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詩歌表現手法有幾種

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誇張和祖院卷喜月想象,用詞也傾向于華麗覺切序對到壓一路。浪漫派尋求強烈的藝術效果,追求異乎尋常的情節,描寫異乎尋常的事件,刻畫異乎尋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獨的叛逆形象,這些都離不開對比、誇張和想象的手法。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20世紀初至30年代流行于歐美文學地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起源于德國,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随後波及文學。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着重表現内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爲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掘坦恐懼的情感——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内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于20世紀的作品。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于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爲表明自己繪畫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别。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将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判鎮桐于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标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表現主義詩歌代表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旅世城堡》(1915)、《變形記》(1915)

16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