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历史上有些什么重要的体裁

歌剧

1、含义: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题材。

包含了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其它成分。

2、歌剧歌唱的两种主要形式:朗诵化的宣叙调和歌唱化的咏叹调。

宣叙调用来叙述事件、对话,用于发展剧情;而咏叹调一般旋律优美,主要用于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感情。

浪漫主义时期有什么音乐体裁

3、发展:

1)歌剧最早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第一部歌剧是1600年,由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

2)意大利正歌剧:18世纪上半叶,经过一个多世纪发展后的意大利歌剧。

代表它最高成就的是A•斯卡拉蒂的拿坡里歌剧乐派。

3)19世纪是歌剧最繁盛的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l 意大利: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等。

l 德国: 韦伯、瓦格纳等。

l 俄国: 柴可夫斯基等。

形式:法国大歌剧、抒胡尺情歌剧、谐趣歌剧、德国的乐剧(瓦格纳)以及世纪之交意大利的真实主义歌剧(普契尼)等等。

音乐剧

1、含义: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现代舞台剧。

2、特点:

1)综合了音乐、舞蹈、舞台表演,把传统歌剧、轻歌剧,以及近代的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

2)音乐剧具有强烈的现代都是的时代气息。

3)音乐剧具有鲜明的通俗性。

3、起源:音乐剧起源于英美。

4、中国音乐剧: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上演《音乐人》、《魔棍》。

90年代,上演了《想变成人的猫》、《西区故事》。

中国自己创作的音乐剧,《香格里拉》、《日出》。

清唱剧

1、含义:清唱剧是包含了“剧”的大型声乐体裁,由独唱、合唱和乐队共同完成。

没有舞台布景,也没有服装和表演动作,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的“清唱”形式。

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

有时也被翻译成“神剧”。

2、产生:清唱剧产生于西方音乐的巴洛克时期。

第一部是1600年在意大利,由卡瓦莱里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

3、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l 巴洛克时期:亨德尔《弥赛亚》等。

l 古典时期: 海顿《创世纪》、《四季》等。

l 浪漫时期: 门德尔松《以利亚》、《圣保罗》;柏辽兹《基督的童年燃搜》等

l 20世纪: 斯特拉文斯基《俄狄浦斯王》;奥涅格《火刑堆上的贞德》。

康塔塔

1、含义: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

形式上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

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2、发展繁盛的两个时期:

l 巴洛克时期: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康塔塔作者。

共写有200多首教堂康塔塔和一些世俗康塔塔。

l 20世纪: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巴托克《世俗康塔塔》、斯特拉文斯基《康塔塔》等。

艺术歌曲

1、含义: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诗为歌词,根据诗的内容创作的歌曲。

通常有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形式,采用分节和通节两种写法,并配有伴奏。

一般是特指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

2、来源:德奥是最重要的艺术歌曲的发源地。

3、代表人物:

l 德奥: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 *** 等。

l 法国:柏辽兹、福莱等。

l 东欧: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

交响曲

1、产生及含义:交响曲一词来自希腊语,原为“声音—起响”之意。

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

2、体裁特征: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特征为:

l 第一乐章快板(核心),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l 第二乐章慢板,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

l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

l 第四乐章急板,多采用回旋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3、形式:与管弦乐队发展有密切关系。

近代管弦乐队一般分成四个乐器组,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器组。

奏鸣曲

1、产生及含义:奏皮做历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

18世纪下半叶古典时期以来,奏鸣曲一般指钢琴独奏,或钢琴与其它一件乐器合奏的器乐演出形式,常为三或四乐章的大型套曲结构,第一乐章大多为奏鸣曲式快板。

2、发展:

l 巴洛克时期:奏鸣曲式一种重奏类型的器乐体裁,以弦乐为主题,最早产生在意大利。

l 古典时期:随着古钢琴,特别是新式键盘乐器—钢琴的出现,键盘乐器在奏鸣曲中的地位逐渐取代了处于主导地位的弦乐。

奏鸣曲也演化成近代古典奏鸣曲的样式。

l 浪漫时期:19世纪,作曲家的兴趣偏向小型体裁,奏鸣曲不再是最重要体裁。

协奏曲

1、含义:一般指的是独奏乐器与大型管弦乐队合作的表演形式。

是一种管弦乐体裁。

2、发展:

l 协奏曲产生于意大利,来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的影响。

大协奏曲是由一个小的合奏组与乐队合作,通过以各种方式形成对比的音响效果。

l 近代协奏曲的真正父亲是意大利作曲家G •托莱里。

之后,意大利音乐大师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和德国作曲家J.S.巴赫把巴洛克协奏曲推向顶峰。

3、结构:通常为三个乐章,快板—慢板—急板。

往往具有炫技的要求,即为演奏者有一个独奏的“华彩”段落。

室内乐

1、含义:一般指几个独奏者合奏,每个乐器担任一个独立声部,各个声部地位均等的器乐演奏形式,多为大型套曲结构。

2、特征:古典主义室内乐在乐曲结构和乐器组合上形成一些固定模式,如以二重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为主导,以奏鸣曲套曲为结构原则。

3、代表人物:

l 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

海顿对室内乐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l 19世纪中期,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创作出重要的室内乐作品。

如舒伯特的《鳟鱼》。

交响诗

1、含义:是在19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管弦乐体裁,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潮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创,又称音诗。

属于标题音乐,多以文学作品或故事为题材,单乐章形式。

2、代表人物:匈牙利李斯特、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那、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以及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

