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 赏析

王洛宾(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西部歌王。早在1930年代,他就开始搜集整理新疆民歌,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整理、改编十几个民族七百多首民歌,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全世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广为传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还被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在那遥远的地方》原先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歌手唱的《牧羊人之歌》,王洛宾记录下来后多次更改,由《我愿做个牧羊人》到《草原情歌》,再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后来为一代歌后邓丽君演唱,从此唱响海外华人,邓丽君又把这首歌以《草原情歌》名义介绍到日本,成为日本人最熟悉的一首中国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
新疆民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和那镶着金边的衣裳。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让扮州她拿着那轻轻的皮鞭,每敏肢天不断打在我身上。
还有一部分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为生活奔波的艰辛。在清末,当局横征暴敛,“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使贫苦人民往内蒙后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们春去秋回,在外揽长工或下煤窑,生活困难,甚至有去无回。《走西口》就产生于此时,它诞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挚的爱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描绘了丈夫离家时妻子悲凉凄苦的心情,难舍难分,细语叮咛,一声歌一行泪,十分感人。音乐的曲调类型很多,大多四句一段,为起承转合式的结构。这首民歌很早就有人演唱,陕西、山西、内蒙都有专唱《走西口》的民间艺人。专业演员将其搬上舞台是在1950年代,后来“二人台”将其吸收发展成为有多种板式变化、情节复杂的歌舞小戏,并作为保留节目,经常上演。

走西口
晋陕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故事,分别是牛郎织女、许仙和白素贞、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其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以黄梅戏的演绎最精彩,黄梅戏《天仙配》就是这样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秀才董永因家贫卖身葬父,而天上七仙女窥视人间,厌恶天宫岁月凄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终于不顾天规奔向人间。她和董永以槐荫树为媒,结为夫妻。雇主傅员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约为由,要挟七仙女须于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成则工期缩短,不成则加倍。七仙女邀众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满工,夫妻双双把家还。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天仙配》。影片上映后,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桥缺世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并引发了香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天仙配》中的选曲《夫妻双双把家还》也从此流传四塞,描写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夫妻双双把家还
安徽民歌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 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 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 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 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 唱)你我好比鸳鸯鸟,
(合 唱)比翼双飞在人间。

北朝民歌的

来自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 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直率朴素刚健豪放 《木360问答兰诗》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效刻沙翻原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乐府诗集》卷二十一云:

横吹曲,其始继皇社还陆资尔修歌指星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萧笳者为鼓一随动石原年她游燃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食营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言又叶酸来太案告现停准,马上所奏者是也。

可见“横吹曲”,原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演奏的乐器有鼓有攻何造题居原号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歌罗干能法卷还倍巴愿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汽尼是样置们次关战灯水“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刘斗学镇皇二族的歌唱,如《折杨柳歌辞》说:“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便是证明,其中又以鲜卑语的歌辞居多。这些英场青药振位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敕勒歌》,“其歌本际念需唱足话接诉南手她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 (《乐府诗集》卷八十六《杂歌谣辞》引《乐府广题》)。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有些则朝是经过了南方乐工的照哪成构加工润色,同时也不能排除其中还杂有少数北方汉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北朝民歌的数量虽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因此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就跟南朝民歌有了显著的差别。

《北史·魏本纪一·魏先世》载:“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证益治沉轻济转供希格,因以为号。其后世案接充永点纪线策模胡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尽管他们后来逐渐南侵,且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仍旧不同于南方。因此在北朝民歌中,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最富有地方色彩。史载北齐时代斛律金(488~567)所唱的《敕勒歌》,反映北方的游牧生活,出色地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短短27字,将苍茫浩瀚的草原风光描绘了出来,境界恢宏博大、雄浑壮阔,可谓千古绝唱。“敕勒”,也是当时少数民族的名称,又称高车。《北史·高车传》说:魏太武帝征服高车后,“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数年之后,渐知粒食,岁致献贡。由是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诗中所描绘的正是这番景象。又如:“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企喻歌辞》);“放马两泉泽,忘不着连羁”(《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歌辞》);“孟阳三四月,移铺逐阴凉”(《琅琊王歌辞》),也都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从中可以想见那辽阔的原野和丰泽的水草,牧民们赶着马群,过着迁徙不定而又悠游自足的生活。《陇头歌辞》形象地描绘出北方旅人艰苦的生活: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行人的孤独飘零,山路的险峻难行,北地的刺骨严寒,以及思念家乡的悲痛情绪,无不跃然纸上。北方民族以畜牧为业,善于骑射,他们锻炼出了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辞》)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必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辞》)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琅琊王歌辞》)

不仅男儿具有这种英雄豪侠的行为举止,甚至女子也不让须眉,木兰即是其中的典型。又如《魏书·李安世传》所载《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也同样反映出豪侠尚武的精神。

频繁的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严重而突出的问题,因而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争的诗也较多。如《企喻歌辞》中的后三首,《紫骝马歌辞》中的第三首,《慕容垂歌辞》三首,《隔谷歌》二首,以及《陇上歌》(《杂歌谣辞三》)等,均属此类题材的作品。《陇上歌》对战争的描写较为具体: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聂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聂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战争必然给人民带来无限深重的灾难:“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歌》)这些发自内心的悲吟与呼号,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悲剧的命运。

北朝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上文所举《陇头歌辞》和《折杨柳歌辞》即是。又如: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琅琊王歌辞》)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紫骝马歌辞》)

深刻地反映出他们颠沛流离的苦况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还有些民歌则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如:“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雀劳利歌辞》)“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幽州马客吟歌辞》)其中充满劳苦之人的愤激与不平。其语言之朴素无华,情调之坦率爽朗,风格之刚健豪放,均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是大不相同的。如:

侧侧力力,念君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地驱乐歌辞》)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至于“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则更为大胆泼辣。反映婚姻问题的,多半是女子希望早嫁,如:“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乐歌辞》);“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捉搦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折杨柳歌辞》)“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折杨柳歌辞》)。这些歌唱直率而朴素,毫无忸怩羞涩之态,与南朝民歌相比,也同样有直与曲、刚与柔之别。

《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关于此诗的作者及产生的时代问题,自北宋以来即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已著录此诗,故其产生时代不会晚于陈代。此诗最初当为北朝民间传唱之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加工。

《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其可贵。

《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

首先,是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作者根据人物刻划的需要,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展示木兰的形象。从时间上说,长达十多年之久;从地域来说,从家乡,到战场,从朝廷,到故乡,空间十分广阔。如此丰富的内容,本来很费笔墨,但诗歌处理得很好。突出出征前、征途中、战场上和归来后几个场面,描写有详有略。其详处运墨如泼,如出征前备置鞍马的铺排描写,便烘托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精神和忙忙碌碌的气氛;征途中也同样是不惜笔墨,表现木兰温柔、善良的心性和对父母的拳拳深情;归来后的一大段描写,更是铺排特甚、不厌其详,从而制造出一种热烈而欢乐的气氛,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而战场上的描写,则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数语一带而过,可谓惜墨如金,然而战场上的肃杀气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以及木兰的英风豪气,无不涵盖其中。

其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抒情的成分却很浓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写木兰的相貌和武艺,也没有写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然而这一切都十分传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其中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律句。虽然可能经过后世文人的加工润色,但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1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