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題目是:
Ecological Feminist Interpretation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淡淡百合香《德伯家的苔絲》
雨夜,寂靜的家裏隻我一人,聽着外面雷聲轟隆雨聲淅瀝,有些走神,手裏的書是看不進去了。長夜漫漫,總要找些事情來虛度,突然想要看部電影,且是部老電影才好。想到了《德伯家的苔絲》,大學畢業論文的話題,就搜來看,98版的已找不見,隻好找來08版的來看。
竟是拍得很好,似乎跟着把原著又看了一遍。鄉下風景的優美和人們的質樸相得益彰,融爲一體。整個故事像是一幅幅串接的油畫,又像是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河,又像一首朦胧的詩或一曲空靈的歌。
角色把握很到位,尤其Tess,倔強的眼神,微微翹起的嘴唇,脫俗的氣質,滿足了書中對她所有的幻想。一看到Alex,就想到書中描繪他那陰險,浪蕩的模樣。Angel略顯單薄了些,但或許那文弱的形象就是他性格中懦弱最好表現吧。
隻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故事開始于英格蘭南部的鄉村,風景如畫,綠草如茵,一群身着白裙的女孩正跳着歡快的舞蹈,這熱鬧的聲音吸引了路經此地的三個青年,其中一個青年提議和這些姑娘們一起跳舞,其他兩個卻不屑于這些鄉下姑娘。青年獨身前往,這個男子的出現引起這群女孩的興趣,争相邀請,青年似乎缭亂了眼,就拉了就近姑娘跳起來,然後匆匆告别。離别之際,他才注意到一個氣質脫俗的女孩一直望向他,倆人的目光相遇了。
這女孩便是Tess,男孩的出現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場夢,很快就被家裏的瑣碎給忘卻。苔絲的酒鬼爸爸聽牧師說他曾經是貴族的後裔,便要她去城裏攀親,苔絲并不情願,但某晚她代醉酒的爸爸進城送蜂蜜,路上打瞌睡導緻車翻馬死,家裏頓時陷入困境。不得已,苔絲去了一姓德伯維爾家求一份工作,Alex是這家兒子,他看上苔絲的美貌便留她下來,然後對她百般騷擾誘惑,苔絲不爲所動,并大膽斥責他的别有用心。但在Alex多次解囊相助中苔絲放松警惕,而後在一次集會路上被Alex騙至森林誘奸。
經曆了這場噩夢之後苔絲斷然回家,在家産下一子不久後夭山芹折。帶着悲傷苔絲去了遠處一家奶牛場做了一名擠奶工,在那裏遇到了女孩們都深深愛慕的Angel,苔絲驚訝發現他就是那次跳舞中和他對視的那個男孩。所有的情愫都被扯回,同時Angel也被苔絲的美貌和才學所傾慕,倆人很快墜入愛河,苔絲沉浸于甜蜜愛情中的同時卻有着隐隐的擔心。終于Angel提出結婚,苔絲百般糾結之後決定隐瞞不堪往事來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心裏總覺痛苦。新婚之夜,當Angel坦白了他曾經與一女人的失足之事後,苔絲幾乎是很放松很興奮地說出了自己的過往。
她天真地以爲他會像她一樣原諒她,Angel聽完一言不發就走了,然後一人去了巴西。苔絲失魂落魄回到自己家中,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受盡折磨,雖然Angel走時交代有困難可以找他父母,但苔絲甯願吃苦也不願意去。鬼使神擾段差,苔絲再次遇到已是傳教士的Alex,一見到苔絲他便脫去教袍對她百般糾纏,苔絲痛斥他曾經的惡劣行徑。随後,苔絲爸爸去世,一家人孤苦伶仃流落街頭,這時Alex傾囊相助趁虛而入再次占有苔絲。
Angel在巴西一年,發覺自己仍然愛着苔絲,沒有苔絲他痛不欲生,于是回家找她。當苔絲看到來找她的憔悴的Angel,她心痛不已,但一切爲時已晚。苔絲将她所有的不幸都歸咎于Alex,和他劇烈争吵之後拿刀殺死了他。然後跑去車站找Angel,兩人立馬逃亡,在逃亡路上倆人度過了最幸福的最後時光,臨終把妹妹托付給Angel,然後平靜向警察走去。
愛是這世間最溫柔的刀
苔絲走向死亡的時候,定是平靜且滿足的吧?她終于和她最心愛的人共度了最幸福的兩天時光,這對她來說已是奢求已是足夠。她拿起刀子那一刻就早想到這個結局了吧?所以她無悔無怨。她生命中的最後兩天該是最幸福的兩天吧?她一直那麽小逗李畢心翼翼忐忑不安地愛着這個男人,他們終于在一起了!
