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紫砂壶漂流至欧洲,发生了怎样的蜕变?

紫砂,素朴低调却强而有力地塑造出世界茶器的经典,却未获得世人的充分关注。17世纪以来,与中国茶文化一起席卷世界的茶器就是紫砂壶,那些紫砂壶宛如一艘艘小兆清卖船,承载着饮茶风尚,航行于全球贸易网络。

1全球紫砂意象示意图。制作/莺歌陶瓷博物馆

“紫砂漫游聚焦台湾”有别于过去直接讨论宜兴紫砂的众多展览,它以全球史为框架,放眼于400年来世界各地呈现的紫砂意象,通过来自荷兰、日本、东南亚、闽粤、台湾地区的展品,讲述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如何随着饮茶风尚输出全世界,成为各地茶壶的典范。

2荷兰国家博物馆借展品开箱。摄影/黄俊嘉

原本来自中国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不仅成为闽粤地区工夫茶文化的主角,亦是欧洲饮茶、日本煎茶等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展览并陈比较世界各地对紫砂壶的消费、品鉴、追摹与蜕变。本文为诸位分享紫砂小船漂流至欧洲所呈现的紫砂意象,重新评估宜兴紫砂在世界陶瓷史及世界茶文化中的历史定位。

3荷兰国家博物馆借展品点验情景。摄影/黄俊嘉

紫砂与红陶的变奏

全球史脉络下的宜兴紫砂在欧洲区最重要的展现在于,此地保存有16世纪外销至欧洲的宜兴紫砂茶壶,早于其他地区;再者,传入欧洲的紫砂壶千姿百态、装饰丰富,也是其他地区不多见的。这些特色可见在17世纪正仿晚期之后的欧仿紫砂壶及18世纪中期后的欧洲茶壶上,并延伸出现今繁复的西式茶具套组。

4走入展场,映入眼帘的便是这片“百壶墙”。设计者/ 胡幼函

紫器东来

展中欧洲区18组(件)来自荷兰国家博物馆的馆藏,都是首度来到台湾。“紫器东来”主要展列了17到 18世纪销往欧洲的宜兴紫砂,有提梁壶、圆腹壶、方形壶、仿生自然壶、茶叶罐等多种形制,仿生自然壶又有梅枝壶、葫芦形壶与瓜形壶。

5荷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外销宜兴紫砂器。摄影/施静菲

此次展出的紫砂海棠式贴花扁壶与16世纪末、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一件紫砂小壶十分相似,无论壶形、尺寸大小或壶底的叶片贴饰,都近乎一致,推测两件或可能出自同一间紫砂作坊。

6紫砂海棠花形扁壶,约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国宜兴,台湾私人藏。图片来源/莺歌陶瓷博物馆

研究指出,宜兴可能有成立专门外销的工坊,参考同时代的福建德化窑、江西景德镇窑外销瓷,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制作符合外国市场审美品味的作品,如贴花装饰、大尺寸等;重要母题有婴戏纹、龙抢珠纹与葡萄叶纹。如荷兰国家博物馆所藏一件镂空钱纹高圈足的瓜形壶,二弯流嘴,口沿包覆银扣装饰。壶嘴、壶钮与壶把皆仿作瓜藤。壶身表面满布贴花的大型叶纹以及果实的纹饰,采用贴花方式,先将泥料填入模具成形,再用工具挑起,贴于壶胎,藏身于壶盖后面的松鼠,用模具成形后再细部雕刻,以泥浆贴在壶盖上。叶片大小相间,叶脉刻画细腻,成串的果实点缀其中,盈满匀称。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藤蔓由枝干处延伸而出,由粗而细,其蜿蜒萦绕的形象,颇为生动自然。壶身下半部为高圈足,以镂雕铜钱的纹饰,呈现出镂空穿透的玲珑效果。

7紫砂贴花松鼠葡萄纹瓜形壶,17世纪末,中国宜兴,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 荷兰国家博物馆

宜兴外销欧洲紫砂壶,立体纹饰是其美感特征,独具新意地诠释了同时期其他外销品类上所没有的纹饰,表现出另一番活灵活现的中国风韵味。外销欧洲后,这类壶形变成他们仿制的参考模本,为欧洲的新兴茶具提供设计基础。

品牌序曲

17世纪后期的欧洲静物画Dutch Family Taking Tea,展现荷兰阿姆斯特丹富商家庭的饮茶情景,画幅中心的圆桌上可见亚洲各地进口的茶具,男主人手持的壶很可能就是宜兴紫砂壶。当时对茶壶的需求高,但宜兴紫砂壶销入相对少,促成当地陶瓷工厂以红陶来仿制宜兴紫砂,甚至成立品牌内销,为后来18世纪欧洲瓷厂奠定烧制技术、器形、美感经验的基础。

8 Dutch Family Taking Tea. Asia in Amsterdam

荷兰是欧洲模仿宜兴紫砂最早的地方,族逗其中不得不提到荷兰陶匠米尔德(Ari de Milde)这位开山祖师。早在17世纪后半叶,米尔德便开始对宜兴紫砂进行器形和装饰的模仿,尤其是在纹饰贴饰的部分,可以看到他对于“梅花纹”有深刻的揣摩。这时,米尔德红陶壶已经具有商标——椭圆形的“奔狐”标志。这个陶厂日后还出品了八边形茶盘,盘面上的植物花纹,似乎因袭西方纹饰传统,变成莨苕纹、卷草纹,可以想象在追求中国风样式的时代里,创作这样一件深具欧洲本土风格的工艺品是何等不易;另外,在盘子正中间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形式化的商标——带皇冠的茶壶,如果注意盘面,里面隐藏了五枚“奔狐”标志。

