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歌剧的创始人是巴洛克时期的谁
1597年,歌剧在佛罗伦萨诞生,亚各布•佩里(Peri,1561-1633)创作了音乐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夫妮》,但遗憾的是这部歌剧现已佚失,这样,佩里创作于1600年的《尤丽狄茜》,便成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歌剧。在古希腊神话中,尤丽狄茜是太阳神与艺术女神亮掉侵抗之子奥菲欧的新娘,她被毒蛇咬伤后死去,奥菲欧闯进地狱去寻找自己的爱妻,冥王和冥后被他的真情360问答所感动,遂复活了尤丽狄茜。这部歌剧由一个序幕和三个场景组成,序幕的标题为“悲剧”,它是以铜管乐器伴奏的一大害亮犯质巴首歌曲《Io,che 候育影个d’alti sospir…》,有些版本在这首歌的前后还增加了马伦齐奥《五声部古序曲》和马尔维兹(C.Malvezzi,1547-1599)的《六声部古序曲亮升周》;歌剧中的唱段已经形成了独唱、重唱和合唱的模式,但是还没有咏叹调,全部是富于歌唱性的宣叙调,听起来有很浓的牧歌味道。
在歌剧诞生之初,还有两部同这一离兴良观越按宽这强新生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重要作品:朱利奥•卡契尼(Caccini,约1548-1618)发表于1602年的牧歌与小坎佐纳作品集《新艺术》,和马植议说树积从可•达•加利亚诺(Gagl固费感吗创核剧飞于破iano,1575-1642)创作于1607年的歌剧《达设左突夫妮》。卡契尼在预江复级列赵又展运《新艺术》中发展了一种与复调风格相宪洲子对立的单旋律音乐风格(又称单声部),曲集中收入的牧歌均为以乐器伴奏的独唱形式,确切地说是以数字低音伴奏的宣叙调,这也正是单旋律音乐的主要特征,而那时的歌剧实际上就是类似于单旋律音乐式的作品。加利亚诺的《达夫妮》是一派多见父再秋犯湖飞占部小型歌剧,曾得到佩里的高度赞扬;达夫妮是古希腊神话中河神的女儿,太阳神阿波罗初恋的美丽少女,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找罗宽原能公元前43-17)的《变形记》中,她为逃避追求者而变成了一棵月桂歌什部误饭出跟欢观万步树;歌剧以一段芭蕾开始,有序幕和六个场景。加利亚诺的创作思想相当超前,他极力主张戏剧的真实性要比歌手炫耀演唱技巧更为重要,这一认识与后来的格鲁克(Gluck,1714后鱼石祖凯合赶官情-1787)非常接近。
蒙特威尔第是音乐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是跨越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季环等营井赵额确通夜承时代的人物,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而且,由于长期从事牧歌的创作,使他掌握了以音乐手段来表现歌词内容特点的高超技巧,这成为他歌剧创作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在创作思想中,蒙特威尔第特别强调音乐应该以真实为基础,去表现整个人,去描写人的心灵秋随征示屋宣山鸡试常复世界,抒发植根于人类天性中的强烈情感。他完成于1607年的《奥菲欧》是实践自己创作思想的杰作,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歌剧,尽管它在形式上品厂商药解还是歌剧诞生时的样子,但是音乐更加丰富了,戏剧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使用了较大编制的乐队,还大胆运用了不和谐音和弦乐器震音,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并以氧序值经屋角八权不同乐器来表现人物性格,使用一些简短的乐句来预示或表现歌剧中的某些重要场景和戏剧气氛。——这些特点在他后来的歌剧中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也是以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的故事为题材的,不过有一个与佩里的《尤丽狄茜》完全不一样的悲剧性结局。在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中,冥王要求奥菲欧在渡过冥河前不能看尤丽狄茜,但奥菲欧受感情的驱使回头看了自己的新娘,因此永远失去了尤丽狄茜,他唱起一支悲伤之歌:“山也悲伤,石也悲伤”,歌声的回声四处回荡。太阳神阿波罗将他接入天堂,奥菲欧痛苦地问他的父亲:“难道我永远无法再见到我所爱的尤丽狄茜那甜美的双眼了吗?”阿波罗抚慰地答道:“在阳光与星光之中,你将感受到她美丽的存在。”歌剧以一首托卡塔开始,序幕是缪斯女神讲述奥菲欧的故事,全剧共五个场景,最后以牧羊人的节日合唱与舞蹈作为结束。
就这样,诞生于佛罗伦萨的歌剧在威尼斯兴盛了起来。蒙特威尔第一生共创作了十几部歌剧,最著名的还有《阿里安娜》、《尤利西斯还乡》和《波佩阿的加冕》等。《阿里安娜》现在只流传下来一首《阿里安娜的哀歌》,阿里亚娜即古希腊神话中的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国的公主,她帮助忒修斯杀死牛头怪兽米诺陶洛斯,然后两人逃往纳克索斯岛,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后来命运女神告诉忒修斯,按照命运安排,阿里阿德涅应该成为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妻子,劝他放弃了对阿里阿德涅的爱,于是忒修斯不辞而别,令阿里阿德涅伤心万分(注3)。《阿里安娜的哀歌》中唱道:
让我死去,
哦,让我死去吧!
