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義的 興起
19世紀末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和官方沙龍文化不滿。他們不敢正視現實,不願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虛構另外的世界,抒發自己的願望,這樣便産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藝術。1886年詩人讓·莫雷亞斯發表《象征主義宣言》首先提出這個名稱。 象征派在藝術上受英國拉斐爾前派和象征派詩人馬拉美、波特萊爾,音樂家瓦格納及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象征派主張強調主觀、個性,以心靈的想象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畫面,他們不再把一時所見真實的表現出來,而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法國文學史上的一種流派和文學思潮。出現于1886年。年輕詩人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主張用“象征主義者”來稱呼當時的前衛詩人。這份宣言标志象征主義流派的誕生。 事實上,在此之前,象征主義作爲新的創作方法,早在浪漫主義盛行的時期猜粗已經萌芽。許多浪漫主義詩人在一寬備定程度上運用了象征主義的手法:暗示多于解釋,含蓄多于暢盡的發揮。象征主義的先驅波德萊爾和馬拉梅、蘭波、魏爾蘭等象征主義名家就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象征主義作品。 象征主義重新回到以抒寫個人感情爲重點的老路。但它抒寫個人情懷和浪漫主義的抒情大異其趣。它抒寫的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或者如馬拉梅所說,表現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唯一的真理”。爲此,象征主義對于詩的語言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對于日常用的字和詞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組合,使之發生新的含義。象征主義不滿足于描繪事物的明确的線條和固定的輪廓,它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并不是要使讀者理解詩人究竟要說什麽,而是要使讀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讀者體會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義不追求單純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澀;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撲朔迷離。象征主義詩歌十分強調音樂效果,可是詩句的音樂性不是單純通過機械的協韻表現出來,而在于詩句慎兆毀内在的節奏和旋律。散文詩的音樂感并不亞于格律詩,有時反而勝過格律詩,因此許多象征派詩人的散文詩都寫得有特色。象征主義者反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者如實地描寫客觀現實。他們認爲現實的物質世界是虛幻而痛苦的,隻有隐匿在背後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作品中運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征來隐喻表現人的内心世界。1886~1891年是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昌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馬拉梅的《詩與散文》、拉弗格的《善意之花》和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等。象征主義的三位主将是馬拉梅、魏爾倫和蘭波。《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被認爲是象征主義的先驅(鼻祖)。1891年,莫雷亞斯首先宣布脫離象征派,許多象征派詩人也紛紛向自己選擇的方向發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征主義藝術标準,象征主義流派從此解體。但是,象征主義作爲文學思潮和藝術風格,影響卻非常深遠。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填空
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