9红陶“米尔德”(De Milde)商标八方茶盘,17世纪末—18世纪初,荷兰代尔夫特,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10白瓷彩绘花卉纹壶,18世纪中期,德国迈森,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当时的荷兰,具有烧制陶器技术、仿制中国陶瓷能力的陶工们,会向欧洲四处迁徙。在英国,有来自荷兰的Elers兄弟,他们将仿制紫砂壶带入另一个欧洲本土化的高峰。展出的三件英国红陶茶壶,除第一件颇具宜兴壶特有的仿生自然特色,其他两件或多或少已经往当地器形变化,如较高的一件,推测很有可能是根据欧洲金属咖啡壶的形制制作而成,上面的纹饰加入洛可可风格的样式,可见英国从模仿荷兰的仿宜兴紫砂到自己独具匠心的发展。

11 Pieter Gerritz van Roestraten(1670—1699),Still Life

12“邵天其”款紫砂贴花龙抢珠纹壶,18世纪,中国宜兴,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欧洲产制陶瓷的练习、渐进的变化,无形中导致了欧洲的陶瓷跟中国的样式愈行愈远,产出自己特有的造型与美感意识。在这样集大成的节点上,我们可不可以说,模仿宜兴紫砂促成欧洲当地陶瓷品牌的诞生呢?这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

奢华茶组与装饰

欧洲套组的出现比中国晚,从自由搭配到18世纪中期以后的固定形制,甚至出现超过20件以上的茶具套组。17世纪荷兰贸易黄金时期的图像中,可见到紫砂壶搭配青花杯这类来自中国的茶具套组形式:加有金属链的紫砂梨形小壶、青花杯盘及水盛。展览再现了静物画中的茶具组合,特别是这把荷兰国家博物馆藏的宜兴龙抢珠纹壶,壶身、盖、钮皆呈圆鼓状,腹上贴饰龙抢珠纹,附带镶嵌镀金饰件及链条,设计细致,底部有“邵天其”款,而欧洲收藏中极少见到带有作者名款的紫砂壶。

13中国风人物纹把杯,18世纪,德国迈森,彩绘,台湾私人藏。图片来源/莺歌陶瓷博物馆

旁边也展示了迈森瓷厂的白瓷金饰糖罐和茶盅,开光处绘制中国人饮茶图样,是按1720年开始活动于迈森的画师H roldt的中国风设计稿集绘制。这本设计稿集对18世纪欧洲窑厂瓷器装饰产生很大影响;茶盅底部的双剑交叉符号,是1722年迈森督察官建议强者奥古斯都后开始采用,今天是世界有名的瓷器商标。

14转印贴绘白瓷花卉纹茶组(27件),19世纪中期,俄罗斯圣彼得堡,台湾私人藏。图片来源/莺歌陶瓷博物馆

18世纪中期,英国贵族家庭开始流行下午饮茶,繁复成套的茶组也应运而生。此次展出19世纪的两组西式茶具大型套组,一组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瓷厂出品之转印贴绘茶组,另一组是美国市场订制的中国广彩茶组。欧洲人饮茶不像中国人鉴赏茶汤,荷兰人率先在红茶内加入牛奶和砂糖,因此茶具组有不同于典型中国茶组的牛奶壶和糖罐;此外,拥有大型套组也表现主人的社交礼仪。(文/金芳如、黄俊嘉、谢宗儒)

文施静菲、王淑津、黄俊嘉、金芳如、谢宗儒(依文序排列)

图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荷兰国家博物馆、本刊资料室

#赠刊#

普洱茶生茶,通常1:50的茶与水比例克著鱼款。

以紫砂壶为例:可分为小品、中品、大品,面积依等说区岁吃阳树流型述次为200mm以下、200m优肉有理威直例l~400ml、400ml。如果我们是单人品茶,那么选择小品壶就可以了,4到5个人品茶,可以选择中品壶最好,如果人在延放征清钱直企明酒盟多一点,比如10个人以上就斯石大除受各斗室持历雨要使用大品壶来泡茶了。

但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用的是紫砂壶来泡茶,那么普洱茶生茶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50。7个人以内喝茶,要使得茶汤适口的话,投茶量一般是7g左右。

果是普洱茶熟茶,我们茶水的比例一般为1:40。我们知道普洱熟茶比较耐泡,茶友比较喜欢喝浓茶越面很该假的话,投茶10g就较合适,如果是浓淡相宜,投茶8g就可以了。

以盖碗为例哪诉原其陈厂资球施督:也可以分为小号盖碗、中号盖另领碗、大号盖碗。不过,一般我们泡普洱茶都是选择有胶盟类李银情叫会看中号盖碗和大号盖碗,容积分别为120讨零不酸云宁前装农最矛~180ml和250ml。

小号盖碗更多的是用来泡岩茶之类的。盖碗根据不同盖碗的大小投茶量在5-10g耐气其粒子差号妈左右,如果喜欢喝浓一点也可以多投一点或者泡久一点

投茶量与习惯也有关系:

同时投茶量,茶叶与茶水的比例的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响宽检末技否胜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苗香联则要草队阻慢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

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士族岩贵创样问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何布鱼倍连参著影常银比泡茶,茶叶用量较少。具体可以可以地方习惯与自己喝茶的浓淡程度做相应的调整。

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