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主義畫家代表人是誰

中國藝術家
中國新表現主義主要代表人物—-著名畫家呂宗平

中國藝術家

中國當代抽象表現主義畫家

中國新表現主義主要代表人物—-著名畫家呂宗平

鏽痕:一種新的生命形式

——–關于呂宗平的《心質裂痕》系列作品

鄒躍進

大約從1993年創作《生命的啓示》這一作品開始,呂宗平就一直對用藝術來表現生命的體驗和生命的形式感興趣。由于這一原因,呂宗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都在實踐着表達生命意味的表現主義的藝術形态。這一事實意味着呂宗平相信表現主義藝術的一個基本信條,即在藝術的語言和形式與人的情感之間,具有一種直接的,無中介的異質同構的關系,或者用美學家蘇珊朗格的話說,藝術可以通過形式把情感符号化,因爲藝術形式,在符号學的意義上說,也就是一種生命形式。不過我想說的是,呂宗平從一開始在藝術創作上就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藝術道路,原因不在于在這一藝術方向上,他沒有努力去創作好的作品,而是由于在這條藝術道路上擠滿了太多的探索者,并已産生了許多經典名作,所以,呂宗平要在一般意義的表現主義藝術範圍内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或者說表達生命的新形式,實在是一件難之又難的事。然而,當我梁源看到呂宗平近來創作的一系列以“心質裂痕”爲主題,把生鏽的鋼鐵作爲主要表達對象的作品時,我認爲他在同樣是茄迹表現生命體驗的範式内,找到了一個在藝術方式和文化意義上都具有新的可能性的藝術方向。

在《心質裂痕》系列作品中,呂宗平不像他過去的藝術那樣,完全從藝術形式與情感的直接對應關系去表現生命的體驗,而是把生命體驗,在一種特定的媒介,即生了鏽的鋼鐵上予以對象化,這樣,呂宗平就把生命的情感形式,與一種人造物的演變過程聯系起來了,并在這種聯系中超越了早期表現主義的自我表現的原則。我認爲,這種超越體現在多重的意義上:首先,呂宗平藝術中的鏽痕作爲一種客觀物象,揭示了鋼鐵自身,乃至整個工業文明自身的生命形式;其次,這種生命形式的客觀化,對象化特征,又使呂宗平的在表現生命的情感形式的普遍性具有了獨特性,即它不是表現藝術家個人的内心情感,也不是表現蘇珊朗格所說的藝術形式作爲人類情感符号的那種普遍性,而是通過鋼鐵生鏽後的裂痕,把人類的生存狀态植入一種巨大的文化形式之中,這也就是說,在呂宗平的藝術中,鋼鐵生鏽後的裂痕不是一種關于工業化時代的象征,而是人類在當代社會生存過程中的一種生命形式,它既是生存在當代社會的人的各種情感得以産生的背景,也是各種情感得以表現的形态。

作爲對早期表現主義藝術的自我表現原則的一種超越,呂宗平的這批新作不僅體現在對一種新的人類普遍的而非個人的生命形式的表達和創造上,而且也體現在準确把握這種新的生命形式的社會性和時代性上。換句話說,呂宗平并沒有像沃林格所認爲的那樣,把藝術形式中抵制不安和恐懼的抽象形式,作爲一種超曆史的生命形式來對待,而是從特定的曆史境域,也即工業化時代人類普遍的生存環境、狀态和生命體驗出發,創造能與這一特定時代相匹配的生命形式。我認爲就表現主義藝術所表達的曆史性和時代性而言,呂宗平的藝術具有新表現主義的特征,因爲他創造的這種能表達人類心靈和生命的新形式,正是在工業化的曆史進程中産生的。盡管對于呂宗平來說,《心質裂痕》系列作品包含着對人類進入工業化以來所造成的人性的異化,心靈的裂痕的批判和反思,但在我看來,重要的還是他以新的表現主義的藝術語言,鏽痕的視覺形态,創造橡納态了一種隻有這個特定時代才有的生命形式。

380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