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交响乐的发展

交响乐的发展历程

18 世纪中后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起及一些天才作曲家的伟大创作,使得交响乐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到的就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部交响乐。他在交响乐艺术上的贡献是——完整而严谨的确立了交响乐的形式和规模,因此,他曾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两位后人——莫扎特和贝多芬。而交响乐的形式、规模、内涵等等,都是在这后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莫扎特一生创作了41部交响乐,他的交响乐较之海顿的交响乐不论是在形式的完整、内涵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刻等方面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他以其天才的神来之笔,为交响乐这一独立的器乐形式,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活力。他最后的三大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及《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则是他全部交响乐创作的顶峰。这三部交响曲集天才的音乐性、丰富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造性,成为古典交响乐创作中的光辉典范。


印象派音乐的特点!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一词是从绘画借用过来的,印象派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同样也有它的国际性影响,除了法国的德彪西、杜卡和拉威尔外,西班牙的法雅、英国的德留斯(F.Delius,1863一1934)和司各特(C.Scott,1879-1970)、意大利的雷斯庇基(O.Respighi,1879一1936)、德国的.雷格(M.Reger,1873一1916)和俄国的斯克里亚宾等,时常被不同程度地划入印象派;至于同印象主义有所接触、个别作品反映出受印象主义启发和影响的作曲家,为数就更多了。 像印象派绘画一样,印象派音乐的主角是音响和音色。为了让色彩效果得以在音乐作品中突出起作用,印象派作曲家大胆地对十九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和形式提出挑战:为什么一部作品必须受自然音阶所包合的那几个音的约束?为什么和弦连接必须依据从紧张到松弛、从不协和到解决的模式?为什么音乐的表达要囿于呈示、对比(或发展)和再现的框框?对此,他们的回答是:用织体、色彩和响度以取代发展,他们还认为音乐只能暗示或者提供一种意象或心境,不必要去转述一则故事或者字面的含义。他们的具体做法,首先是在和声方面利用音的各种新的结合(九和弦、十三和弦、含附加音如添加不解决的二度音的和弦,以及各种增和弦等)和这些非常复杂的和弦的连接(一个个不协和和弦的并列),而创造出不断闪烁的强烈色彩,就像印象派绘画的纯色并列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和声的进行完全是服从于音色效果的,配器方面也是这样。瓦格纳式的庞大乐队编制还是保留着,但用非常雅致的手法加以处理:铜管乐器常常加用弱音器,木管乐器则多使用其神秘动人的低音区,弦乐器的分奏也相当细密,打击乐器中的钟琴、钢片琴和三角铁,以及竖琴在色彩性处理上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同音色效果密切相关的还有力度方面的因素-一印象派作曲家为了突出音乐的恬淡、纤巧、妩媚、甚至带点伤感等情调,爱用弱奏和极弱奏,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至于旋律方面.在器乐作品中往往没有大段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正如德彪西所说,旋律的连绵进行从不被任何东西打断,而且永远不回复它的本来面目。还有,一般总是避免节拍重音的节奏型,各种调式音阶、全音音阶和东方的五声音阶,以及丰富而复杂的织体,都成为印象派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印象派音乐的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同浪漫派音乐夸张的响亮音调,同样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同样受人喜爱。 印象派音乐是十九世纪最后一种富于特征的风格,它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变化的初步迹象,是新世纪音乐的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上面说过,印象派是联结两个世纪的纽带,指的也就是这一点。 德彪西:(1862–1918) 被誉为印象派音乐大师。他的音乐虽然是标题性的,但它不企图讲述一个故事或某些特定的情感,而是创造一种符合作品的主题或标题的”情绪”或气氛。他的《夜曲》、《大海》、《意象集》等,也都是印象主义管弦乐的杰作。德彪西以后,再也没有人写出这些富有管弦乐音调色彩的作品了。 德彪西是20世纪最伟大、是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一生中总共创作了多少交响曲

