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写的书叫什么
他是建筑大汪和师,没有写过书。
简介: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国建筑师,(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也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建筑作品:
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密斯的名声,从1929年设计巴塞罗纳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开始,走过40年的人生,为他的祖国设计的新国家美术馆,标志着人生最后乃至最高的到达。和巴塞罗纳的德国馆相比,晚年的设计已经是在单纯的造型中寻找到归宿,他为新国家美术馆设计的是一个几乎不需要进行任何切割的巨大正方形。密斯同样崇尚绝对主义绘画的崇高性,并试图建造了一座绝对主义的殿堂,这座新国家美术馆,与马列维奇那件“黑色的正方形”作品在精神上有着认同关系。只不过密斯是把灰色的正方形地面当作画布,如果人们的视角是从空中垂直看这座建筑,就是一个黑色的正方形,最好的说明是这座建培搭筑的施工图纸上再清楚不过地展示了正方形和边缘的关系。然而真正的震撼不是来自从俯视的角度,而是当你走进这个美术馆,只有八根柱子悬挑起来的巨大黑色正方形屋顶,盖在所有人的头顶上,形成巨大的压迫感。 如果说艺术的本质是向原点的回归,那么密斯是通过“新国家美术馆”这件封笔作,回归到绝对主义绘画的偶像“黑色的正方形”所要表现的终极世界。当人们对弗里德里希的绘画进行连续考察之后,会发现这位浪漫主义的顶级画家一生的作品,是一个“祈”的人生旅程,那么作为浪漫主义文脉的继承者密斯·凡德罗的建筑,则是虔诚的“祈”之生涯写照。
建筑师的丰碑——西格拉姆大厦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提起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人们就会想起西格姆大厦,提起西格姆大厦,人们就会想起范斯沃斯住宅。这些建筑不但体现了这位建筑师一贯的主张,用简化的结构体系,精简的结构构件,讲究的结构逻辑表现,使之产生没有屏障可供自由划分的大空间,也就是“少”就是“多”的建筑原理。而且是开创了人类用玻璃作幕墙的先例,说起这些事情,就不得不提建筑史上那个有趣的故事。 那是1950年,女医生范斯沃斯聘请密斯为她设计一座小住宅。这座面积不到200平方米的建筑物在建筑史上却名气不小。因为这座小屋就是第一个用玻璃作幕墙的房子,在建成后,显得晶莹夺目,艳丽非凡,仿若一座“水晶宫”。可惜,这种玻璃透明有余,隔热不行,骄阳晒得女医生热汗淋漓,冬天的寒气又透过玻璃冻得她直打寒颤,晴天的日子强烈的阳光刺得她目眩难忍,不久就生起病来。这样透明的房子叫独身女确感不便,而造价比原计划超出了85%,所以她向法院提出控诉。站在被告席上的密斯不得不为自己的想法尽力辩解。在坐的听众都被他那口若悬河的精辟论断所感染:“当人们徘徊于古老传统时,人们将永远不能超出那古老的框子,特别是人们物质高度发展和城市繁荣的今天,就会对房子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空间的结构和用材的选择。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建筑物的功能作为建筑物设计的出发点,空间内部的开放和灵活,这对现代人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的重要,这座房子有如此多的缺点,只能说声对不起了,愿承担一切损失。”众人被他诚实的态度感动了,特别是这位医生,最后她主动要求撤回起诉,这场官司就这样不了了之。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就因为这座住宅的风波,再没有人敢冒这样大的风险来请密斯,因为人们不需要可看不可“往”的房子。但不甘失败的密斯,下了一番苦功,终于找到了一种染色玻璃来代替原来的无色玻璃。经过一番努力和宣传,1952年他终于再次设计和建造了一幢38层的玻璃幕墙高层大厦——美国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这幢雄立于纽约曼哈顿区花园街的西格拉姆大厦是一座豪华的办公楼,总高达158米,建筑物底部,除中央的交通设备电梯用地处,全部留作一个开放的大空间,这样就便于交通,使它显得清高,不同凡响,建筑物外形极为简单,方方整整,直上直下的正六面体。整座大楼按照密斯的一贯主张,采用刚刚发明染色隔热玻璃作幕墙,这占外墙面积75%的琥珀色玻璃,配以镶包青铜的铜窗格,使大厦在纽约众多的高层建筑中显得优雅华贵,与众不同。昂贵的建材,困中盯和密斯精心的推敲及施工人员的精确无误的建造使大厦成了纽约最豪华精美的大厦。虽然密斯·凡·德罗去逝二十多年了,但他那种讲求技术的精美的风格和那种以“少”就是“多”的主张以及对玻璃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建筑艺术,西格拉姆大厦就成了他最好的纪念碑。每当人们看到这座大厦,就会想起这一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
构成派的建筑代表作品?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n Tatlin,1885年-1953年)是俄国构成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与艺术家康定斯基与马列维奇齐名俄国艺术领域,同时,他还促成了构成主义运动。塔特林在建筑设计、绘画、舞台美术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上均有所探索,其中绘画浮雕、第三国际纪念碑(又称塔特林塔)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14年,塔特林以“绘画浮雕”系列作品闻名于世,“未来派展览:特拉姆V”曾展出了6件“绘画浮雕”作品;他的其它绘画作品、服装设计作品、舞台设计作品曾在1911年“青年联合展”、1912年“驴尾巴”展览、1913年-1914年“艺术世界展览”、1915年未来主义画展“0.10”、1916年莫斯科“未来主义作品展”、1922年柏林“第一届德国艺术展”上展出。此外,他的建筑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的模型多次在各国展出,被称为“构成主义艺术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