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音乐美学特征]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摘 要: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所创作的音乐是独具特色的,既有古典主义的传统魅力,又蕴含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就勃拉姆斯所创作的钢琴作品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包含的音乐美学特征。
关键词:勃拉姆斯;钢琴作品;音乐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68-01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他崇尚古典主义,成功地延续了自巴赫开始,经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直至舒曼的德奥音乐传统。在十九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启蒙思想的理性哲学、黑格尔的情感他律论与汉斯力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的音乐创作思维。Op.79No.1这首作品创作于勃拉姆斯风格完全成熟的时期,我们以它为例来分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音乐的形式美
Op.79No.1这首狂想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幻想曲,而是采用了严谨的奏鸣曲式,其结构图示为:
呈示部 中部 再现部 尾声
ABA B1 ABA Coda
像这种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曲式,当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进行性格否定后,与第一部分相同或相似的第三部分的出现,尤其令人容易接受。并且这部作品在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内部均出现了主部主题,展开部则运用的是副部主题的材料加以发展,这样就形成了类似回旋曲式的特征。曲式结构上的回旋达到了强调重复的效果,更加深了听众们对各个部分的主旋律的印象。乐句乐段的划分也非常清晰,基本上是以四小节或五小节为一个乐句,而节奏上则常用到了交叉节奏和切分节奏,规整而紧凑。这样平衡的曲式结构反映出了勃拉姆斯对古典曲式的眷恋,同时也体现了形式的均衡对称美。
另外,这首作品还体现了音乐形式的变化统一美,如作者突破了键盘语汇的限制,融入了许多交响色彩,他喜欢用八度、六度以及密集和弦,甚至旋律也用八度加厚,使钢琴音乐具有了交响乐般的厚实感,但是无论织体怎么复杂多变,它总是有一条主旋律贯穿其中,在和弦的包裹下向前流动,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艺术美感。
二、音乐的情感美
音乐的情感美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引导着人们的情感体验,并通过音乐丰富的表现功能,使情感的表达变成了可能,同时也是情感表现的一种象征。勃拉姆斯幼年时恶劣的家庭环境以及爱情绝唱造成他内向、孤僻、悲观、情绪不稳定的性格,所以他的作品多带有强烈的怀旧色彩和无可奈何的忧郁。
本首作品是勃拉姆斯创作的两首狂想曲之一,狂想曲这种体裁对于勃拉姆斯来说,可谓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宣泄。尽管勃拉姆斯的作品被汉斯力克作为“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代表作推上当时与瓦格纳、李斯特等人“他律论”音乐美学论战的最前沿,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音乐创作还是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带有着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调性上看,这部作品是b小调,就连另一首狂想曲也是g小调,这与勃拉姆斯在作品中表达的悲观、忧郁的情绪是相呼应的。欣赏他的音乐,总是能让人们跟随着进入他的辩瞎内心世界,唤起我们的共鸣,这也是他钢琴音乐情感美的体现。
三、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传统的音乐观念当中,“古典”与“浪漫”是相互对立的,表现为形式与情感的冲突,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在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当中,勃拉姆斯最为出色的表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抒发与古典主义结构形式的矛盾。他忠实的运用了古典时期严谨的三部性的奏鸣曲式,同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出了形式与内容的二元性。
与同一时期的李斯特创作的狂想曲相比较,勃拉姆斯所创作的这首狂想曲可以说是规整而内敛的。李斯特的狂想曲在和声、曲式方面是自由而多样性的,没有受到形携辩空式上的束缚,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肆意奔驰。尽管勃拉姆斯的外表粗鲁而幽默,但内心却是极其细致,甚至是孤僻离群的。就像他的这首狂想曲,犹如他的性格,充满了深思、克制、矛盾。虽然他在形式上还是段落分明,规整紧凑,但其实在旋律、和声、织体等方面都已经在向浪漫主义色彩靠拢了,如它的内声部的发展逐渐代替了旋律和低声部的位置,成灶宏为和声活动的重点;在织体方面,它的主旋律更加宽广和悠长,更有利于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大量使用三连音、交叉节奏等,更好的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不可否认,勃拉姆斯将音乐的内在情感张力与完美形式的约束力维持到了最佳的平衡状态,体现出了勃拉姆斯式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勃拉姆斯Op79.No1这首狂想曲的音乐美学特征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他将丰富的情感注入进他所钟情的古典形式,正可谓“古典主义的酒瓶装浪漫主义的新酒”,他带给我们的是独特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创作风格有何不同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360问答,古典主义三杰,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所苏提命胶任问。艺术已不再仅仅机米停还鸡空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包坚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区帝看提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友缩核切菜刚生季易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常伤烈春清善续到19世纪20年代。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末月投协,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古典主义没种犯石回扬和浪漫主义的时空的界限并不明显,他们曾经共存过一段时间。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事继结强持呀联明确划分两者的定义也不是很容易的,这些定义常常因为过于简单化而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油认怎良年铁简固啊上古典主义像线条一样棱角鲜想渐息判日搞往房章英明,而浪漫主义却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许多主观和空想的元素。这是音乐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而我想,两种音乐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非音乐的元素上。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粮击均香原尼义么地位已有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草美磁占气乱方你考件成些富人们多么慷慨的让他器低赶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数收入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讲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及的做出大众想听到的音乐。
古典主义像木刻一样,理智,清践轻节轻磁初历深解晰,充满了逻辑思维的感觉,而浪漫主义的音乐就像水彩亚何胡和五颜六色的油画一尼怎含什命止影等香样,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而宽现西圆围起组无持量,喜欢古典主义的恢弘和大气,更喜欢浪漫主义的细腻与贴心。听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声与眼泪的结合”,也喜欢听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种精致和小巧让人惊叹不已。我喜欢音乐,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动,音乐让我充实,让我学着感动,音乐是有情感的,他让人哭泣,让人欢笑,让渐渐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无法脱离的基础。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随着法国大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作曲家的生计也受到影响,由最初依赖宫廷、教会供养转变为独立的经营者。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入历史。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