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建筑对哈尔滨建筑的影响大神们帮帮忙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常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那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建筑师们以自由奔放的格调来表达世俗情趣,一反僵化的古典形式,于是形成巴洛克建筑风格。该风格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领域都发生影响,一度风靡欧洲。上世纪,也波及到移民城市的哈尔滨。 1981年,与马迭尔宾馆斜街角相对的新建筑建成,即松浦洋行。这是日本人到中国淘金办起的洋行,为什么建成欧式的建筑呢?有人说,当时哈尔滨市政建筑规划完全由沙俄殖民主义者管理,日本人不敢膻动。也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正向西方学习,建筑也在仿效欧式风格。不管怎样,创办松浦洋行的日本商人水上俊比左便请来俄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阿?阿?米亚科夫斯基,设计了这座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又请来法国著名雕塑家阿?罗曼加盟,在建筑物入口二层檐部创作两个生动的人体雕塑。雕塑的是西腊神话枯液中的两个人物,男的叫亚特拉斯,女的叫加里亚契德,他们是擎天之神。支撑着华丽的建筑。 1918年,中央大街商贾云集,地皮被炒得火爆,因而这座戚桥建筑不可能建筑得像马迭尔宾馆那样的舒展,设计因地制宜,采用比较紧凑的布局。建筑恰在街角,于是设计师对立面做了重点处理,强调了转角处的装饰和雕刻,顶部冠以文艺复兴式穹顶。建筑主入口选在转角处,便于人流的集散,囿于建筑两翼面比较小,因此建筑沿街部分没有设次入口。而建筑在背街内院开门供职员出入,直通建筑的3层以上,这样对人流进行分散处理,彼此互不干扰。从主入口进入建筑,迎面是一小巧的双层木质门廊,走上几步台阶便进入建筑内部。这种将踏步从室外移至室内的作法,是适应中央大街上空间环境小而设计的。如果踏步设在室外,建筑必然要后退;建筑若不后退,则要占用街道空间,因而将踏步从室外移至室内是一种巧妙的设计手法。正对着主入口的主楼梯只能到达建筑的二层,楼梯铸铁的曲线栏杆如生长中的植物一般丝丝缠绕,水磨石台阶上镶嵌着深色的三叶草花纹,显得古朴而典雅,再配上深栗色木制墙裙、精致的石膏浮雕灯圈及优雅的灯饰,建筑的深沉气质油然而生。与有些商业建筑以华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取胜不同,这座建筑以其沉静的色调、朴素的修饰创造出高雅的氛围。这座建筑极具观赏性,那优美的造型令人惊叹。建筑主入口上方的大理石人像柱、巨大的贯通三至四层的悬空科林斯壁柱、自由涡卷状曲线的断折山花、窗洞上方精致的浮雕装饰以及出挑的半圆形花萼状阳台,建筑通体洋溢着巴洛克奇异生动的效果和变幻的光影。体现了巴洛克建筑的动感,力度。这样的处理很好地烘托了街道景观。 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绝唱 坐落在中央大街85号的建筑物,可以称为哈尔滨建筑史上的翘楚。它建于1927年,原是俄国人开办的“迷娘久尔餐馆”。一层营业,二层居住。解放后为哈尔滨摄影社所用。现在已成为商场。砖木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是哈市Ⅰ类保护建筑。 这座建筑具有鲜明的新艺术运动特征,外形简洁,采用流畅的几何线条装饰墙体立面,凸凹的墩垛富有雕塑性,强调了建筑的装饰、构图、质感。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时,欧洲在大规模扩建、开发的城市里,耸立起一座座巨大的公寓楼和公共建筑,许多是按书本上的建筑风格样式粉饰墙体,装点门面。因此建筑物良莠不齐。科技迅猛高败猛的发展,新型材料的出现,雇主们不再满足于建筑师仿古的建筑样式,迫使建筑家在寻找出路。这时绘画艺术领域新思潮的涌动,给建筑师们提供了创作灵感,成功的设计出即不是冒牌仿古又不是毫无传统继承的建筑风格,他们以一种新感受对待设计和各种材料自身所具有的潜力,拉开了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帷幕。 这场新艺术运动最早是在法国兴起的,法国的新艺术运动建筑主要集中在两个城市,巴黎和南希,而在中国集中在哈尔滨这座城市。 20世纪初,哈尔滨的建筑绝大多数是俄国建筑师设计的,他们喜欢采用19世纪末开始流行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表达了追求新奇与不受传统束缚的观念,是那个时代的情绪折射。因此,在哈尔滨盖起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非常之多,在世界上可以排到第三位。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它建筑规模比较大;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持续的时间很长。无论是法国还是其它一些国家,只活跃十几年便被新兴的现代建筑风格所冲击,于是停止了。然而在哈尔滨却一直延续到1927年。我们说中央大街上的这座哈尔滨摄影社是哈尔滨建筑史上的翘楚,就在于它建于1927年,这是非常罕见的。有建筑专家考证,可能这栋建筑是整个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终结。 果真如此,那么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场影响了世界建筑的新艺术运动,便在中央大街西12道街的路口上画上句号,成为绝唱。中央大街也成为新艺术运动谢幕的舞台。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