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昂·米羅的超現實主義人生
傑昂·米羅(J·Miro),一位二十世紀的繪畫大師,被譽爲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偉大天才之一,代表作有《托兒所的裝飾畫》,《哈裏昆的狂歡》,《靜物和舊鞋》。
米羅(1893~1983年),西班牙畫家,是和畢加索、達利齊名的20世紀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之一。
他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羅那附近的塔拉戈納的蒙特羅伊格。那裏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是産生羅馬風格的搖籃,深受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影響,又是最先接受現代藝術的地方,是誕生畢加索和達利的國家。
1.米羅 – 生平
1893年4月20日,米羅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羅那,父親是一位鍾表匠和銀匠。
體弱多病的小米羅并不喜歡讀書,唯獨對繪畫表現出興趣。但父親并不支持米羅年少時的畫家夢。1907年,父親送他進入巴塞羅那商業學校就讀經營與會計。但米羅卻偷偷地進入巴塞羅那拉柳賈美術學校進修。
1920年,27歲的米羅首次來到藝術之都巴黎。在這裏,這位貧窮而無名的青年畫家,結識了同樣來自西班牙的畫家畢加索,對方還買下了他的一張自畫像明納。
在巴黎,米羅還與以記者身份旅居巴黎的美國作家海明威相處甚歡。他們常去同一個拳擊館練習拳擊。生活拮據的海明威,爲了幫助困難之中的米羅,湊了5000法郎買下了他的早期重要作品《農場》,這幅油畫現藏于美國華盛頓國立美術館。
但米羅的藝術當時并未得到肯定。1921年米羅舉辦首次個展,卻一幅畫也沒賣出。但米羅沒有氣餒,他曾留下這樣的感想:“那次個展雖然沒有引起太多反響,但那些少數鼓勵我的人,卻讓我懷抱了更大的希望,并且讓我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1941年,紐約近代美術館舉辦了盛大的米羅回顧展,終于令他走上成功之路。而他著名的《星座》系列也于幾年後在紐約的畫廊發表,帶給美國前衛藝術界極大沖擊。
米羅成功了,1956年,63歲的米羅終于有了能夠安穩作畫的空間。
兩年後,米羅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作了著名的陶壁作品——《太陽和月亮之壁》,這成爲他的代表作,直到今天還爲人們所贊歎不已。
1983年12月25日,米羅因心髒病突發,永遠告别了他深愛的妻子比拉和女兒多蘿娜,爲了紀念這位傑出的藝術大師,歐洲文化藝術界把1993年定爲“米羅”年,舉辦了盛況空前的作品展覽和藝術活動。如果大師地下有知,一定會得到莫大的安慰。
2.米羅 – 學畫經曆
身體複元後,米羅回到巴塞羅那,他的家人同意他進入一所美術學校學習。同期,米羅又選修桑特·魯克藝術團體開設的課程。該團體早先成員“新藝術”建築師安托尼·戈蒂在建築上的傑出創造性,激發了年輕的學生米羅的熱情,給予米羅很深遠的影響。在這個藝術團體,米羅結識了兩位年輕的藝術家喬恩·布拉茲和約瑟夫·勞倫斯·阿替格斯,他和他們終生保持往來。這個時候,米羅開始了繪畫創作。
對于一個具有雄心大志的畫家來說,巴塞羅那的天地太狹小了。經過藝術變革的巴黎,對米羅産生了強大的誘惑力。1919年他終于離開家鄉,首次來到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這個時期的巴黎藝術家荟萃,美術館和博物館珍品如雲。但米敏茄羅是一個貧窮而并無盛名的青年畫家,他的畫在異國無法賣出,在巴黎他幾乎天天挨餓。但首次的巴黎之行給他的最大收獲是認識了許多藝術界朋友,特别是來自他祖國的畫家畢加索。畢加索買下了他的一張自畫像,這幅自畫像一直被珍藏着。經過畢加索的介紹,米羅結識了雲集在這裏的許多藝術家。
1925年,米羅參加了在皮埃爾美術館舉行的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展覽。從這之後,米羅激拿沒的作品就被人們稱爲夢幻繪畫。
1929年10月,米羅與比拉·詹科莎結婚。妻子出身于一個古老家族,米羅一生都忠實于她。婚後,他們回到巴黎,住進一個小公寓。當時正值經濟蕭條,藝術家也都十分拮據,米羅隻有在沒有畫室的情況下作畫。兩年後,在畫家38歲時,女兒多蘿娜在巴塞羅那出世,這是他們唯一的孩子。
從1930年起,米羅的作品定期在紐約等城市展出,他作爲超現實主義領袖人物,在美國有很大影響。在世界畫壇上,他的名望僅次子畢加索。米羅的超常感受力使他能用象征手法傳達信息,用極自然的藝術語言、超越時空的方式與觀衆交流。他形象地表達了人類最強烈的感情熱愛、仇恨、信任和恐懼。
3.米羅 – 逃難經曆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米羅不能回到他的故土西班牙。他離開巴黎,在挪威附近的瓦蘭吉維利一個詩意迷人的地方住了下來。那裏的景色和自由飛翔的鳥兒感染了他,畫家完成了《星座》組畫。由于德軍殘酷轟炸,米羅又不得不帶妻女乘火車逃難巴黎,而巴黎正面臨着德軍占領,畫家隻好逃回故鄉。
二戰終于結束,米羅結束了與世隔絕的日子,在1947年來到紐約。他在美國共呆了8個月, 1948年從美國回到巴黎。回巴黎不久,人們爲米羅舉辦了作品展覽會,但他的作品賣出很少。一個畫商買了米羅一批作品,其妻卻懊悔痛哭,說“誰會來買這玩意,我們要破産了。”她沒有想到,幾年之後米羅的作品價格扶搖直上,若幹倍數地增長。
在他一生的創作題材中,夜空中的星星成了變幻無窮的永恒的符号,于是有人把他稱爲“星星王子”。
米羅認爲,情欲是最自然、最合乎本性和情理的現象,是生命的原動力。他對女性的魅力十分着迷,可以說他終生探讨最多的也是女性和關于男女性生活。但在生活中,米羅不沾女色,他一生隻愛過兩個女人: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兒。
