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美术
19世纪印象主义在欧洲崛起,由莫奈的《日出印象》而产生的印象派,印象主义侧重描绘感受到现实,记录瞬间的印象,故意不求构图的完整性,追求偶然和率真的效果。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忽略物象的形,侧重于视觉印象。提倡户外写生,根据直观观察和感受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试述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美术发展中的地位及贡献。
印象派虽然是法国19世纪下半叶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但它并不是当时惟一的一个流派。 印象派画家和现实主义画家不同,现实主义的画家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社会;而印象派的画家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印象派画家在发展风景画方面是有贡献的。在描绘自然风景时,他们追求着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从而使风景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具有清新、明亮、丰富多彩的特点。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他们反对物体的固有色,认为树干不一定是褐色的,树叶也不都是绿色的,不同的光照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他们注意光,对瞬间的观察很注意。莫奈在后期曾和一位老朋友说:“光变了颜色也要随着变。颜色,一种颜色,它持续一秒钟,有时至多也不超过三四分钟。”印象派画家认为阴影并不是黑的,应该也有光,只不过弱一些。总之,光的强弱,光的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印象派画家大多是用原色作画,所以色彩特别清新、明亮,没有浑浊之感,一些优秀的风景画简直是一幅幅色彩的交响曲。印象派画家所以能画出一些动人的风景画就在于他们“惟一的希望是和自然密切地结合”(莫奈语)。他们努力去观察自然,不断勤奋地作画,他们要达到的目的是“对自然既有力而又敏感的移植”。他们和巴比松画家一样,尊重客观,反对主观的臆造。后印象派是由于对印象派的不满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印象派过分重视客观世界的描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所以主张艺术应该区别于照相,要解释主观世界,重要的不在于写行而在于写意。他们的这种写意手法是和日本画及东方艺术的影响分不开的。他们的理论近似中国的画论所说的艺术要“吐胸中之造化。”后印象派重视自我的表现,强调变形和夸张,为后来的野兽派、表现派和立体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