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古典主義的新古典主義曆史

新古典主義(英語:Neoclassicism),是一種新的複古運動。興起于18世紀的羅馬,并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影響了裝飾藝術、建築、繪畫、文學、戲劇和音樂等衆多領域。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于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爲信念(亦即反對華麗的裝飾,盡量以儉樸的風格爲主)。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并且知曉所模仿的内容爲何。
18世紀初的英國,新古典主義成爲時尚。新古典主義推崇理性,強調明晰、對稱、節制、優雅,追求藝術形式的完美與和諧。亞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義詩歌的代殲仿表,他模仿羅馬詩人,詩風精巧隽俏,内容以說教與諷刺爲主,形式多用英雄雙韻體,但缺乏深厚感情。
18世紀英國散文出現繁榮,散文風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義美學原則之上。理查德·斯梯爾(Richard Steele, 1672-1729)與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創辦《閑談者》(Tatler)與《觀察者》(Spectator)刊物,發表了許多以當時社會風俗、日常生活、文學趣味等爲題材的文章,他們清新秀雅、輕捷流暢的文體成爲後人模仿的典範。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諷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風純樸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傑作《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極具魅力的兒童故事,同時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通過對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馬國等虛構國度的描寫,以理性爲尺度,極其尖銳地諷刺和抨擊了英國社會各領域的黑暗和罪惡。
被稱爲英國批評之父的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年)是促成英國文學中新古典主義的第一個人,他是複辟時代(1660—1700)最重要的悲劇作家,但他在批評隻上的位置更高,正是從腔改虛他開始,英國文學逐漸由創作的時代轉向批評的時代,由蒲伯和約翰遜推向頂峰。他們在基本信奉法國新伍燃古典主義的同時,向英國的經驗論和文學傳統開放,顯示了新古典主義可能具有的張力。德萊頓是由于承襲着莎士比亞的偉大傳統,蒲伯是由于他的經驗論,約翰遜是由于他的常識感,他們都沒有像布瓦洛那樣明确而強硬地制定規範。

英國文學新古典主義ppt

德萊頓的主要理論著作《論詩劇》(1668年)是用對話體寫成的,他讓當時的各種觀點都出來說話。其中尼安德代表他自己,尤吉尼斯認爲前一代戲劇并不比當代的好,克萊茨贊成古代戲劇,裏希叠斯說法國戲劇優于英國戲劇,全篇也就分爲“古今之争”、“法英之争”、“詩韻之争”三部分。三個問題最後都沒有結論,原因不在于有人認爲的是德萊頓四面讨好,而在于他雖然試圖把法國新古典主義的趣味引進英國,卻不想否定英國傳統中他覺得仍有價值的那一部分。

25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