4.米羅 – 繪畫風格
米羅的超現實主義繪畫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簡略的形狀、強調筆觸的點法、精心安排的背景環境,奇思遐想、幽默趣味和清新的感覺。家鄉地方獨特的傳統文化,米羅一直引以爲傲。1937年米羅畫了幅反弗朗哥專政的大壁畫《收割者》,在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展出,正好與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相呼應。米羅畫中的人物就是一位加泰隆尼亞的農夫,強悍有力的線條,表現出整個民族的反叛、痛苦和頑抗不屈的意志。 米羅從加泰隆尼亞地方的色彩,躍進到超現實主義的國際藝術風格,成爲國際藝術大師,說明他沒有被本土的事物阻礙與限制,反而從本土藝術發展出清新自由。
5.米羅 – 作品賞析
這是他最大的作品。雖然看上去很強烈,如在鮮藍的背景上畫了黑色和紅色的怪物,但這些獸類卻并不怎麽吓人。即使在藝術家心目中最兇殘的獸類身上,人們也感到藝術家那慈祥樣的心懷。
《哈裏昆的狂歡》是第一幅超現實主義的圖畫:在一個奇特的空間逆轉感。室内舉行着狂熱的集會,隻有人類是悲哀的,那人帶有頗爲風雅的胡子,叼着長杆的煙鬥,憂傷地凝視着觀者。圍繞着他的是各種各樣的野獸、小動物、有機物,全都十分快活。沒有什麽特别的象征意義,畫家充分地描繪了一種輝煌的夢幻形象。
《加泰隆風景》中的幻想,雖然神秘但很生動。在畫中,黃色和橙黃的兩塊平面,相交于一條曲線。獵人和獵物都畫成幾何的線條和形狀。一些不可思議的物體散置在大地上,有些可以辨認,有些好象暗示海上的生物或顯微鏡下的生物。
更令人激動的作品是《靜物和舊鞋》,顯示了這位非政治的藝術家,爲反對西班牙内戰的法西斯分子而做出的深切的反應。《靜物和舊鞋》的形象是明确的,有舊鞋、酒瓶、插進叉子的蘋果,還有一端變成一個頭蓋骨的一條切開的面包。所有這一切都有安排在一個捉摸不定的空間裏,色彩、黑色和兇險的形狀令人厭惡。這件作品并不是特别的象征,而是反映了米羅對發生在他所熱愛的西班牙事變的痛感和厭惡之情。他是以物體、色彩和形狀來聲讨腐朽、災難和死亡的。在這個時期,米羅畫了一幅線描自畫像。瞪大的眼睛和緊縮的嘴唇,反映了他的恐怖觀念。嚴酷的繪圖和催人入眠的正面化形象,标志着他繼承了自己的早期風格。
6.作品收藏
2013年4月,傑昂·米羅超現實主義作品《女人》和《人物》被蘇格蘭現代藝術國家畫廊以長期借貸的形式收藏展出,蘇格蘭現代藝術國家畫廊一向憑借着其超現實主義藝術的收藏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但是迄今爲止,該機構還從未能夠在戶外展出過任何重要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傑昂·米羅的作品将在該畫廊展出近五年。
超現實主義
[編輯本段劑略批便充入]簡介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于達達主義,并且對于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于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于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探究此派360問答别的理論根據是受到佛洛依德的劉稱粉輸精神分析影響,緻力于發現人類的潛意識心理。因此主張放棄邏輯、有序怕線質媽檢保的經驗記憶爲基礎的現實形象,而呈現人的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互液片敵另省,嘗試将現實觀念與本增讨明支苦川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直載楊數道始幻覺等作爲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爲隻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衆舉變踐僅集缺打懷病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引影響。也常被稱爲超唱東候說酸若投比存倍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爲超現實。
注:不能與超級現實主義混爲一談,超級現實主義又稱照相主義,是七十年代美國最爲流行的一種資産階級美術流派,農城問間他官基臉買海卻和超現實主義不同。
[編輯本段]産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穩英着論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參壓器特阻體四偉文化領域裏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内容不僅限于文學,也涉及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它提出了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目憲的等問題,以及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存條件等社會問題粒誤煤家讀。超現實主義者自稱他們進行的形給散秋養對害能是一場“精神革命”。
運動急液拿求病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起的,他們目睹戰争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爲核心的傳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産生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在探正算細索道路上的嘗試。
