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傒我后》是徐悲鸿在1930年-1933年(34歲)时创作的藝術作品,属于民国时期时期的风俗画,历史绘画,寓言画题材的藝術作品,《傒我后》的尺寸230x318cm,使用布,油画,目前该藝術作品由徐悲鸿纪念馆保管。
《傒我后》
《傒我后》藝術作品赏析
藝術作品名稱:《傒我后》
藝術家名稱:徐悲鸿
馆藏地:徐悲鸿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共有13件藏品)
傒我后是徐悲鸿在1930年-1933年(34歲)时创作的藝術作品,属于民国时期时期的风俗画,历史绘画,寓言画题材的藝術作品,傒我后的尺寸230x318cm,使用布,油画,目前该藝術作品由徐悲鸿纪念馆保管。
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大师的代表作之一,原画为:布面油彩 ,尺寸为:230×318厘米 ,创作于1930-1933年。 此画描写夏桀暴虐,在他的统治下,人民痛苦不堪,商汤带兵去讨伐暴君,老百姓殷切地期待他们来解救。大地干裂了,瘦弱的耕牛啃着树根,人们的眼睛里燃烧着焦灼的期待。 《傒我后》它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乡土情怀。其主题由歌颂英雄忠烈高节转向了贫苦百姓艰难生活,无疑使藝術作品在艺术成就之外具备了反思现实的社会价值。这是欧洲传统绘画特别是古典主义所缺失的。当然,藝術作品也参照了一些西方绘画语言要素。如借助包头巾、喂奶的妇人处在画面较为突出的前景,达到引人入胜效果。除了表现母爱之外,似乎也暗示着希望即将到来,因乳房和孩子都是希望的象征。
《傒我后》藝術家簡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藝術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藝術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藝術作品12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