组曲

1、含义: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

组曲有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之分。

2、发展:

l 巴洛克时期:组曲通常是由各种不同的舞曲组成,常由古钢琴演奏。

弗朗索瓦•库伯兰代表了法国的观念,把16世纪的朴素舞曲变成具有宫廷贵族气息的舞曲。

德国的代表人物巴赫,写了许多组曲,有著名的《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

除键盘乐组曲外,其它形式的组曲著名的有:巴赫的四首《管弦乐组曲》、六首《大提琴组曲》; 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和《烟火音乐》组曲。

l 19世纪:钢琴组曲:舒曼的钢琴套曲《蝴蝶》、《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柴科夫斯基的《四季》等等。

管弦乐组曲: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比才的《卡门组曲》;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

这些也常被称为标题性组曲。

序曲

1、含义:一种器乐体裁,常常是管弦乐形式。

序曲最早是声乐体裁的器乐引入段。

19世纪,人们常常把一些优秀的序曲作为独立器乐曲演奏。

如威伯的《魔弹射手序曲》。

从而也导致了一种新的管弦乐体裁—-独立的音乐会序曲的产生。

2、代表人物及作品: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布拉姆斯的《学院庆典序曲》等。

狂想曲

1、含义:原指古希腊史诗中惯用的一种吟诵片段,19世纪开始用于音乐之中并盛行,指一种技术艰深,热情奔放,史诗般的单乐章器乐曲。

一般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常体现斯拉夫民族性格。

2、特征:常以英雄事迹、民间传说和风土人情为题材,以缓慢的民间歌曲曲调为基础,通过主题变奏手法,与快速突进的变奏相交错,在 *** 中结束。

3、代表人物及作品: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

即兴曲

1、含义:独奏的小型器乐体裁,多用于钢琴,盛行于浪漫主义时期。

即兴曲可能具有偶发奇想的即兴性格,但也可能只是一个命名,并不一定具有即兴特点。

2、代表人物及作品:舒伯特8首《即兴曲》;肖邦《即兴幻想曲》等。

小夜曲

1、含义及发展:初始意义是夜歌,如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请你到窗前来”就是一段小夜曲。

18世纪下半叶,一种乐队合奏体裁常常也被称为小夜曲,规模较小,适合于户外,常常在晚间娱乐时演奏。

如莫扎特的《哈夫纳小夜曲》、《月下小夜曲》等。

19世纪,是指一种三段体器乐曲,常指具有安逸恬静气质的抒情性器乐曲,以钢琴曲居多。

最具代表的是肖邦创作的夜曲,把这种题材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谐谑曲

1、含义及发展:原指戏谑、玩笑,17世纪主要是声乐谐谑曲。

古典时期,常被用于大型套曲中的某一乐章。

贝多芬在交响曲中改变了谐谑曲的风格,经常是快速粗犷、出人意料的,充满戏剧性的动力感和机智谐趣的性格。

谐谑曲流行于19世纪,肖邦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四首独立的钢琴谐谑曲将戏谑和严肃并置于一体,因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谐谑曲格调。

前奏曲

1、含义:它原本是其它乐曲的导入段落,有“序”的功能。

18世纪前奏曲常常附加在组曲之前,或与赋格配对出现。

如巴赫著名的48首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以“前奏曲与赋格”各24首配对在一起。

19世纪前奏曲获得新的含义,成为脱离赋格的独立的小型器乐体裁,非常小巧和精致,符合浪漫主义的审美趣味。

代表作品有肖邦的24首钢琴前奏曲,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

古典主义与

“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不很恰当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原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两个伟大的时期。多少个世纪360问答过去了,人们回顾往昔,而且企图借鉴那个时代的文化精华。由于优秀的古代搞安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将“古典”一词视为有杰出的、卓越的含义。不论什么,如果说是“古典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此类中的佼佼者。正因为这样,使得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有进取精神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态例到甚情干征在所谓“古典时期技客”,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妒固置向章宽杆材服师。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根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特别之热想洋顺弦沙助阶类是在十八世纪后期,音乐会的处初答哪看守活动迅速发展。杰出的演奏家从分喜品积客法凯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举行巡回演出,而作曲家财确要好市罗深作曲手法亦日益更新,要求展攻良非玉知乐曲有更为逻辑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适应这一时代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从此兴起,其中的三巨头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就是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阻王觉许案西报象确答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在谁等听木含期全巨大影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友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浪漫主义音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钢利报歌河增敌破证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误病随民升意福参消际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后胡妒头护高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陈凯物虽罪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五设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古典主义三杰,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空的界限并不明显,他们曾经共存过一段时间。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划分两者的定义也不是很容易的,这些定义常常因为过于简单化而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古典主义像线条一样棱角鲜明,而浪漫主义却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许多主观和空想的元素。这是音乐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而我想,两种音乐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非音乐的元素上。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富人们多么慷慨的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数收入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讲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及的做出大众想听到的音乐。

古典主义像木刻一样,理智,清晰,充满了逻辑思维的感觉,而浪漫主义的音乐就像水彩和五颜六色的油画一样,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喜欢古典主义的恢弘和大气,更喜欢浪漫主义的细腻与贴心。听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声与眼泪的结合”,也喜欢听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种精致和小巧让人惊叹不已。我喜欢音乐,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动,音乐让我充实,让我学着感动,音乐是有情感的,他让人哭泣,让人欢笑,让渐渐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无法脱离的基础。

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