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影视与原著的比较各自优点
书里明明放走晁盖、宋江的是朱仝,剧中为何把功劳推给排名比他低、武功比他差、不良嗜好比他多的雷横呢? 方腊分明是鲁智深捉的,而电视上却是武松捉的。
因为从“晁天王认义东溪村”到“宋公明私放晁天王”,雷横的这个角色更容易贯穿始终,使得情节连贯为一体,符合连续剧创作的规律。《西游记》中也有相似的处理,如把玉华州和灭法国两个国王融为一个,把孙悟空在祭赛国取回国宝的功劳给了小白龙,这样的处理在电视剧的整体思路中很合理。
史书中有韩世忠擒方腊,100回和120回《水浒传》中有鲁智深擒方腊,水浒戏中有著名的《武松独手擒方腊》——其中以武松单臂擒方腊最为悲壮,也在民间流传最广。(事实上武松擒方腊的传说比鲁智深擒方腊要早)
电视剧是以《水浒传》100回本为蓝本,吸收了相关的水浒戏,水浒的改编成果和研究成果,在把握水浒内涵和宋代文化是很有水准的。也有很大的缺陷。
宋江并非愚蠢,从原著或是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出宋江是一个忠于朝廷的,重义气的梁山老大。他始终是为了梁山兄弟们的、水泊梁山的声誉找想,为大家有一个好的归宿而忙碌。梁山所以能有如此下场,不是宋江的错,也不是梁山好汉的错,只能说明当时朝廷的黑暗,奸臣当道的结果。如果宋江也像方腊一样,那区区一百单八将又怎么是朝廷的对手呢?
从电视里总是看见导演让李血剑一遍遍的重复说是为弟兄们后路着想要招安。
在书里面,我却只看到,他为了他老父的叮嘱必须要接受朝廷招安这一个事,却让无数弟兄去送死,死了之后也不过流下几滴干泪做个样子。更多的时候是听说有兄弟死了,他就大怒,做出亲自进攻敌人的样子,结果几个兄弟为了救他又死去。
还有最后把李逵干掉是他最不为别人着想的地方凸现,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而已。哪管其他兄弟的死活!
鲁智深改编得有什么意义啊,我个人很喜欢电视里鲁智深这个人,就是因为宋江投降时、林冲之死时他的眼神,可是后来投降大宋后就没有出现在水浒军里,我实在想不出这样改想说明什么,
同样反对招安的武松、三阮,可是人家都和宋江去拼命了,导演即然已经安排公孙胜走了,就没有必要再安排一个鲁智深再走了,鲁在梁山是一个重要的英雄,让他走,我觉得对英雄鲁智深是一个不光彩的举动,有点贪生怕死的意思,
林冲气死才更有悲剧色彩,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更能衬托宋江的愚蠢
虽然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可是这对一般观众来说是可能达到的,
可是对我们这些真的水浒迷来说可就有点》》
因为既然想改也得改得像些才对,武功那么高的林冲,到了梁山那么久了就从没想过报仇,等到让梁山水军捉到了高俅才想到报,真是大瞎不名则可,一鸣惊人,一惊竟然惊死了,再说,设身处地的想一下,高被捉到山上,想杀机会多的是,林冲在山上那么久,就没有几个朋友??他自已杀不了,在高回去的路上,谁不可以杀个小高俅,哎,只为赚观众几滴眼泪,或是表现导演改编得不伦不类,不管怎么说,导演也好辛苦,拍了那么大一部戏。
鲁智深的改编看似取材于公孙胜的退隐。原著中宋江在封官后,兑现了让公孙胜回去修道、侍奉老母和师父的诺言。但电视中的公孙胜,因作法的迷信情节都被删除而成为实际上的次要角色。所以把情节安排在同是出家人的鲁智深身上,让一个主角来表达退隐镇蠢这一内容,更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参照其它的文学作品,把擒方腊的任务交给武松完成。
鲁智深出走又与林冲之死有关,他对宋江已经不抱任何幻想了,电视剧其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突出悲剧意味,把结构调整了一下。人物性格却更突出了。
有一种观点:电视御仿陪剧安排林冲被气死,虽然能让观众收到强烈的感官效果,但从深层次来说却违背了原著的概念。原著要表达的林冲是一个懦弱的人,若因不得报仇而气死,又成了一个“刚烈之士”,这样在性格上显得矛盾。
且不论上面的观点如何,个人认为按原著拍,即林冲在讨平方腊后大军驻扎杭州时得病,留在六和寺半年后病重身亡,也完全可以。其实原著这么写并非是忽略林冲,读到这段时,若能联想到林冲仇未报、志未酬,英雄“落地却无声”,默默死于江南,就更能体会到悲剧的含义。
如果要问那样该怎么拍,也很简单,给个“半年后”的镜头,林冲病重中拉住照料他的武松,说一段“只恨林某冤仇未报”的话,言讫而终。虽震撼不足,但也悲壮有余了。还可以免去对那么多人的误导。
林冲和鲁智深是改编得最大的,哎,为什么不把三阮武松也改编得走了,电视剧里我真得觉得他们的形像高大,同是反对招安,可是还是跟着去打了方腊,最后帮着宋江成功后不要官退引,他们却没得到好下场。而一致的说法是三阮是晁派的,可是电视里他们虽对宋江不满,但也同仇敌忾,这点上要胜过电视中的鲁智深。
Galeon 说得对,鲁智深也真的只是唯一能离开宋江的主角了。
其实我不但对电视质疑, 同样对原著质疑,宋江凭什么江湖名声那么好,只说是及时雨,仅凭大街上见人就掏腰包,就能名满天下,那时可没有新闻联播啊。如果只是接济穷人,充其量只在郓城里有个小名就不错了。按宋江的家法,他是无法和黑社会江湖汉子有太深的交情的,可是不管是东南西北,海陆空三军,见到这个宋江,都说闻名久已,倒头便磕。无勇无谋,真不知道是凭得什么。
比起古代小说,还是老金大侠的小说好,虽然容量比水浒小,可是人物情节上就是比古代小说强。
一个浔阳江反诗,敢笑黄巢不张夫,竟和后面一点关联也没有,如果真的写这样的反诗,那就要比黄作得成功才对,却弄成了个投降,
对了,就是宋江是个黑白两道通吃的能人,他身为官吏,却为黑道通风报信让他们逃避缉捕,这样就在黑道中立起了名声;同时又拿黑道给他作为感谢的金钱去赈济白道的人。这或许是他到处有名的原因之一。
<<水浒传>>中写鲁智深参与了征方腊一战,最后"坐化浙江',而电视中演鲁智深没有参加战争,直接归依佛门.