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
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
有谁来抚慰我?
让我死去吧。
……
当蒙特威尔第创作这部歌剧时,正是他的妻子离世之即,这首哀歌恰好是他此时心境的写照。据传说,这部歌剧当年在一个王子的婚礼上演出,这首哀歌竟使在场的六千多人潸然落泪。1608年,蒙特威尔第将《阿里安娜的哀歌》改编为五声部牧歌,后来,又将它改编并收入《精神与道德之林》,足见作者本人对它的珍视程度。1641年完成的《尤利西斯还乡》取材于《荷马史诗》,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歌剧讲述的是尤利西斯浪迹天涯二十载,他的妻子珀涅罗珀仍然忠贞地等他回来,面对众多的追求者,她举行了一场射箭比赛,应允如果谁能张开尤利西斯的硬弓,自己就嫁给他,但无一人成功。已经悄悄归来的尤利西斯化装成乞丐偷偷潜入宫中,拉开硬弓射死了所有追求者,珀涅罗珀迟疑良久,当尤利西斯向她说出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的秘密之后,她终于认出站在面前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这是一部规模很大的歌剧,以古序曲和序幕开始,总共五幕35个场景,在结构上比《奥菲欧》要更为丰满,而且宣叙调已经逐渐远离牧歌风格。《波佩阿的加冕》是蒙特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创作于1642年,也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创作的歌剧,讲述残暴淫乱的罗马皇帝尼禄爱上了手下将领奥图的妖冶美丽的妻子波佩阿,试图反对他的大臣塞内卡被赐死,尼禄之妻奥塔维娅与奥图合谋欲刺杀波佩阿,但不幸败露均被放逐,尼禄终于如愿以偿,将波佩阿加冕为罗马皇后。这部歌剧由加古序曲的序幕和三幕34个场景构成,演出长度超过三个半小时,成功地塑造了尼禄和波佩阿等历史人物,当我们触及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时,一定会惊异于它是三百五十多年前的伟大创造,所以有人说,蒙特威尔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与莎士比亚(1564-1616)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媲美,这真是再精确不过的评价了。
在歌剧之外,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和圣乐作品也都颇具歌剧的特点,戏剧性牧歌《坦克雷迪与克洛琳达的战争》就如同一部小型歌剧,有男女主人公和讲述者三个角色,牧歌的故事出自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诗人塔索(1544-1594)的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坦克雷迪是十字军骑士,他与敌对的回教军队中的女武士克洛琳达一见倾心,并曾在一次战斗中将她从十字军的重围中解救了出来,但是在耶路撒冷城墙下的一次夜战中,坦克雷迪不幸误伤了克洛琳达,克洛琳达在临终的时刻向坦克雷迪吐露了自己的爱情。《贞福童真女的晚祷》是蒙特威尔第最著名的宗教作品,全部总共13曲,其规模之宏大前所未有,它是对威尼斯乐派经文歌的进一步发展,并且非常歌剧化。——在这一点上,威尔第的《安魂曲》可与之相类比。这部晚祷包含独唱、重唱、各种类型的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而且这些形式有时会先后出现在同一首乐曲中,在一些曲目中还使用了回声效果,比如第九首《天国,听我倾诉》,一首以男声演唱的教堂协奏曲,回声的效果如同天国与尘世之间的对话;再如第十三首《圣母颂歌》中的“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圣灵”一段,在圣洁的童声合唱与管风琴的背景上,随着男高音的歌唱,传来这歌声的阵阵回声,仿佛来自天国,真是美妙之极;这首《圣母颂歌》中的“他散播力量自他们的宝座上”一段,独奏小提琴以回声的方式为男声独唱做伴奏,会令人想到维瓦尔第(Vivaldi,1678-1741)那首《A大调“回声”协奏曲》。
蒙特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和罗马继续发展,但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没能突破蒙特威尔第所确立的风格。彼得罗•弗朗切斯科•卡瓦利(Cavalli,1602-1676)是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作曲家,他是蒙特威尔第的弟子,其历史作用在于扩大了戏剧的潜力,并自如地运用喜剧因素,是衔接蒙特威尔第与那不勒斯乐派的桥梁。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歌剧,最著名的是《卡利斯托》,歌剧结构继承了其老师的特点,由序幕和三幕34个场景构成,以一首恰空舞曲作为结束。剧本根据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故事编写,卡利斯托是狩猎女神狄安娜手下的仙女,有一天当她在树林里休息的时候,朱庇特趁机占有了她,朱诺——朱庇特的妻子醋意大发,将卡利斯托变为一头大熊,朱庇特怕卡利斯托受到猎人的伤害,便将她升到天上变为星座。
