困惑与选择。影片的主线索是展现一对维多利亚时代具有独特个性的莎拉和贵族青年查尔斯的爱情故事,而另一条线索则是反映两个演员安娜和麦克在拍摄主线般球索这个故事时所产生的感情。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封闭、保守、极具有传统等级观念的时代。莎拉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爱好绘画的贫苦女子,但是她的出身,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其社会地位,不允许她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也不允许她有爱和思考的自由。影片呈现的是一个冷酷无情、等级观念深重的维多利亚时期。“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她生活的莱姆镇当地人对她的一个轻蔑的称呼。她与一名前来镇上疗伤的法国中尉相爱,后来又离开被自己证实是花花公子的法医为宪级费坏八兰个营国中尉。因此她受尽了莱姆镇人唱站未获牛民的轻蔑。
查尔斯是从伦敦来莱姆镇考察地质的青年绅项危多江数乱住指纪侵核士。他站在防波堤上迎风独立的略带忧郁和神秘的黑衣女人深深吸引,而萨拉也注意到查尔斯的热情、真诚和不同流俗的谈吐。他们彼此吸引,卷入爱的漩涡。当事情被百析搞暴露后:萨拉被辞退,失去了给波坦尼夫人当随从的工作,而查尔斯在解除了与本地富家女的婚约的同时被迫宪告速充让笔措补在侮辱人格的认罪书上签字。
接着发生的事却出乎预料:在旅馆里查根手尔斯发现萨拉仍是纯洁女子;一夜欢情后萨拉竟不辞而别、杳无音信。直到三年后萨拉托人捎信给那个苦寻心上人身心疲惫不堪的查尔斯,他和她才在洒满阳光的平静湖面上重温鸳梦,而当时的萨拉刚找浓全令率设束铁克率更到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萨拉看似神秘乖逆的举动正好说明了她为爱情与自由而不懈抗争的努力。在跟沉闷苛严材销包结晚到的世俗风气抗争中争取自由恋爱的权利;在与法国中尉的恋爱交往中仍然保增命福换苏副容秋持着女性可贵的自尊和自由的人格。她追求的并两纪台胞是爱情中的自由欲求、人格独立和道德律令的完美统一。影片中表现莎拉时始终采用昏暗的色调,来表现莎拉情感的压质志还阶测抑、矛盾,孤傲、冷漠性格。胜确买走剧纪电引注古多在莎拉与查尔斯在树林约会这一场景中,那些盘根交错、粗大阴森的树木,无形中给观众一种强大的压力,导演巧妙的运用这一场景既表现出了古代时期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受到压抑、束缚的感情,同时又达到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在故事结尾,莎拉听样情马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其色彩基调则是明亮的。色调的转变也暗示了莎拉生活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转变。与查尔斯结合而又分开三年后,莎拉仿佛获得了重生,她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负担、束缚的追求艺术,寻回自己曾经遗失的那份真爱。莎拉与查尔斯重逢,船从一个灰暗的桥拱下划过,当小船渐渐远离镜头时,画面色调变得愈加明亮。折射出莎拉真正摆脱痛苦、束缚,饱经磨难的恋人获得了重生后来之不易的爱情。
影片把19世纪的道德标准和现代爱情的自由解放做出比较——维多利亚时代女子的神秘和情感压抑与现代女性情感的自主性的鲜明对比。在现代故事中,影片的色彩基调大都是明亮的,这就突出了现代女性所具有的自主性,形成了与套层故事中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影片最后,安娜饰演完莎拉这一角色后,重新审视与麦克感情并选择离开麦克。而最富戏剧化的一幕是在最后一个镜头,麦克推开窗子想对安娜做最后的挽留时,脱口而出的那一声“莎拉”让观众顿时从对麦克背叛妻子感情的厌恶中得到释放。镜头给麦克特写、定格时,从他的表情中观众多少也能体会到,他与安娜那段感情究竟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真爱还是所谓“入戏太深”的意乱。或许此时彼此的心灵都得到了洗礼,获得了重生。
原作小说有两个结尾,一个是查尔斯宽恕了莎拉对他的伤害;另一个是他离开了。但是在影片中两个结尾都用上了,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里,采用了第一个结尾,而在现代故事的部分,采用了第二个结尾,将两个时代女性的自主意识进行鲜明对比,让电影更有戏剧性,又凸显了创作者《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上世纪80年代英国“文化反思电影”的一部经典。维多利亚时代的普通女子为了女性的自尊,竟然宁可担着不贞的罪名保守一个谎言;现代女演员拍戏时和男主角有婚外情,戏结束了,她也主动终结了这段露水之情,“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连天边的一抹云彩都不想带……
在维多利亚时代,爱情与理想或许是不自由的,被压抑的,而现代,人们是完全可以自主的,你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与他结为夫妻,也可以选择你想要的生活与事业,就像安娜,她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她选择了当一个演员,为了演戏她可以和迈克象情侣一般的生活在一起,最后当戏终也就以为着人散,他们在戏中的情感也被一并带走了。萨拉争取她的自由,她的勇敢是不容忽视的,从她的身上隐约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她被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抑郁的心情只有望着大海是才能获得她想要的平静。也就是她特殊的气质吸引了查尔斯,对萨拉的同情逐渐转为爱恋,在这一过程中他有着明显的思想斗争,最后毅然决定放弃他曾经认为最适合他的伴侣,选择和萨拉在一起。这与现实中的迈克或许有着共同的地方,他沉迷于戏中与萨拉的情感,我们会想如果安娜没有离开,又或者她回头了,迈克是否会像在戏中的查尔斯一样放弃原本的选择和她在一起,这种设想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安娜知道她该如何抉择,戏终究只是戏,激情并不能代表永久,分清现实后的她潇洒地离开了,没有留恋……
查尔斯或许迷惑,他对萨拉是同情,亦或许已经变为爱恋;萨拉或许迷惑,查尔斯是否是她一直以来追求的那个人,他是否和自己一样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他是否会和曾经的法国中尉一样不值得自己依托;迈克或许迷惑,安娜与萨拉哪个才是自己要的,她们两人是否一样,无论在戏里戏外都与自己有圆满的结局,而现实中的他真的可以放弃一切,放弃自己的家庭;安娜也或许会迷惑,她与迈克是爱情还是激情,肉体与灵魂究竟哪个更重要,什么是更自得自己追求的,到最后,她没有迷惑,当迈克依然沉浸在戏中,她已抽身离去。
影片以现代故事作为结尾,与影片以套层故事开机镜头作为开始达到了首尾呼应,达到戏里戏外、始末都相互对应的效果。整部影片多次运用蒙太奇手法,以时空间转换达到自然转场的效果,淋漓尽致描述、展现故事内容。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做比较,引导观众思考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和爱情的自由之间能否达到一种平衡,同时也使得电影更具有戏剧化的效果。另外,影片色彩基调前后的鲜明对比,从侧面更有助于故事内容的表述,观众也可从中把握情绪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