超現實主義爲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超現實主義作爲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并不很長,作爲一種文藝思潮,作爲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
超現實主義者的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林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識"學說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出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資産階級青年一代對現實的恐懼心理和狂亂不安的精神狀态。參加超現實主義集團的作家有布洛東、蘇波、查拉,畫家阿爾普、馬松等等。屬于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貢、保羅·艾呂雅等,由于受到無産階級革命運動的積極影響,後來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現實主義在美國風行一時,出現了所謂"新超現實主義"流派,成爲帝國主義禦用的宣傳工具。
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東和蘇波合著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第一部實驗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無意識書寫和自動的寫作的問題。但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則産生在1924年之後,如布洛東的小說《可溶解的魚》1924)和《娜嘉》(1928)是超實現主義的代表作。阿拉貢在1926年發表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艾呂雅的詩集《痛苦的都會》、《生活的内幕》均屬超現實主義之作。
[編輯本段]曆史
達達派之後,法國産生了一個近代藝術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畫派–超現實派,此派從達達派發展而來,但事實上要對此兩流派的時代作明确區分,則相當困難。因其演變過程并沒有明确的在造型藝術上出現。不過,如果因此所把達達派精神與超現實派的本質視爲同一,則是一大謬誤。達達派雖成爲超現實派誕生的溫床,但超現實派多少還是承受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及象征主義的遺産,另外還吸收了新的要素。現在我們談超現實主義發生之年代,都是根據宣言文字的發表時間作區分,無法在藝術作品上對産生年代作正确說明。
在理論上,超現實主義藝術運動的發起者是兩位作家,布列頓和阿波利奈爾。超現實一詞是詩人阿波利奈爾首用的,原是哲學上的術語,最初稱爲“超自然主義”,後來才用于繪畫上。1924年,布列頓發表了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1928年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超現實主義與繪畫》其思想的基礎是在求取人間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頓對超現實主義的定義是:“超現實主義,名詞。純粹的精神的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語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 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于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布列頓又說:“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認爲矛盾的兩個狀态,将來是有辦法解決的,那便是夢與現實的統一。那可以說是絕對現實的一種,也可以說是超現實的一種。”從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現實主義是追求夢與現實的統一,并且是以人類爲對象作爲表現的範圍。布列頓在文章中要求人們注意那些可能與文學超現實主義有聯系的藝術家,其中有馬蒂斯、德蘭、勃拉克和畢加索。實際上這些畫家并不符合布列頓對超現實主義所下的定義:純粹的心理自動。但他所推祟的另一位畫家基裏柯則可能是最早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基裏柯從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畫很受阿波利奈爾的贊賞,阿波利奈爾在1918年寫的劇本《蒂裏西亞的乳房》冠以“超現實主義戲劇”的副标題,最早使用了“超現實主義”這個術語,他對基裏柯的看重顯然是注意到了基裏柯畫中那種超驗的精神與内心世界的表現。