到了十七世纪末,一个新的歌剧流派——那不勒斯乐派形成,意大利歌剧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们将宣叙调与咏叹调清晰地区分开来,并更加倾重于咏叹调,尤其强调美声演唱技巧,使用有伴奏的宣叙调,发展管弦乐以服务于歌唱,还固定了歌剧序曲的三个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后世意大利歌剧风格的主要特点,可以认为,是那不勒斯乐派确立了未来的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民族性。在十八世纪初,那不勒斯乐派独具个性的歌剧风格达到成熟阶段,随后,喜歌剧也开始由正歌剧的“幕间剧”发展出来。——“幕间剧”又叫“插剧”,是当时大型正歌剧中间休息时上演的短剧。那不勒斯乐派著名的作曲家主要有亚历山大•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乔万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Pergolesi,1710-1736)、多美尼科•奇马罗萨(Cimarosa,1749-1801)和尼古拉•皮钦尼(Piccinni,1728-1800)等,其中A.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乐派的开创者之一,后三者则代表了那不勒斯乐派的鼎盛。佩尔戈莱西23岁时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早期意大利喜歌剧的杰出之作,也是那不勒斯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是1733年上演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插剧”,但这部正歌剧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它的“插剧”反而大受欢迎。这部短剧长度不足五十分钟,共两幕13曲,讲述一个叫塞尔皮娜的女仆与她的主人乌贝托之间发生的喜剧故事:塞尔皮娜经常把主人气得发疯,她为了获得乌贝托的爱情,让男佣韦斯波内化装成一个上尉,假扮自己的未婚夫,引起乌贝托的嫉妒,最终塞尔皮娜的诡计得逞,作了自己主人的夫人。佩尔戈莱西一生十分短暂,只活了26岁,需特别提到的是,他去世前不久完成的《圣母悼歌》是同类作品的典范。在《女仆作夫人》之后,奇马罗萨创作于1766年的《秘婚记》和皮钦尼创作于1760年的《好姑娘采基娜》两部喜歌剧,不论规模还是结构,都已经非常成熟了;那不勒斯乐派歌剧风格的影响此时已经遍及欧洲,并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的二十多年间。
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传统经由罗西尼(Rossini,1792-1868)、多尼采蒂(Donizetti,1797-1848)和贝利尼(Bellini,1810-1835)等作曲家,传承到了威尔第的手中,威尔第成为浪漫主义时代乃至整个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和真实主义歌剧随后又将这一传统延续到了二十世纪之初。从1597年到今天的四百多年中,意大利歌剧始终都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它那与生俱来的率真性格,和洋溢的激情,使它博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
注1:赫利孔是希腊一山峰的名字,阿波罗和缪斯所居之地
注2:《雅歌》的歌词全部转自《圣经》译文,括号中的字是为语句连贯而加上的,如“希实本 巴特拉并”即“希实本的巴特拉并”
注3:之后的故事是这样的:阿里阿德涅遇到了酒神狄俄尼索斯,见他善良又英俊,于是破涕为笑,两人便幸福地结合了,在婚礼上,狄俄尼索斯献给新婚妻子一顶镶嵌着七颗晶莹剔透宝石的华冠。但阿里阿德涅是个凡人,终于有一天永远离开了狄俄尼索斯,酒神伤心非凡,这时华冠忽然慢慢升起,越来越高,转眼就飞到了天上,化作一群璀灿的星星,这就是冬季星空中的北冕座。)
巴洛克是谁啊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它带有虚幻神秘色彩,追求生死灵肉,人生意义等终极悉春问题!追求奇特的效果,夸张的比喻,冷僻的用典以及意象的奇峻。代表作家: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戈拉,卡尔德隆,英国的约翰·多恩,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等。巴洛克文学以表现一种病态的人生哲学以及悲观主义的情绪,管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以及顶礼膜拜。习惯以支离破碎的形式,表达夸张的忧郁,又用雕饰的辞藻,谜语似的比喻来玩弄风雅。 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 唯美主义的作岁陵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所以,两者虽然在文字的运用上似乎有相同的风格,但实际上表现得是完全不同的思想。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睁雀耐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从实质上说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