一共有九部交响曲。贝多芬:第一交响曲来自BEETHOVEN: Symphonie No.1 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C大调,OP.21,开始创作于1794年,完成于1796年,当时贝多芬26岁,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这首作品的风格是轻松和活泼,据说是应斯维顿男爵待办切战异提刑种的建议而作,斯维顿男爵是莫扎特与海顿的保护人。 贝多芬这首交响曲中,明显可以看出海顿、莫扎特的影子,共4个乐章:1.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的引子,但在具古典传统特征的第一主题进入之前,有一些游移的、不明确的和弦。第一主题具舞蹈性,副主题是优支程另多达误被只美的双簧管与长笛的对答。展开部几乎用第一主题写成,开头的素材在再现部中出现时更为有力和富有变化。2.如歌的行板。围绕一个简就社蒸米单主题的奏鸣曲快板曲定起屋苦苦工需甲纪式的展开和扩张,再现部主部主题有很多装饰。3.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的快板,在这个乐章中已使用谐谑曲的快速度,其节奏重音显示出急剧的力度对比。4.柔板,活泼的快板。这个乐章开头地举吧进证喜深,一段简单的音阶的重复,引出一个舞蹈性主题,表现出对海顿模仿的360问答机智的笑声。其曲式用的是海顿创造的那种最简单不过的奏鸣曲植烈不清—回旋曲曲式,但却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力。这首作品的突出部分是第三、第四乐章的轻松、诙谐、活泼,首演时那些正统的评论家曾认为这种“大量使用虽常参粗俗的不谐和音及所有乐器发出的吵闹”,损害了莫扎特与海顿,其实贝多芬这首作品则是为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而作的。贝多芬:第二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 No.2 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D大调,OP36,1801年开始创作,1802年10月完成于肉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斯塔特”小村。1802年,贝多芬已预感他可能完全失去听觉,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与命运搏斗中写成的,它与“海利根斯塔特遗言”几乎同时完成。这首交响曲被称作“英雄的谎言”,有一位莱比锡的著名评论家这样描述这首作品:“一头粗野的怪物,一条被刺伤了的龙,不肯死去兴,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末乐章),还怒不可遏,用尾巴线史湖刻困狂怒地抽打,直至在痛苦挣扎中僵死。”这首作品1803年4月屋景族车片块团接新5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 这首保知呼田察企族叶扩作品包括4个乐章交低级头夫影工谓等守:1.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包括浪漫与神秘色彩的引子和活泼的第一乐章,主题刚劲、无负封喧闹、活泼,副题是木管奏出的歌唱。2.小广板,宽广而流动的旋律先由弦乐组奏出,后由木管乐器作出反应,整个乐章充满了旋律美。3.谐谑奏弦确庆演理心粮批叫料曲,快板。这个乐章充满出人意料的力度与节奏变化,中段有一段精致优雅的18世纪为木管而作宗其激足线银层利配延的三重奏。4.极快的快板,柏辽兹称它为第二谐谑曲,充满活泼与快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BEETHOVEN: Symphonie No.3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OP.55,作于1803—1804年。这首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案等齐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已自封为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本来这首作品取名就叫《波拿巴》),重新起名为《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位伟人的纪念而作。”这首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包括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着意志构成的力度。罗曼·罗兰曾这样描述这个乐章:“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在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投入烈火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展着扩张着。”2.葬礼进行曲,极柔的柔板,英雄死了,人民抬着他的灵枢缓步行进,激情的爆发变为抒情的沉思。中段,军鼓军号取代了伤悼,尾声又回到向英雄告别的叹息。3.谐谑曲,活泼的快板,死与悲伤不能动摇意志,这一乐章是生命的活力的象征,它活泼、激昂,中部有欢乐的军号合奏,乃表达着英雄性质。4.终曲,极快板,使用的又是舞剧《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使用了11次波澜壮阔的连续变奏,最后以急板结尾,成为强烈的生命象征,英雄的胜利和凯旋、庄严的颂歌。