給予超現實派最大的啓示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精神病心理學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下意識心理學的理論。從整體上說,超現實主義作爲一個藝術運動,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還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系。超現實主義的精神與思想領袖布列頓有過學醫的經曆,他在讀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後,立即領會到精神分析與達達派的無意識表白之間的關聯。精神分析注重對夢想、幻想和幻覺的分析,并把白日夢作爲一種可能的藝術創作方法加以誘導。依此而從事于下意識的夢幻的世界的研究,與自然主義相對立,不受理性支配而憑本能與想象,描繪超現實的題材,表現比現實世界更真實的,比現實世界的再現更具重大意義的,想像領域中的夢幻世界。
此派的畫家們可舉出阿爾普、米羅、艾倫斯待、達利、馬松、基裏柯、克爾諾、坦基、馬格裏特 、夏卡爾 等。他們以布列頓的“自動的活動、無意識的自動作用(Automatisme)和夢幻世界的采求”展開創作,部分也受哲學家柏格森(H Bergson)的影響,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觀,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學,因此他們任意表現夢與想象,很多奇異的變形與線條令人無法了解。他們的創作活動自由自在的安排在一種時空交錯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間與時間的束縛。
但是,如果用布列頓的這種視覺形象來解釋超現實主義繪畫的話,還隻說明了超現實主義繪畫的一種主要風格,即以達利、馬格利特、德爾沃爲代表的風格。這種風格以精細的細部描繪爲特征,通過可以識别的經過變形的形象和場面,來營造一種幻覺的和夢境的畫面。它的來源是盧梭、夏加爾、思索爾、基裏柯及19世紀的浪漫主義藝術。它企圖運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義,創造一種不受意識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是其作畫的過程實際上與寫實畫法沒什麽區别的理性過程,因此這種風格又被稱爲自然主義的超現實主義和古典的超現實主義。另一支超現實主義的繪畫則是以米羅、馬宋等人爲代表,他們追求作畫過程的無意識性,以緻在畫面上出現純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終結果總是充滿幻覺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畫面。因此,它又被稱爲有機的超現實主義或絕對的超現實主義,這一傾向與達達主義者和某些未來主義者所從事的偶然機遇和無意識行爲的試驗有關聯。
自布列頓于1924年發展宣言後,1925年6月在巴黎舉辦了首次超現實主義畫展,參加者包括畢加索、阿爾普和克利等人,他們顯然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隻有恩斯特在他的達達主義的拼貼中首次嘗試了具有超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品。1926年超現實主義者組織了超現實主義畫廊,1936年和1947年他們先後在倫敦和巴黎舉辦了重要的展覽。曾一度風行歐洲的超現實主義熱潮雖于30年代之後漸趨式微,但這一運動并末消失,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仍然具有一定影響。因爲二次大戰前很多此派畫家從巴黎到美國,所以超現實派繪畫從歐洲影響到新大陸。此外,其影響力擴及戲劇、舞台裝飾、攝影、電影、建築、雕刻等藝術領域。
超現實主義緻力于探索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力求突破合乎邏輯與真實的現實觀,嘗試将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揉合,以展現一種絕對的或超然的真實情景。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其充滿幻想色彩和異國情調的奇特風格,對20世紀美學産生了重要影響。
[編輯本段]代表人物和作品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主要有盧梭(H.T.Rousseau)、米羅(joan miro)、達利(salvador dali)、恩斯特(m.ernst)、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 米羅的創作表現方式是有意的打亂知覺的正常秩序,在直覺式的引導下,用一種近似于抽象的語言來表現心靈的即興感應。因此在它的作品中會有象征的符号和簡化的形象,使作品帶有一種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兒童般的天真氣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鳥投石子的人》、《荷蘭式家居室内》等。 達利相較與米羅,他采用相反的表現手法。達利認爲藝術家要将潛意識的形象精确第紀錄下來,所以他采用“具象”,精确地複制非正常邏輯思維産生的幻象,把毫不相幹的事物全部組合在一起,使畫面中充滿戲劇效果,帶給人視覺與新心靈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恒的記憶》、《内戰的預感》等。
[編輯本段]超現實主義文學
