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哪一位画家创造了点色的画法

乔治·修拉

点彩分色画法 由来

点彩画派即“新印象画派”,亦称“分色主义”。是运用圆点绘画方法作画的画派。点彩画派源于法国。是从印象派的光与色彩的原理发展而来。

19 世纪生责范践圆你末,由法国画家乔治·修拉首先提出并实践。点彩派对光和色进行了分解,创造出一种用笔触的绘画技法,把原色中的红色一条条涂在画面上,再在红的笔触下面平行地涂上蓝的笔触,站在一定距离看上去,画面的两种色彩恰好混合成紫色。修拉以及西涅克,把临执营觉升沙守物理学上色彩分解与综合的方法运用于绘画上,又创造出一种圆点绘画的方法。他们氧剂度福冲院茶必觉得用圆点比用长条的笔触画出来的画效果更好,不再在调色板上调合颜色运用笔。
点彩分色画法 特点

点彩分色画法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的《马背上的伴侣》
当把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时,最终会得到一种灰黑律类始易深践天统菜欢混沌的污浊色,这是因为绘画中的颜料执行的是“员输地尔五审染减法混合”. 颜料属性有360问答明度、纯度和色相友片叫务弦质纪器格展压,每当把它们混合一次后,相混合颜料的明度、纯度和色相都会发生变化,混合次数越多变化越大,最终渐丧失了颜料的原有属性.而光的混合执行的是“留父才消须可煤乱加法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土个什村但亮度之和。

而点彩派画法正是利用了光的房要进批晶算鸡裂超范缺混合效果,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有人称之为纯色的魅力。

文艺复兴之后利结迅作齐元,以达芬奇等为代表的古典派画法统治着欧洲世界,古典派画法强调写实,注重还原物体本来面目.但过分刻板的遵循往往限制了画家们的灵感发挥.而在一次艺术沙龙中首次面世的法国画家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则代表了一个新的画派—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诞生.印象派画家吸取自然科学家对光学的制院究企研究成果,在写生实践中充分正确地表现物体的色彩变化,反映光线、周围环境对物体色武上彩的影响。产生一种淡然端源卷开春列移你半的意境.

而点彩派(Pointillism)则是在印象派所主张的色光原理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新画派,又称‘新印象主义”(Neo- impressionism),点彩派画法画面上只有色彩斑点的逐渐变化,把自然物象分析成细碎的色彩斑块抗核进巴赶环娘粒督误,用画笔点点地画在画布上。这些斑斑点点,通过视觉作用达到自然结合,形成各种物象。他们主张:废除在调色板上调色,把原色一点点地用科学的规律排表班唱次列在画面上,让人眼的水晶快西能子城女体去混合色彩,从而产生对色彩的感觉,这就是毕沙罗所说的“以光学调色代替颜料调色”所以也可以把这种印象主义叫做科学的印象派。再者画面具有永恒和稳定的特点,不是一瞬间的,有别于印象派强调瞬间的真实。

点彩画的的核心就是利用了光的混合原理,近看斑驳的各种小色块,在一定距离观察时,自然柔和的混合在一起,产生了比直接颜料混合明度更高,画面更明快,艳丽的色彩。“纯色的魅力”使得画面摆脱了一层蒙胧的灰色。
点彩分色画法 发展历史

点彩分色画法点彩主义
在19世纪光色科学理论影响下,法国新印象派画家认为物体所有的色彩都是可以分割的,于是产生了分色画法,它与传统绘画观念和方法泾渭分明。

新印象主义利用光学科学的实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自然科学的成果证明,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体的色彩是分割的。他们认为印象主义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还不够“科学”,主张不要在调色板上调和颜料,应该在画布上把原色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进行视觉混合,然后获得一种新的色彩感受。画面上的形象由若干色点组成,好似缤纷的镶嵌画,所以该画派又被称为“点彩派”。因为它的理论是色彩分割原理,也叫“分割主义”艺术。

最初的分色法,是画家在调色盘上把各种颜色成分找出来放在一起,不作或少作混合,就搬到画布上去,使每一笔颜色都保留本来的色相,使画面色彩生动而丰富。后来雷诺阿等画家用颜色并置法,使用小笔触或小色点,将纯正不调和的颜色摆到画面上。