话说征方腊时,霹雳火秦明是与方杰单挑时,被其手下暗箭射死的.电视里确是他被网住乱箭射死的?
看来改编名著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水浒这样的作品,里面很多东西太混乱,不能不加以修改,改编既要能让大众喜欢,又要不走失原著的韵味
还有,影视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所以改编者不仅要深刻研究水浒,还要熟悉影视的特点
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 为什么电视剧里才四十左右人出现在电视剧里?
而在征方腊的三集中如 征方腊 魂系涌金门 血染乌龙岭 简单的几集中
表现不过三十人左右主要的将领而已?
水浒传第五回句
《水浒传》是一部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文学著作,下面是我整理的,以供大家阅读。
水浒传第五回好句赏来自析
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360问答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明脱环帝落直范?”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管装国养识举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成王令协稳树都航福规充”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策合载某关底!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东黑宋江。”
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
失群的孤雁,趁月明独自贴天飞;漏网的活鱼,乘水势翻身冲组试名容货浪跃。不分远近,岂顾高低。心忙撞倒路行人,脚快有如临阵马。
禅杖开启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怒掣戒刀,工快故本砍世上逆子谗臣。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
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
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赵心死生可同。
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定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讨承皮良稳各完章答众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令回电王义面谁运看具查,争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
或精灵,或粗卤觉灯失金消费和火确眼圆,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宾士,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可恨的是假文墨,没奈何著一个“圣手书生”,聊存风雅;最恼的是大雷史裂白件乡脸一头巾,幸喜得先杀却“白衣秀士”,洗尽酸悭。
昔若号西酒核广时常说江湖上闻名,似古楼钟声声传播;今日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个个连牵。
在晁盖恐托胆称王,于说宁省头脸技做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华括高值推乱杂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利鱼记有五练限格序夫早愿瞻依廊庙。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铁伟永业笔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冰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堂悬敕额金牌,家有誓书铁卷。
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
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
水浒传第五回词语赏析
民穷财尽 民穷财匮 漫天遍地 面色如土 买上嘱下 一箭之遥
雨零星乱 雨零星散 一马当先 饮泣吞声 有钱有势 看景生情
猿啼鹤唳以礼相待 彻里至外 成群作队 垂首丧气 做好做恶
成团打块 喘息未定 藏踪蹑迹 冲州撞府 德薄才疏 大败亏输
独出心裁 大刀阔斧 鼎分三足 大呼小喝 跌脚槌胸 多见广识
倒街卧巷 大街小巷 顿口无言 当面错过 东挪西撮 大请大受
登山涉水 点头会意 掉头鼠窜 多言多语 顿足捶胸 淡妆轻抹
风兵草甲 放刁把滥 纷纷洋洋 贩夫皁隶 翻江搅海 风门水口
扶墙摸壁 扶危济困 佛性禅心 逢凶化吉 风行雷厉 飞檐走壁
飞针走线 过府冲州 冠屦倒施 鬼哭神惊 寡情薄意 骨肉未寒
高山峻岭 观形察色 诈奸不及 惜客好义 血流成渠 有头有尾
一五一十 杳无踪迹 以终天年 执鞭坠镫 真才实学 赃官污吏
众虎同心 高姓大名 改邪归正 狗血淋头 归心如箭 归心似箭
观者如垛 魂不著体 魂飞魄荡 花街柳巷 话里藏阄 横七竖八
回生起死 魂消胆丧 花枝招颤 积草屯粮 箭穿雁嘴 脚高步低
近火先焦 挤眉弄眼 家破人离 吉日良时 极天罔地 将遇良材
将遇良才 口出狂言 恐后无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