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里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却又反复无常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是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是它来自何方?还是依靠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一切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人人事事?
我一直认为,人能在大自然的世界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生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现象,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日占封出如草群.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高让调章发毫导三儿充她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初升,转眼间却已是星月稀疏.夜来香悄悄绽放了,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九歌、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一季热闹的夏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
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光彩,便可称得上永恒.是不?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怎么样
比利牛斯山是欧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脉,也是法国与西班牙的天然国界,而“比利牛斯山的城堡”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61马格里特于1961年完成的一副油画作品,画作的下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背景是蓝天白云,而在正中是悬在半空的与城堡连为一体的比利牛斯山,画作世核的本意传达的是一种建筑和自然力量之间的不稳定的平衡感,但是当挪威作家乔斯坦61贾德移用此画作为自己的《比利牛斯山的城堡》一书命题时,其力图传达的主题也有了另一番味道,即以“失重”引发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一场哲辩。对于悬浮于半空的山体与城堡来说,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考虑,它仅是失去地球引力的一种物理现象,但对于唯心主义而言,很可能就是神力所至,而这也就是两者的分歧所在。 乔斯坦61贾德与他的《苏菲的世界皮戚》已经在中国读者心中留下了很深厚的口碑,他的作品不能单纯的以文学或者小说来界定,显然,触及哲思才是其创作的诉求,比较起《苏菲的世界》,《比利牛斯山的城堡》依然保持着对哲学的终极思考,不过它的探讨明显变得过于单一了,多少失去了《苏菲的世界》里的那份庞大,当然,反过来说,作为哲学的启蒙类读物,《苏菲的世界》需要熟知大量的西方历史与文化思想史,但是《比利牛斯山的城堡》就会简单得多,因为他最初的落脚点就在于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会涉及到的信仰的问题。 千万不要以为没有宗教信仰就与信仰无关,我们可以把宗教信仰定义为精神上的依靠,当然,也有些人会在物化里寻找依托。信仰可以无限大,如圣地耶路撒冷所承载着的荣耀与血泪;信仰也可以无限窄,如风雨飘摇不离不弃支持自己热爱的一只球队。而正是信仰的不同让一对如胶似漆的情侣转眼分道扬镳,《比利牛斯山的城堡》就是从这对分离三十年后重逢的情侣开始写起,在他们之间不断互通的冗长的电子邮件中慢慢揭密当年分手的真相。 如果按照《苏菲的世界》的写法,其实作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填进很多哲学的东西,不过也许它会使这本书变得更加的枯燥,也会使他的哲学与小说的比例“失重”,而现在的篇幅却恰如其分的平衡了这种危险,当然,只是简单的回归到唯物与唯灵的争论上,对于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可能还是过于清淡了,但是在西方,它自有不同的意义,每每对搜握掘上帝的质疑都会引发一场争论,我始终认为自己追了八年的《邪恶力量》是相当大胆的一种颠覆,而2007年有一部看上去非常枯燥的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也是因为涉及宗教的话题,而拥有非常高的关注度,那部电影与这本书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即在某种无趣的表现形式下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探讨。 以小说这种载体来说,《比利牛斯山的城堡》过于弱化的情节使之缺少吸引人的张力,但是还好,它有一个带点反转味道的结尾,这一结尾在把故事推入高潮的同时,也产生了蝴蝶效应般的思想连动,当唯灵主义的女主角在理论上终于要站到至高点的时候,却在即将消逝的形体前动摇了自己坚定的信仰,毕竟对另一个世界我们只能去想,而无法真正确定,而此时,一直笃信唯物论的男主角,当再次遭遇种种巧合时,也开始反思另一种力量存在的可能性。 显然,这本书最终并没有给出一个定论,而这恰恰是哲思的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