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和畢沙

文萃主要是藝考的用,成本低,質量上當然要差些,隻是應付糧就溫藝考足夠了,畫作品的話還是盡量用好的,好顔料不光是好用,關鍵是能保存,礦物顔料就是永久不變色的。

關于畢沙羅的一生

畢沙羅(Pissarro,1830-1903),法國印象派大師。1903年11月13日,畢沙羅離開了人世。在他去世前一年,遠在塔希提島的高更寫道:“他是我的老師。”在他去世後3年,“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錄中恭敬地簽上“保羅·塞尚,畢沙羅的學生”。
在印象派諸位大師中,莫奈是發起者,并且以自己的作品給這個畫派命了名。但是,要說這個畫派的真正領袖,那麽,非畢沙羅莫屬。他是惟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
畢沙羅1830年7月10日出生于西印度群島中的聖托馬斯島,祖籍法國波爾頓。父親在島上開了個百貨店,生意挺紅火,算得上當地的一個富商。他希望兒子能繼承自己的事業。畢沙羅呢,卻在巴黎上學時迷上了繪畫。回到島上後,他在父親的店裏幹活,一有空就跑到外面寫生。他想專門畫畫,父親不許,5年後,他毅然離家出走,流浪到委内瑞拉。在那裏,他創作了自己的第一批油畫。最後,父母不得不妥協,送他去法國學習繪畫,在學院派大師的畫室裏練習人體。日子一長,他受不了學院的那種單調沉悶。他喜歡大自然,愛到學院派大師們不屑一顧的粗野的鄉村裏去作畫。這種愛好決定了他在沙龍的命運。
1859年,他的作品入選沙龍。而其後,則連續兩次落選。就在那時,他因爲和母親的女仆相愛同居,家裏面因此不再給他資助。他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畫又賣不出去。爲了糊口,他甚至不得不去做油漆工———好在畫刷跟油漆刷差别不大。妻子也下到田間,握禅拼苦拼累地掙點子小錢。貧窮沒有搏脊能擊倒這位堅韌的畫家。在給一個朋友的信裏,他說:“繪畫使我快樂,它是我的生命,其他無關緊要。”作家左拉在看過他1867年的《雅萊山,蓬圖瓦茲》後,稱譽他是“我們這個時代三四位大畫家之一。他的筆法堅實粗放,有大師的傳統。這樣美麗的畫幅隻能出自一個誠實者之手。”
1870年,畢沙羅被普法戰争趕至倫敦基皮滲,在那裏認識了畫商保羅·丢朗·呂厄,他後來成爲畢沙羅藝術最重要的贊助商。而英國風景畫大師康斯太勃爾、透納等的作品則是他此行的另一個意外收獲。他的色彩因此變得歡暢明亮。
由于總是被沙龍拒之門外,1874年,莫奈提出搞個獨立展覽,跟沙龍對抗,畢沙羅等畫家大力支持。于是,一個以“無名藝術家、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協會”爲名組織的聯展開幕了。可是,他們得到的隻是一片哄笑和譏諷。當時一位極有影響的評論家說:“那些自封爲藝術家的人,拿起畫布、顔料和筆,胡亂塗抹一番,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大作。這群家夥愛慕虛榮近乎瘋狂。應該讓畢沙羅懂得,樹不是紫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鮮的牛油色。在鄉村裏,我們找不到他畫的那些。”
連續幾次展覽的失敗,連當初雄心勃勃的發起者莫奈也萌生去意。當1879年準備第四次展覽時,他終于屈服,把自己的作品送向沙龍,退出了印象派團體。德加罵他是“叛徒”。這進一步加劇了團體内部的不和與分裂。
畢沙羅靜靜地堅守着,他沒有野心,當團體内部卷入争吵之中,他的堅定、安詳、平和、謙遜、智慧與熱誠,不僅爲他赢得了尊敬,也使他成爲這個團體的穩定因素和實際上的領袖。他先後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參加聯展。
畢沙羅的生活雖然充滿了艱辛,但他沒有怨天尤人,卻在其中努力發掘詩意之美和快樂之光,他對自己的兒子說:“一切事物都有美,問題在于怎樣把它表現出來。”晚年的畢沙羅仍然創作不辍,由于丢朗-呂厄的成功,他的生活也随之改善。60歲後,由于腿病,他無法再深入大自然中寫生,就天天在窗邊作畫,直到病逝

49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