超現實主義文學否定現實主義和傳統的小說,敵視一切道德傳統,認爲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說之所以成爲文學的寵兒,是因爲它适應了讀者要求合乎邏輯地反映生活的追求。它要打破這一切,追求“純精神的自動反應,力圖通過這種反應,以口頭的、書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達思維的實際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監督,不考慮任何美學上或道德方面的後果,将這思維記錄下來”。它強調潛意識和夢幻,提倡寫“事物的巧合”,倡導“自動寫作法”。超現實主義者在咖啡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尋找、搜集人的思維的原始狀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其代表作是勃勒東1928年發表的小說《娜佳》。20 年代末以後,運動内部發生分裂。1930年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重申了運動的原則:反抗的絕對性、不順從的徹底性和對規章制度的破壞性。此後運動處于低潮,幾乎隻剩下勃勒東一個人還在堅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美國時,他這種宣傳也沒有停止過。1946年勃勒東回法國後,繼續辦雜志,舉辦作品展覽會,發表廣播講話,又掀起過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浪潮,影響波及歐美許多國家,但其聲勢已遠不及20年代。
超現實主義存在的時間較長,這個流派頗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少的現代派都受其理論影響并加以發展。
[編輯本段]超現實主義電影
超現實主義電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學上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于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承襲了這一創作主張的倡導者安德烈-布菜東的原則,強調無理性行爲的真實性、夢境的重要意義、不協調的形象對列的情緒力量和對個人快感的執着追求。一度成爲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主要傾向,後來又成爲美國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業發行的故事片領域,超現實主義不構成獨立的流派,它的影響隻見于影片的個别鏡頭或段落。阿杜-基洛的《電影中的超現實主義》是進行這種研究的典型論著。
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人士發現電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對列技巧使它成爲超現實主義最理想的表現手段。這一觀點始終流行在反傳統的影片制作者中間,并被不斷付諸實踐。 超現實主義電影公然反對叙事體。
通常認爲,杜拉克的《貝殼和僧侶》是第一部超現實主義影片,但更受到重視的則是路易斯.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和《黃金時代》,前者是一個精神困頓的流浪漢的一連串夢境r後者則是對性欲和愛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義的分析。性欲和高潮,暴力和渎神,以及怪異幽默,是超現實主義電影用來與傳統電影形式抗衡的題材。影片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用自由的電影形式,來激發觀衆潛在心底最深處的沖動。布努艾爾曾宣稱《一條安達魯狗》是“向謀殺熱情地呼喚”。西方的電影研究家們一緻認爲,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布努埃爾轉而拍攝故事片後仍不時在他的作品中隐現•在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中,超現宴主義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瑪耶-德連和肯尼斯-安格爾•在故事片領域裏,西方電影研究家傾向于把對變态心理、潛在的性沖動、無理性行爲等的描寫歸結爲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表現。因此,象希區柯克的一系列影片:《愛德華大夫》(1945年)、《眩暈》 f1958年)、《西北偏北》(1959年)、《精神變态者》(1962年)和《群鳥》 f1963年),馬克斯三兄弟的狂亂喜劇片,以及塞缪爾-富勒、約瑟夫-馮.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闡明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影響的典型例證。
[編輯本段]超現實主義色彩
如果說現實主義處理色彩是在真實的基礎上力求發揮色彩的表意作用的話,那麽,超現實主義色彩處理則十分強調主觀色彩的運用,隻求色彩的表意功能,不再考慮色彩處理的 真實性,超現實主義起源于西方現代派電影。被稱爲西方現代派電影創始人的意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在他拍攝的影片《紅色沙漠》中,紅色、黃色和藍色是重要的表意色彩,他把工廠的廠房刷成紅色和黃色,把樹也刷成紅色。紅色和黃色在西方象征着動蕩和恐懼,這裏的紅色和黃色構成的環境,暗喻現代工業文明正在摧毀着人類。煙囪冒出的黃色煙霧暗示有毒。女主人公朱莉亞娜居住的房間塗上藍色,暗示神精病患者—朱莉亞娜看到的世界是冷寞無情的,她無法和外界和家人溝通,她的精神世界已經完全崩潰。綠色是象征生命的色彩,在影片中很少看到綠色,暗示被現代工業污染的現代世界一切生命都受利危脅,甚至不能存活。這部影片的色彩處理是超理實主義的,色彩不再是自然景色的真實再現,而是依照作者的主觀意願把色彩作爲獨立的表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