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萊爾的風格與代表作

象征主義風格 代表作 惡之花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象征派詩歌先驅,代表作有《惡核禅慶之花》。 法國詩人。生于巴黎。幼年喪父,母親改嫁。繼父歐皮克上校後來擢升将軍,在第二帝國時期被任命爲法國駐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萊爾的詩人氣質和複雜心情,波德萊爾也不能接受繼父的專制作風和高壓手段,于是歐皮克成爲波德萊爾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萊爾對母親感情深厚。這種不正常的家庭關系,不可避免地影響詩人的精神狀态和創作情緒。波德萊爾對資産階級的傳統觀念和道德價值采取了挑戰的态度。他力求掙脫本階級思想意識的枷鎖,探索着在抒情詩的夢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這個意義上,波德萊爾是資産階級的浪子。1848年巴黎工人武裝起義,反對複辟王朝,波德萊爾登上街壘,參加戰鬥。 成年以後,波德萊爾繼承了生父的遺産,和巴黎文人藝術家交遊,過着波希米亞人式的浪蕩生活。他改握的主要詩篇都是在這種内心矛盾和苦悶的氣氛中創作的。 曆來對于波德萊爾和《惡之花》有各種不同的評論。襲吵保守的評論家認爲波德萊爾是頹廢詩人,《惡之花》是毒草。資産階級權威學者如朗松和布呂納介等,對波德萊爾也多所貶抑。但他們不能不承認《惡之花》的藝術特色,朗松在批評波德萊爾頹廢之後,又肯定他是“強有力的藝術家”。詩人雨果曾給波德萊爾去信稱贊這些詩篇“象星星一般閃耀在高空”。雨果說:“《惡之花》的作者創作了一個新的寒顫。” 波德萊爾不但是法國象征派詩歌的先驅,而且是現代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現代主義認爲,美學上的善惡美醜,與一般世俗的美醜善惡概念不同。現代主義所謂美與善,是指詩人用最适合于表現他内心隐秘和真實的感情的藝術手法,獨特地完美地顯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惡之花》出色地完成這樣的美學使命。 《惡之花》的“惡”字,法文原意不僅指惡劣與罪惡,也指疾病與痛苦。波德萊爾在他的詩集的扉頁上寫給詩人戈蒂耶的獻詞中,稱他的詩篇爲“病态之花”,認爲他的作品是一種“病态”的藝術。他對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現實世界懷有深刻的仇恨。他給友人的信中說:“在這部殘酷的書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個的心(經過改裝的),整個宗教意識,以及全部仇恨。”這種仇恨情緒之所以如此深刻,正因它本身反映着作者對于健康、光明、甚至“神聖”事物的強烈向往。 波德萊爾除詩集《惡之花》以外,還發表了獨具一格的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郁》(1869)和《人爲的天堂》(1860)。他的文學和美術評論集《美學管窺》(1868)和《浪漫主義藝術》在法國的文藝評論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波德萊爾還翻譯美國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愛倫·坡的《怪異故事集》和《怪異故事續集》。 波德萊爾對象征主義詩歌的貢獻之一,是他針對浪漫主義的重情感而提出重靈性。所謂靈性,其實就是思想。他總是圍繞着一個思想組織形象,即使在某些偏重描寫的詩中,也往往由于提出了某種觀念而改變了整首詩的含義。

波德萊爾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的先驅波德萊爾的代表作是()。

C

47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