一直心疼着這個倔強又大膽,隐忍又堅韌,自尊又自愛的女孩。
苔絲的一生一開始就注定是悲劇,家庭的貧困潦倒,做爲長女的責任,注定她要付出非小的代價。
可是,到底是誰導緻了苔絲的悲劇?是她的酒鬼爸爸?是可惡的道貌岸然的Alex?抑或是那個她深愛的Angel?又或者是他們所有人?到底誰才是最大的兇手?
是Alex吧,那個十惡不赦的大惡棍!沒有他對無知少女的誘奸,怎會有這樣的結果?他對苔絲的傷害就像在身上插了一把刀,永遠都帶着屈辱帶着傷。一想起他苔絲便是恨,無休無止的恨。
那麽,Angel呢?安琪兒,天使,他就是苔絲眼中的天使。有了他,便有了愛有了幸福,爲了他,她甯願付出生命的代價。可是,他呢?聽到苔絲的不幸經曆他沒有一句安慰反而一去不返,他真的愛她嗎?這麽優秀的女孩就因爲一次不幸就應該失去幸福的權利嗎?她不值得珍惜嗎?
如果說Alex對苔絲的傷害就像插在身上一把刀,那麽Angel對苔絲的傷害便是插在心裏的一把刀,溫柔卻緻命。
苔絲這個女孩,可真是個傻姑娘,可是她卻傻得那麽大膽,那麽義無反顧,讓人好心疼。安琪兒不過也就依仗着苔絲對他的愛吧?愛情中的女人果然都是傻瓜!
淡淡百合香
如果要用一朵花來形容苔絲,我甯願選百合花。不管她在世俗的眼中有多麽的肮髒,失身,未婚生子,殺人犯。而她在我眼中就是一朵百合花,散發着淡淡的香味,永遠純潔,永遠美麗。
我想起《邊城》中的翠翠,《西廂記》中的崔莺莺,《白蛇傳》中的白素貞,《胭脂扣》中的如花,《紅字》中的海斯特,這些勇敢無畏的女人,都是一朵朵怒放的花朵,世俗的偏見擋不住她們的馥郁,悲慘的命運也遮不住她們的芬芳,她們的靈魂永遠散發着迷人的香。
試析《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女性形象論文提綱
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悲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苔絲個人的性格與命運、環境、社會的沖突,從而造成了個性的毀滅
一、 命運悲劇
苔絲的悲劇首先是命運的悲劇。苔絲是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出生,并且是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裏,家庭拮據的經濟狀況和不負責任的父母注定了她的悲劇命運;同時,作爲一個美麗但是身份低下的女性,在維多利亞時代,性别與出身給這個純潔而勇敢地追求幸福的姑娘帶來的隻能是厄運。而作者似乎要爲了突出這種命運的不可違抗性,在他的作品中總是穿插了大量的偶然性因素。在《苔絲》中,哈代作爲一個農家孩子,她是樸質、善良、能幹的小姑娘,從小就幫助家裏幹活并且幹得比别家的孩子都不賴。同時她也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作爲家中的長女,她打小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擔,并且覺得自己有責任去承擔這一切。這樣的一個女孩的生活本應是幸福而美滿的,但是命運卻和她開了很大的玩笑。故事從她的善良、負責任的天性開始,她在深夜主動提出爲酗酒的父親趕車送蜂蜜,卻在困倦中不小心與一輛郵車相撞,把家中唯一的一匹生計工具——“王子”撞死了,這讓她有一種負疚感。而在此之前,他的父親回家的路上獲知了:苔絲家原是名門望族德伯氏的後裔。牧師勸告他:德伯家已經沒落,不要再做任何無謂的工作。但是卻在猶豫中沒有清楚地告訴他:亞曆克•德伯家是假冒的德伯世家。于是虛榮的德伯執意要女兒去亞曆克家認親,從此攀上一戶好人家,全家人也跟着享福。高潔的苔絲本不願意卻認親,卻因心有愧疚,隻好硬着頭皮去認親。結果在德伯家慘遭不幸,從此開始了她悲壯的人生道路。