贝多芬:第四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 No.4 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OP.60,创作、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当时贝多芬正在利赫诺夫斯基亲王特拉波(位于今波兰与捷克交界处)近郊的格拉兹夏宫内作客,贝多芬在这里认识了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伯爵要组织一支乐队,他委托贝多芬创作了这首《第四交响曲》。这首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诺夫斯基宫。这首作品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全曲分4个乐章:1.柔板,活泼的快板,一个带点凶兆的缓慢引子引出最轻松愉快的快板,接着独奏大管、双簧管、长笛有精彩的旋律对话,再紧接着是柏辽兹描述的越来越强的发展:“其间的和声色彩先是模糊而犹疑不决,在转调和弦的云雾完全驱散时,它才重新闯出来,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条河流,平静的流水突然间不见了;它离开水底的河床仅仅是为了以浪花四溅的瀑布形状咆哮地直泻而下。”这个乐章用开头主题,在喜气洋洋中结尾、2.柔板,这个夜曲般细腻的慢板乐章的主题几乎完全由下行的缓慢降E大调音阶构成。一支美好的旋律出现4次,4次出现和其间3个插部以及木管上精美的对比乐句构成回旋与奏鸣由式的天作之合。按柏辽兹的评介:“它的旋律表现是这样富于天使般的纯洁和不可抗拒的柔情蜜意,致使奇妙的艺术加工痕迹完全消失。”3.活泼的快板,这个谐谑乐章是万花筒般的色彩印象的展现,在抒情的三声中部中,以木管演奏为主。4.不太快的快板,从小提琴的无穷动旋转开始,最后是整个乐队的旋转,如野蜂飞舞,也如神话中小精灵的舞蹈。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BEETHOVEN: Symphonie No.5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C小调,OP.67,创作于1804—1808年(中间曾中断,创作了《第四交响曲》),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演。全曲分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格言主题,就是“命运的敲门”,命运与凶兆始终在激烈地搏斗。2.行板,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沉思,是双主题的一连串变奏。其中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表达那种平静的温柔,第二主题接近于英雄的进行曲与颂歌。3.快板,谐谑曲,两种对立的冲突重新展开,这是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这个乐章的结尾,整个乐队似乎都精疲力尽地倒在一个不稳定的长音上,鼓声在激动不安的背景上,就像心脏的缓慢跳动而弦乐则像微弱的呼吸。随着不安定气氛的渐强,使你感觉有太阳在准备着冲破乌云。突然,乐队一下子鼓起精神,昂首阔步地迈入了末乐章。4.快板,出现众多主题的交叉变化,终曲尾声很长,最后命运主题以强大的威力在光辉灿烂中持续长达几十小节,结尾是欢乐而辉煌的一片光明。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BEETHOVEN: Symphonie No.6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F大调,OP.68,作于1807—1808年。当时贝多芬已完全失聪,这首作品其实是贝多芬在失聪情况下对大自然依恋的表达。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歌唱。”这部首作品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演,指挥是已失聪的贝多芬自己。在首演节目单上,贝多芬这样解说这首作品:“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贝多芬为其中每一乐章都确定了标题:“1.不太快的快板,到达乡村的愉快感受。2.极活泼的行板,溪畔小景。3.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4.快板,暴风雨。5.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几乎以一个乡间迈步的简单乐句组成,一个短小的五音音型反复了80次,在反复中调性和乐器色彩巧妙地变化。第二乐章描绘溪边小景,以流水声为主体,小提琴短小的颤音好似昆虫的叫声,乐章末尾能听到类似鹌鹑、夜莺、杜鹃的啼鸣。第三乐章,贝多芬用音乐记叙了维也纳近郊酒店乡村乐队伴奏下的农民舞曲氛围。第四乐章对风声、雷鸣、暴风雨的描述多少有点印象派的味道。第五乐章是面对大自然,感谢上帝,感谢雨后复出的太阳,感谢大自然的庄严赞歌。三、四、五3个乐章不间断地演奏。贝多芬:第七交响曲BEFTHOVEN: Symphonie No.7 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A大调,OP.92,作于1811—1812年,完成于1812年6月。1813年12月8日,由贝多芬本人指挥,首演于维也纳大学大厅,这是为奥地利与巴伐利亚伤兵而举行的义演。这首作品包括4个乐章:1.稍慢速,活泼地,引子很长,一个雄伟朴素的主题从上至下阔步而来,展开成很宏伟的效果。快速部分根据一个轻松跳跃的音型写成,柏辽兹称之为农人的轮舞,但它很快就上升到似乎要失去控制的高潮。2.