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平面设计在中国注册不了会员

打开AGI()官网,在网站下方选择Member选项卡,会显示出自1951年起至2016年为止所有曾加入过AGI的来自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会员名单。

<img src="; data-rawwidth="1321" data-rawheight="3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21" data-original=";>

目前坊间流灶闭行的AGI会员名单多为31个人的版本。的确,按照网站提供的country选项卡,检索China,确实会出现31位中国籍设计师的名字。但圆辩银需要注意的是“小马橙子”设计师组合中包含2名设计师——马慧敏和郭成程,很多人会以为“小马橙子”是一个人。而且中国区第一位加入AGI的会员石汉瑞并不是华裔,而是来自奥地利。

<img src="; data-rawwidth="1077" data-rawheight="16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7" data-original=";>

但是,组委会将中国台湾地区的设计师单独列出来,2012年加入的聂永真和2015年加入的王志弘都是十分优秀的华人设计师。

<img src="; data-rawwidth="1277" data-rawheight="1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7" data-original=";>

这还不是结束,德国籍设计师何见平也是一位华人设计师。

<img src="; data-rawwidth="1258" data-rawheight="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58" data-original=";>

2017年巴黎AGI国际平面设计大会上,又有3名优秀的中国设计师加入,他们分别为来自中国台湾的林小乙、何佳兴和来自大陆的张达利。由此,中国台湾地区已经拥有4位AGI会员。

所以,截至目前,AGI中国区、中国台湾地区及华人设计师一共有37位,这其中,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设计橘宴师有36位。

<img src=";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

2017年新会员

何佳兴

<img src=";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

对书写的兴趣始于水墨、书法、篆刻的训练,在学习的过程惊艳于线条——东方艺术的基本元素,竟能累积出庞大的文化而构成一门艺术。 在处于一个快速的时代,虚拟成为现实的另一种现实,书写也慢慢的被虚拟,以一种更快速的沟通模式取代传统书写,呈现另一种人际互动的温暖,这现象使我对书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写的时代样貌这议题上。 在创作上仍会持续地书写并关注书写的各式面相,也乐见在历经时代的变迁后,书写能以怎样的面貌显现在文化的各层意涵上。——何佳兴

大学主修书法篆刻与当代艺术的何佳兴,身兼艺术家与设计师身分,他的创作方向既对立又融合,也曾与音乐人陈明章、林强,摄影师关晓荣等各领域艺术家合作。他在创作中书写,发表篆字变体的实验展,陆续推出「写字.写相──未完成的绘本」「永恒的成人游戏工厂」「写字.写相──我」「青春暂度」等展览。2006年成立个人工作室Timonium Lake,曾独立出版《和歌山歌剧 WAKAYAMA OPERA》《二色心经 HEART SUTRA twice》,挑战细腻质感。

【重要展演或作品发表纪录】

‧ 2005,个展,「写字,写相—我的父亲」,新乐园,台北

‧ 2005,「一枝猫开花了,一只猫还在等待」绘本展,Hours cofe、OFF、动物园人文艺术空间,台北

‧ 2005,「新乐园」;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台北世贸三馆

‧ 2005,「流形感冒」另类空间;「南新滨北乐园」交流展,新滨码头,高雄

‧ 2005,「停电通知」,新滨码头,高雄

‧ 2004,「打开心胸铁鎚功」联展,新乐园 ,台北

‧ 2004,「无原因的事件」联展,南海艺廊,台北

‧ 2003,「2003 传统与实验」书法实验展,何创时书法文教基金会

‧ 2003,个展,「我站立在那里,轮廓如此清晰、鲜明」,黎滨堡人文咖啡馆,台北

‧ 2003,个展,「为什么不接近树」,4am cafe

‧ 2003,个展,「绕了三次湖」,嘉义铁道艺术村

‧ 2002,「艺术萌芽的姿态」;艺术田美学空间 2002 师生美展

‧ 2002,「书锲舐篆」, 嘉义铁道艺术村

‧ 2000,「传统与实验」书法实验展,何创时书法文教基金会

‧ 1999,「Taste Savor 品味发酵」,吐思艺文空间

‧ 1999,「Monologue」三人展,前艺术 【学历】

‧ 1999,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系,学士

‧ 1994,私立复兴商工广告设计科毕业 【重要经历】

‧ 2003,童书《弯的‧连的》四人联展,敦南诚品艺文空间,展场视觉

‧ 2002,「郑明进 70 文件展」,敦南诚品艺文空间儿童馆,展场视觉

‧ 2002,Apr – Aug,任职于艺术田美学空间,幼儿美术

‧ 2001,Sep – 2002,Apr,任职于人智学教育基金会(慈心华德福学校)

<img src=";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

<img src=";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3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

<img src=";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8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

<img src=";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

<img src=";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

<img src=";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

<img src=";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

<img src="; data-rawwidth="1352" data-rawheight="1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2" data-original=";>

<img src=";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

<img src=";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

林小乙

<img src=";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

「我希望我设计的书,在书店里是孤独的。就像中国画于美术馆里的展示方式,昏暗的环境里,只有一盏灯照耀着,光线微弱,却被看见。」—— 林小乙

林小乙最早的本业是文字编辑,90年代待过中国台湾最重要的电影杂志《影响》,之后转作视觉统筹,最后自己下海做设计。近期的书籍设计代表作包括甫获颁金蝶奖首奖的(台湾出版设计大奖)《River Kuo》,唱片设计代表作则包括陈珊妮《后来我们都哭了 》等等,作品常被形容为纤细而优雅,轻盈而丰富,如诗般,一瞬间便读完,却永远读不尽。

<img src="; data-rawwidth="911"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1" data-original=";><img src="; data-rawwidth="909"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9" data-original=";><img src="; data-rawwidth="911"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1" data-original=";><img src="; data-rawwidth="912"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2" data-original=";><img src="; data-rawwidth="911"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1" data-original=";>

张达利

<img src=";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

现在很多设计师面疲于奔命,这在设计这个周期缓慢的过程没有长远的眼光与平心静气的心态,在设计这条路上一点点的失去热情、信心、信念。——张达利

张达利,1960年生于西安,在兰州成长。198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来深圳发展,1995年成立深圳张达利设计有限公司。曾先后出任第二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评委、平面设计在中国05展执行委员会副主席、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客座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多次组织策划极具专业影响的艺术展及艺术赛事,如深圳设计6人展、平面设计在中国「In China」展、五叶神反烟害海报设计大赛等等,并在国际国内获各类奖项100多项。

张达利并不追求繁复的图形效果,他的构图简单至极,他注重的是图形后面的东西,也就是图形的隐喻功能。这种风格,成为张达利早期最为成熟老练的风格,作品总是蕴藏一股含蓄的力量。

<img src=";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img src=";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img src=";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img src=";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

*本文部分文字图片来自

符号╳何佳兴:把整体视觉看成篆刻的印面

聂永真-x-林小乙/我们这个世代的专辑封面设

THE BOOKS OF SOLITUDE LIN XIAO-YI

张达利:寻找隐喻风格的设计师

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特别鸣谢AGI会员赵清为我们提供的现场照片!

更多关于平面设计的问题和新闻资讯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img src=";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

4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