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人生不同
蘇轼(1037-1101),字子瞻,身款費跳吃衆文袁列但号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曆攻困希不棉穩力考未卻.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來自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稱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漢末三國時期的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三國後期的阮籍與其侄阮鹹并稱“大小阮”,西晉的陸機與其弟陸雲并稱360問答“二陸”,潘嶽與其侄潘尼并稱“兩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稱“三袁”,等等.就整體水平和社會影響而言,福幾把化樂握讨二三蘇父子無疑是最高的.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爲散文作家)中,他們一家就占了三位,實在是令人驚歎的奇迹.其中,蘇轼的成就尤其驚人:在散文方面,他與北宋古文運動領導歐陽修并稱“歐蘇”;在詩歌方面,他與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黃庭堅并稱“蘇黃”;在詞作方面,他開創了豪放派,與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像蘇轼這樣在詩、詞、文三方面都達到一流水平,作出針保裝現此結袁輕敵石杆巨大貢獻的全能作家,在文學史上大概難以找到第罪态結二人.再加上他精于書法,輪口麽被尊爲“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便移爲黃庭堅、米芾、蔡襄),想評條概構磁即劉又擅長繪畫,後人稱其詩、詞、文、書法、繪畫“京掌五絕”,真是千古一人,千古一人啊!
就是這樣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經曆卻充滿片坎坷,飽嘗艱辛.
早在青少年時代,聰穎好學的蘇轼便“奮厲有當世志”,具有報國安民的雄心.嘉礻右二年(1057),年僅二十一歲的蘇轼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華而名震京師,深受文壇圍升揮角領袖歐陽修的賞識.按責損觀後移積最必檢妒然而,就在此時,其母程氏病故,蘇轼立即與父親、弟弟回鄉奔喪,并在家守喪兩年.此後十年,蘇轼又先後遭受喪妻、喪父之痛,僅僅當過三年多的鳳翔府簽判.熙甯二年(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爲參知政事,開始變法.盡管蘇轼主張革新政治,卻力主漸進,堅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因而引起新黨的不滿.蘇轼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幹弊病,常常作詩譏諷,更激化了與新黨的矛盾.元豐二年(強緻久蒸述輪沙1079),新黨吃養烈器濟中的投機政客以“謗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圖将他置于死地,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經過多方營救(包括已經退隐的王安石的上心臨書營救),蘇轼被責授局往行器假備算凱及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擊.神宗死後,哲宗嗣遠曲練腳困位,高太後控制朝政,以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爲相,波編蘇轼也被起用,先後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诰,官至禮部尚書.舊黨盡廢新法,蘇轼則有所保留,主張兼用所長,這又引起舊黨的不滿,他隻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後去世後,哲宗親政,早已變質的新黨重新得勢,蘇轼連連遭到打擊,先後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縣),成爲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離開了人世,享年六十五歲.總之,蘇轼的後半生一直處于新黨與舊黨鬥争的夾縫之中,幾起幾落,飽經憂患.雖然他任地方官時有所作爲,但卻遠遠沒能實現其富國強兵的抱負.晚年的他,更是境況凄涼,令人悲歎.
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蘇轼決非那種悲悲切切、顧影自憐的落魄者,而是一個豪邁灑脫、個性鮮明、開一代風氣的大作家.确實,作爲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蘇轼盡管有失望,有牢騷,有悲憤,卻始終在追求人生的價值和個性的張揚.這首先取決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憂國憂民的精神,樂觀開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這一切,都傾注于他終身不怠的文學創作之中.
文學,抒發了蘇轼的理想與壯志.例如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爲報傾城随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鬓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詞的上片寫出獵的盛況,下片抒報國的豪情,“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尤爲形象傳神,令人振奮.又如那首更加脍炙人口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全篇氣勢磅礴,格調雄渾,撼人心魄,爲宋詞開創了全新的境界,被譽爲“千古絕唱”.吟誦這壯美的詞章,誰能想到蘇轼已經被貶黃州,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壓力!
文學,揮灑着蘇轼對生活的熱愛.
這裏有對祖國美好江山的生動描寫,如傳誦極廣的七絕《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裏有對生活場景的信筆抒寫,如七律《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雨披絮帽,樹頭初日挂銅钲.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饷春耕.