修拉将这种色彩技巧发展到一个极端,他采取纯色的微小圆点层层排列,当把画放在适当的距离时,在看画人的眼中,这些分离的原色点通过视觉自然地进行调和。比如蓝色点与黄色点并置可产生绿色,再加红色点则变成灰色,这是用“点”的方式来作画的特有效果。 修拉用极其认真的态度安排每一个色点,在他的画面上色点闪跃跳动,能再现阳光的气氛,并且使树木、草地、房舍或者水,具有特定时间的特征。那些小色点呈现出色彩生命的丰富性,使人感受到那特定场景的生动印象。
点彩分色画法 点彩主义

现代艺术流派,在绘画和音乐艺术中曾一度流行。绘画的“点彩派”又称“新印象画派”和“分色主义”。是从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个流派。它把色彩分析的方法运用于绘画,用不同的色点排列组合作画。代表画家有修拉、西涅克、克罗斯等。

乐中的点彩主义则用许多被休止符隔断的短音和音组构成乐曲。点彩主义艺术具有明显的主观化的特点,它拒绝对客观事物作真实描绘,而是借助不同色调的彩色斑点表达艺术家的主观印象。这派艺术活动时间比较短暂。
点彩分色画法 风格分析

点彩分色画法法国画家保罗·西涅克的《马赛港的入口》
自西涅克邀请乔治·修拉参加印象派,向修拉炫耀了纯色的优越性后,便在画布上堆起与环境、阳光、颜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圆点来。为了更好地平衡这些因素,并使其互相渗透到只有极小的差异程度,采用了不在调色板上调色,而用小圆点和纯色色点进行点彩的办法。在一定的距离看上去,这无数的小点便在视网膜上造成所寻求的调色效果。从此以后,同时对比法则、点彩法、纯色和光学调色法便成为修拉艺术的主要成分。

乔治·修拉是新印象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早年在美术学院接受过传统的艺术教育,作品始终带有古典气质。崇尚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和直觉。尽管他用色点表现对象,但他十分看中对形体的塑造,这与印象主义是不同的。由于过分强调理性的分析和形体的几何化,画家的激情与感性几乎完全排除,致使作品缺乏生动性。他的油画《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是他花费了两年的时间“点”成的一幅代表性作品。画面中的色点大小一致,感觉是“戳”而不是画出来的。 采用“点彩”技法最好使用鬃毛和貂毛小画笔,用浓稠的调色剂(如聚合亚麻仁油)调色,那样能使画布上的色点如同镶嵌画一样美丽。 另外,“点彩”分色法也可以采用细小的条状笔触作画,或与色点混合并用。

画中人物都是按远近透视法安排的,并以数学计算式的精确,递减人物的大小和在深度中进行重复来构成画面,画中领着孩子的妇女正好被置于画面的几何中心点。画面上有大块对比强烈的明暗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上千个并列的互补色小笔触色点组成,使人们的眼睛从前景转向觉得很美的背景,整个画面在色彩的量感中取得了均衡与统一。

在这幅画里画家使用了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几何分割关系和色彩分割关系,描绘了盛夏烈日下有40个人在大碗岛游玩的情景,画面上充满一种神奇的空气感,人物只有体积感而无个性和生命感,彼此之间具有神秘莫测的隔绝的特点。修拉的这幅画预示了塞尚的艺术以及后来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问世,使他成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之一。
点彩分色画法 关于分色主义

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

(图)点彩分色画法
点彩画
19 世纪80年代后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这种画法被称为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

新印象派,或称新印象主义,neo-impressionism。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

奠基人之一P·西涅克为其定义:“他们是自1886年以来发展了分割技术的人,分割主义用色彩和色彩进行光的混合,以此表现自己的意图。”即采用纯粹的色彩用小点块的方法,彼此相邻近地排列于画布上,以克罗斯《遇险》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色调混合的更高明亮度,故又称点彩派。

其出现与科学的迅猛发展有密切联系,光学和色彩学的理论以及实验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它的发展。

其理论是:

①色彩的分割理论,及分割法。

②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的特质相结合。新印象主义既是印象主义的某些技法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印象派(凭直觉、凭经验的写实主义)向古典主义(重法则、重理论、重秩序)的转化。