遭遇了此厄運,她本來是要遠走高飛的,卻在落難後才遇見了心儀的對象安吉爾。兩人一見鍾情,苔絲也嘗試過拒絕,但是都沒有成功,兩人終于到了水深火熱的程度,談婚論嫁的地步。苔絲無奈之餘,婚前懷着負罪感給安吉爾寫了一封忏悔信,希望能得到安吉爾的原諒,但是無獨有偶,信被塞到了地毯下面,安吉爾沒有看到,這又開始了她的另一個大災難:安吉爾遠走他鄉。苔絲從此貧困交加,再加上父親的死,家庭的重擔全都落在了她這個長女身上,在混亂和無奈中,她又重回到了亞力克身邊。當了她的情婦。但是恰恰在這個時候,安吉爾又回來了,并且是帶了忏悔的心情回來的,他希望能得到苔絲的諒解,卻得知妻子已作了他人的情婦。而苔絲此時悔恨交加,認爲一切的惡果都是亞曆克所爲,在憤恨中把他殺死,但是自己也沒有免遭到法律的制裁,被送上了絞刑架。
在苔絲的身上,我們明顯地感覺到了命運對人物的嘲笑,苔絲是天命或宿命的犧牲品;同時,作者也稍微誇大了偶然性在人們生活裏的作用,例如老馬的死;苔絲跟亞曆克的相遇成爲她生活中的轉折點;苔絲在與安吉爾結婚前夕寫給他的信産生了悲劇的誤會;安吉爾最後的悔改返回等等。但是這種命運的描寫卻也是真實的,在當時的社會不乏這樣的例子,正如勞倫斯所說:“哈代的感情、他的直覺、他對美感的掌握……是非常偉大和深刻的。”○1
二、 社會悲劇
照哈代所說,人類悲劇的基礎在于個人跟相敵對的、不正當的生活環境之間的沖突,更廣泛一些說,就是人類跟殘酷無情的大自然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令人可悲地無法解決。哈代小說中的愛情故事由于同傳統的倫理觀或道德觀相抵觸,總是以悲劇結束。雖然小說中的人物的愛情在他們自身的範圍内或許是成熟的、道德的,但對于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而言,卻又是不成熟的、不道德的。
在《苔絲》出版後,曾被攻擊爲“不忠,不貞,誨淫”,因爲在維多利亞的時代,男人與女人在婚姻愛情上的地位是永遠無法平等的;而三角戀愛關系以及離婚、外遇、婚外關系之類,也都被認爲是不道德的行爲。苔絲正是這種不公平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下的犧牲品,她的整個一生都是在強迫和暴力下生存,社會和法律都認爲那些侮辱和迫害苔絲的是正當的,因爲她不能自衛。在作品中,哈代試圖把苔絲和安吉爾平等:他們同樣在青年時代都“陷入了罪惡”。但是,這個有着光明理想、先進的文明思想的人,口口聲聲說深愛着苔絲的人,到了緊要關頭,卻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目光狹小的小市民特征。因爲資産階級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幹了這種事并不認爲有罪,隻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會制度下的奴隸吃虧。而最後,當苔絲有生以來第一次進行自衛時,從那個同樣的“刑律”觀點看來,“一個純潔的女人”就變成罪犯了。因爲苔絲不屬于有産階級,從她出生之日起,她所處的社會環境就剝奪了她過象人的生活的權利,現在又剝奪了她所殘餘的唯一的東西——她的生命,命運對她的“戲弄”算完結了。
三、 性格悲劇
哈代曾說:“悲劇。簡單地講,可以這樣說:悲劇表現個人生活中的一種事物的狀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終不可避免地導緻悲慘的結局。○2