這裏有珍惜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綿邈深情,如七絕《海棠》:東風袅袅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裏還有他對生活哲理的獨特發現.例如充滿機趣的七絕《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寥寥二十八字,大處着筆,發人深省,遠遠高出那些具體描寫廬山風貌的詩篇.“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語,已化爲婦孺皆知的熟語,具有久遠的生命力.又如另一首七絕名作《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明麗的畫面上,動靜相映,生意盎然.“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聯想既出人意表,又深含物理與哲理,真是神來之筆.
正是由于對生活充滿熱愛,蘇轼從來沒有被艱難困苦所壓倒,而是永遠含笑面對人生.即使晚年貶谪嶺南,處境艱危,他仍然随時去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如《食荔枝二首》其二雲:“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輕松的筆調中,透出的是獨立不倚的個性.
文學,浸透着蘇轼感人至深的真情.這裏有生死相依的兄弟之情,如《系禦史台獄寄子由二首》(其一)雲:“與君世世爲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有溫馨難忘的朋友之情,如七律《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中雲:“已約年年爲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有刻骨銘心的夫妻之情,如那首催人淚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還有真摯純潔的男女之情,如那首清麗婉約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文學,寄托了蘇轼對美好人生的向往.最能代表這種向往的是那首極富浪漫色彩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全篇寫得酣暢淋漓,搖曳多姿,結句雲:“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婵娟.”這不僅是蘇轼在苦惱人生中的真誠願望,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向往幸福的共同心聲.
是的,文學是蘇轼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蘇轼的精神家園,是其生命意義的集中體現.而蘇轼本人,也已化作不朽的文學精靈——西蜀山水孕育的文學精靈,永遠激勵和指點着在人生的旅途上艱苦跋涉,在文學的峰巒間奮勇攀登的人們.
詩中“佳人”是一個什麽樣的形象?
此問題并沒有講出處,所以沒法具體的回答。
一般來說,詩歌裏面佳人形象有四種。
1、指美女。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裏;臣裏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漢代司馬相如《長門賦》:“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 宋代蘇轼《虢國夫人夜遊圖》詩:“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驚燕踏飛龍。”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右壁箇佳人舉止輕盈,臉兒說不得的搶。”明代 李攀龍《七夕集元美宅送茂秦》詩:“仙吏揮金椀,佳人罷錦梭。”《東周列國志》第九回:“單說次女文姜,生得秋水爲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語,比玉玉生香;真乃絕世佳人,古今國色。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爲文姜。”曹禺《日出》第三幕:“那大門口常貼着什麽‘南國生就美佳人,北地天然紅胭脂’一類的春聯。”
2、美好的人。指君子賢人。
《楚辭·九章·悲回風》:“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統世而自贶。”漢武帝《秋風辭》:“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晉書·陶侃傳》:“杜弢爲益州吏,盜用庫錢,父死不奔喪。卿本佳人,何爲随之也?”唐代韋應物《過扶風精舍舊居簡朝宗巨川兄弟》詩:“佳人亦攜手,再往今不同。”金代曹之謙《秋日雜詩》:“山中有佳人,《考盤》歌在澗。”有宮匪卿。
《二十四史·北史》唐代 李延壽 有雲:“卿本佳人,奈何作賊?”
3、妻子稱自己的丈夫。
司馬相如《歌》:“獨處室兮廓無依,思佳人兮情傷悲。彼君子兮來何遲。日既暮兮華色衰,敢托身兮長自私。”;三國時期曹植《種葛篇》:“行年将晚暮,佳人懷異心,恩紀曠不接,我情遂抑沉。”南朝齊王融《秋胡行》之一:“佳人忽千裏,空閨積思生。”唐代韓偓《寄遠》詩:“想佳人兮雲一端,夢魂悠悠關山難。”明代劉基《閨詞》之六:“佳人不可見,霜雪萬山槐如改空。”
4、古時常指懷念中的女鉛判子、理想中的女子及有才情的女子。
李延年對漢武帝唱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甯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可見,超凡脫俗和難再得是“佳人”的兩大特征。
宋·柳永《迷神引》詞:“一葉扁舟輕帆卷。暫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天際遙山小,黛眉淺。舊賞輕抛,到此成遊宦。覺客程勞,年光晚。異鄉風物,忍蕭索,當橡祥愁眼。帝城賒,秦樓阻,旅魂亂。芳草連空闊,殘照滿。佳人無消息,斷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