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欣赏过程中的感情认知与审美体会。
过去,根据一般的推测,大多数文献将巴赫现存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1043,巴赫的古钢琴协奏曲大都改编自小提琴或木管协奏曲,例如BWV1058即改编自BWV1041,从这些古钢琴协奏曲中可以推断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数量肯定多于现存的这三首)的创作年代定位于科藤时期的1720年前后,但根据20世纪末以来的最新音乐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些作品应该属于后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或者折衷的情况是这些作品最初创作罩渗渗于科藤,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直接的证据在于这些作品最原始的乐谱只能回溯到1730年左右,而巴赫在1729年3月恰好接管了莱比锡的大学音乐社(collegium musicum),又增加了给大学社每周的例行音乐会安排乐曲的任务,为此他修订和新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专门为演出准备了分谱,其中包括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另一方面,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在这几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深刻的艺术取向以及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显然有别于科藤时期所惯常的那种热热闹闹无伤大雅的宫廷社交氛围(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这尤其体现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中。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在巴赫的各类作品被逐渐发掘和复兴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所燃起的热情相对较晚。直至20世纪上半叶以前,听众们仍然沉浸在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那丰满夸张的交响化织体和令人目眩神迷的炫技风格中。例如,著名小物脊提琴教育家奥厄(Leopold Auer,1845-1930)就曾发表过明显带有时代局限的论断:“[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无论就音乐内容而言或从专门的小提琴技巧兴趣的观点(我不是指它们在教学上的宝贵价值)来看,都不及他的其它小提琴作品”。尤其是这首《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由于所需要的演奏技巧门槛较低,长期以来经常被程度有限的学习者们当作教材使用(如今又被列为中低级别的考级曲目),多少给这部作品的声誉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事实上,根据前述观点,BWV1041中的崇高艺术境界、有机统一的均衡结构以及缜密复调思维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胜出通常被称作《E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BWV1042,属于巴赫最成熟的杰作之列。
二. 音乐分析
1. 第一乐章:无速度标记,通常按快板(Allegro)演奏,2/4拍,a小调
乐曲照例由一个支配整个乐章的基本主题开始,该主题具有果断、有力的特点(例1):
例1第一乐章开头的t1材料与维瓦尔第同调协奏曲开头相比较
随后乐队将这一主题加以发展延伸,喊仔构成了这个乐章完整的全奏部分,并引出了独奏小提琴略带忧思又有几分自信炫耀性质的主题(例2):
例2第一乐章的独奏材料s1
这个主题紧接着由十六分音符逐渐向下摸进,似乎越来越失去了原先的力量,直到乐队中再次出现全奏材料t1时才跟着变得坚强起来。然后,独奏小提琴演奏了一个运动感很强、调性不稳定的连接句(例3),将音乐引到了C大调,全奏部分也乘机又完整的再现了一次并转到e小调,其间由独奏小提琴插入一些装饰性的音符。
例3第一乐章的独奏材料s2
在全奏和独奏的这种互相竞争而又交相辉映的气氛下,乐章渐入佳境。这也是巴洛克协奏曲快板乐章回归曲式的基本特点,而其中各个声部连绵不断、追逐呼应的丰满线条以及独奏与协奏声部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则明显属于巴赫个人的大胆创新。此乐章的整体结构如表1所示。
结构功能 材料 调式调性 备注
近似呈示部
全奏1(1-24) t1,t2,t3,t4,t5 a
独奏1a(25-39) s1 a
调性经过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