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藝術的簡介
古典主義者認爲巴洛克是一種堕落瓦解的藝術,隻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爲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産生于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巴洛克藝術最早産生于意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禦中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爲奇了,可以說胡舉,巴洛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是爲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藝術于16世紀後半期在意大利興起,17世紀步入全盛期,18世紀逐漸衰落。巴洛克藝術對于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與19世紀的浪漫主義都有積極影響。巴洛克的藝術風格得褲拆碧到教會強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蘭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國家。意大利藝術大師貝尼尼和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紀巴洛克藝術最輝煌的成就。
拜占庭藝術哥特式藝術巴洛克藝術之間的共同點
歐羅巴其實就是泛指歐洲。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來自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态,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體現巴飯買還劉載方美代礦洛克的羅馬耶稣會教堂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爲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意大利文藝複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稣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爲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稣會教堂材靜處附推平面爲長方形,端360問答部突出一個聖龛,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複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翻聚量四麽松爾綠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别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複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們迅财害科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财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于規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爲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巴洛特式的聖卡羅教堂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降奏被靜突季。
公元395年,以基督教爲國教的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史稱東羅馬帝國爲拜占庭帝國,其統治延續到15世紀,1453年被土耳其人滅亡。
東羅馬帝國的版圖以巴爾幹半島爲中心,包括小亞細亞、加視慶編足練漸布地中海東岸和北非、叙利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以古羅馬的貴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爲基礎。由于貿易往來,使之融合了東方阿拉伯、伊斯蘭的文化色彩,形成獨自的拜占庭藝術。
拜占庭式建築的特點是十字架橫向與豎向長度差異較小,其交點上爲一大型圓穹頂。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并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這對歐洲建築發展是一大貢獻。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築。其堂基與羅馬式建築的一樣,呈長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後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
在建築及室内裝飾上,最早的成就表現在基督教堂上,最初也是沿襲巴西 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紀時,他們創立了一種新的建築形制,即集中周認穩式形制。這種形制的特點是把穹頂支撐在四個或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形式,并以帆拱作爲中介連接。同時可以使成組的圓頂岩妒呢血北志能回集合在一起,形成廣闊而有變化的新型空間形象。與古羅馬的拱劇站湖兒頂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介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劑新支棉亂藝無~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負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俄羅斯聖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
哥特式建紅查創的燒握雖察友築是以法國爲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内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典型的河哥特式建築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爲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燈答除變區級或注,成爲市民大會堂範油簡測驗神省、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爲熱鬧的賽會場地。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教題堂的玫瑰窗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飯、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内空闊空間,再結合鑲着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内産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爲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