小快板,以木管吹奏的柔和长弦开端,然后是低音弦乐器的节奏搏动,单簧管和大管的流动,小提琴的叹息,这首小快板乐章中弥漫着淡淡的忧愁,有人说它表达了对死与厄运的思考,有人说它表达了送葬主题,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乐章。3.谐谑曲,急板,是充满爆发性和动力性的对比,充满情趣横生的机智。三声中部中两个音符构成的短小音型在木管的高音区中来回摆动,对比得惟妙惟肖。4.朝气蓬勃的快板,开始是弗吉尼业舞曲,但不久就发展成令人激动的旋动,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像是酒神的狂怒。瓦格纳称之为“舞曲的极品”。贝多芬:第八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 No.8 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F大调,OP.93。开始创作于1811年,完成于1812年10月,1812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这首交响曲的结构比较小,包括4个乐章:1.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以短小的主题开始,一开始好像回到了洛可可式的雅致,接着又与古典规范开起玩笑,每前进一步,都是音乐的一次变化。2.小快板,主题是戏谑性的长农曲调。这里木管乐器作为轻微反复的和弦,为小提琴与低音提琴对话伴奏,有一种高雅与悠闲的天真。3.小步舞曲速度,主题出现前有6次宫廷舞步中的踏脚动机,中段抒情的三重奏令人想起莫扎特与海顿。4.活泼的快板,舞曲性格,和声上充满强烈的曲折对比,一直保持着活泼、幽默的特性。这首作品表现幽默与轻柔的微笑,要听舞曲的节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ie No.9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d小调,OP.125,完成于1824年2月,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当时贝多芬因失聪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知觉。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它包括4个乐章:1.不太快的庄严的快板,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开天辟地前的混沌。主题从混沌与黑暗中渐现,似闪电劈开长空。但这个主题如魏因加特纳所说,很快又钻到地里,如阿拉伯神话的恶魔在一股烟柱里消失了一样,等到它再爆发出来时,又出现一个新主题。新主题出现后,很快就到达副部著名的悲怆引子。而副部是由大量不同的题材集合成形形色色的、长短不一的乐段。在这个第一乐章中,贝多芬还是造成了两股巨大的波澜,从神秘中慢慢升腾而互相撞击着,达到崇高的顶点。在一个强烈的高潮之后,乐队回到开头震颤的空五度中去。然后是用开头素材作成的高度集中的展开部,接下去是整个主部的再现。在尾声中,在乐队低音区出现的预示不样的持续低音似乎在预示着什么,贝多芬以一个内蕴丰富的隽句而结束了这个乐章中关于悲剧的叙说。2.十分活泼—急板—十分活泼。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谐谑曲。这个乐章的基本主题是贝多芬创作这首交响曲之前8年确定的,其节奏结构很像奥地利民间的兰德勒舞曲。在这个乐章里,虚幻的、怪诞的形象在舞蹈节奏下互相追逐与交织。与前后两段的不安和多少有些慌乱的戏谑比,中间有一段田园诗般幻想的陈述。3.如歌的柔板,这个抒情的慢乐章实际是一首双主题变奏曲。其第一主题是沉思般的如歌旋律,而第二主题略带圆舞曲特点,贝多芬标明为“小步舞曲风格”。它在第一主题的变奏之间两次出现,丰富了这一主题沉思性的旋律。这个乐章结束前,号声打破了宁静,成为对第四乐章的预告。4.快板。按托维的说法,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中的计划是“使我们潜心思索前3个乐章,然后逐一加以否定,使我们感到这3个乐章都无法达到他所坚信的欢乐。在这3个乐章都遭舍弃之后,一个新的主题就将成为欢乐的颂歌。”在这个乐章中,先是一个狂风暴雨式的急板乐句,这个乐句被瓦格纳称为“可怖的号角合奏声”。随着重现3个乐章基本主题,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的宣叙调—一否定。贝多芬原来打算为这里的宣叙调填上歌词,但后来又觉得人声在此时出现不具备条件而删除了歌词。直到用席勒的《欢乐颂》作为歌词的那个伟大主题出现,男中音才用独唱表达:“呵,朋友们,不要用这样的声音,还是让我们把更愉快的歌声汇成欢乐的合唱吧。”接下来独唱歌手唱出“欢乐”,合唱队男低音声部应和“欢乐”,第一节歌词为: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的光辉照耀下,人们团结成兄弟。第二节歌词为:愿世间尘寰中,曾与我们患难与共的生灵,愿世界上贤惠的淑女、正直的弟兄,和我们一起欢乐,共亨大同,让不配享受这福份的恶棍,到阴暗处号哭捶胸。第三节歌词为:在自然环抱中的人们,畅饮美酒芳醇,普天之下无论贤愚,共赴锦绣前程。自然赐给我们爱和酒,和生死不渝的友情,连最低微的人也像天使一样欢欣侍立在上帝面前。在这一节之后,光荣的火焰熄灭,深深的黑暗中一些怪诞的声音打破庄严的静默,这些怪诞的声音渐渐变为神秘而遥远的军队进行曲。拉斯金把这个乐思称为“一层帷幔,蒙在过于崇高、人类难以理解的恐怖事物上。”紧接着第四节歌词为:欢乐,像骄阳越过,壮丽的无垠太空,弟兄们快踏上征途,像英雄一样快乐地走向胜利。最后第五节歌词,通向辉煌的高潮:万民呵,拥抱在一起,和全世界的人接吻。弟兄们,在星空之上,一定有慈父水世长存.芸芸众生,你们为何俯拜在地,世人啊,你们可预感到造物主?飞越满天星辰,飞向太空去朝拜至尊!


3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