苔絲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她集人類美貌、善良、聰慧、勤勞、坦誠、堅貞于一身,是個純情高潔的鄉村田園姑娘。哈代正是懷着這樣的激烈的感情來描繪苔絲的,她被奉爲是“一個純潔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說:“這是一個心地坦白的人對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評價。”可見苔絲在哈代心中的高潔形象。但是,這樣一個優秀、突顯的女性,她的不幸正是那種表現了她的性格力量的事件造成她的不可避免的堕落——她的純潔緻使了她的輕信與單純:她因爲責任心而挑起了夜裏送蜜的重任,卻不小心撞死了“王子”從而迫于無奈而去相親,雖然她一開始就意識到亞曆克的不軌圖謀,但是她卻過于天真大意。對于亞曆克對她的幫助:教她吹口哨等都還心存感激。在事發那晚,隻因想避開别人的“語戰”,竟大意地跳上亞曆克的馬車,還挨着他睡着了;當她發現亞曆克使詐卻沒有決意離開;同時對亞曆克送給父親和弟妹禮物而産生負債感,這一切都是她的純潔所緻,給了亞曆克以可乘之機,讓自己步入厄運之中。一位這樣輕信的姑娘,她勢必會既喪失名譽,又失去自己的愛人,這也是她不理解的,她的愛人安吉爾怎麽能夠不象她愛他那樣,同樣無私地愛着她。但是,倘若她不是這樣純樸,這樣無用心地天真,她不會這樣愛着安吉爾,她能夠猜到她的愛情是怎樣的結局,她也不會深有負罪感受,更不會說出自己的秘密,悲劇也決然不會發生。但是,她也不爲之苔絲了,也決然不會引發我們的恐怖和憐憫之情。
苔絲還有一個突出的性格特點她的反抗性,這是她身上的另一個傑出的閃光點,被公認爲維多利亞時期的三個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這種反抗性卻不夠徹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對亞曆克敢恨,對安吉爾敢愛,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舊禮教。她蔑視和否定宗教,但當宗教約束與自然天性發生矛盾時,她毫不猶豫地對它發出了質問,她憑借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擊石”。但是盡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運,仍然逃脫不了當時普遍女性的下場。她不自覺地從宗教觀出發考慮問題,她無法擺脫世俗觀念的陰影,封建禮教壓迫着她。她恪守那個時代的準則,在她内心深處有一種不可饒恕的罪惡感。當她的孩子死時,雖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擔心她的孩子會因爲沒有洗禮而被打下地獄最低層,自己偷偷地給他洗禮;當她獲知安吉爾也曾犯過錯誤時,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爾的反應又讓她跌回了不變的道德軌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爾的文明軋得粉碎;她勇于追求愛情,對亞曆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絕,而沒有從此甘于認命,但是考慮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邊;她認爲自己對于安吉爾的愛是有欠缺的,她沒有爲安吉爾守身如玉,在臨死前,她請求安吉爾娶她的妹妹爲妻,因爲“凡是我的長處,她一樣地不短,可是我的壞處,她卻一點沒有……”她一直在舊有的道德圈邊緣徘徊,在她這種不斷地抗争、妥協、堕落到最終的堅決反抗中,我們看到了美好的東西被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撕裂的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