Artlib线上展览 | 大海成全了夏天的一半快乐·沙滩名作展

夏日入侵企画《想去海边》

搭配BGM,体验更佳~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知道盛夏旅行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细细感受奔涌的海浪、怡人的海风。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着迷于波光潋滟、迹扒清澈荡漾的海面。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陶醉于游人发自内心的希望和喜悦。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尽情享受碧海、蓝天、阳光和沙滩。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你会度过一段悠闲惬意的夏日时光。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在这里,对!就是最下面,评论有惊喜哦~

Summer & Sea

《夏日里的布莱顿海滩》

美国 爱德华·亨利·珀特哈斯特 油画

美国印象派画家爱德华·亨利·珀特哈斯特(Edward Henry Potthast)以描绘夏季海滩游客和波光粼粼的海景闻名。珀特哈斯特画作主要描绘的是妇女和儿童。因为那时候火车、公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兴起,方便了市民去海滩游玩。男人每周需要工作五天半到六天,很少工作日出现在海边。这幅画很可能是珀特哈斯特在工作日创作的。 

《单桅小帆船》

西班牙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

1909年 油画 高100cm 宽110cm

1909年夏天,索罗拉觉得自己在绘画上已能以明确的形态、很明亮的光线,大量使用蓝色、黄褐色和白色,驾轻就熟运用自如。如《单桅小帆船》主角小男孩和他的小船随着浪潮准备出航,水波粼粼将他们的倒影弄得支离破碎,技法十分高明。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Joaquín Sorolla y Bastida)1863年2月27日出生于西班牙的瓦伦西亚。西班牙著名印象派画家。1923年8月10日去世,享年60岁姿银昌。是世界上出产作品最丰富的西班牙画家之一,目前世界各地收藏在册共搏厅有2200余幅。

《游泳》

西班牙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

1905年 油画 高90cm 宽126cm

时间是1905年的夏天,地点哈维亚,这幅画画家大量地采用强烈的色调,非常光鲜的颜色,虽然沉重些,这是由于来自阿利坎特海岸一角翡翠绿和旋蓝的海水之故,也因此把小孩们裸露的身子更加突显,这里没有白色,但仍不失画家海滩画一贯有的特性,那便是用急促不安的笔触来传达海水湍急流动的速度。

《 瓦伦西亚海滩的孩子们 》

>>>>>>滑动查看细节

西班牙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

1908年 油画 高81cm 宽106cm

小孩光溜溜的身子披着一层海水,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发亮像发光体一样,是索罗拉海滩画作的特点,他的画散发出生命的朝气,让人感受到阳光的热力,丰富的色彩为整个画面带来鲜艳明快,有种喜悦的因子在里头!

《两姐妹》

西班牙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

1909年 油画 高175cm 宽115cm

《两姐妹》在处理上的确像是用大笔淡刷的草图一样。这幅画以渐层的蓝色系组合成,人物脚下饱含海水的沙滩变成了吸收光线同时反射光线的一面镜子。

《海边散步》

西班牙 华金·索罗拉·亚·巴斯蒂达

1909年 油画 高205cm 宽200cm

画家的妻子和大女儿玛丽亚是画中人物,画面充满动态,有新的光线和新的成分在画里,虽仍是黄昏落日余晖,但是画家第一次将光变得柔和甜美,面纱、阔边草帽和阳伞再次刻画出动势,加强散步者优雅的行姿。

《鹿特丹港》

法国 保罗·西涅克

1907年 油画 高87cm 宽114cm

在1960年,西尼亚克(Signac)到访了鹿特丹的港口,并且印象非常深刻。在一张画有海港场景的明信片上他写下:“从我的窗口看去,多么的勤劳!我很热情,但很惊讶。”他在一年后以一张素描为基础画了这件作品,这件素描也在Boijmans Van Beuningen博物馆收藏着。这独特的颜料的组合创造了这闪烁的光线的效果。

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 法国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点彩派(Pointillism)创始人之一,他主要画风景,且经常使用点彩派技法作画 。1863年11月11日生于巴黎,1935年8月15日卒于同地。早年学建筑,后转而学绘画。1884年与G.修拉交往后,开始接受新印象主义理论,并成为这一运动的骨干人物。作品富于激情,善用红色作为基调,代表作《圣特罗佩港的出航》、《马赛港的入口》等色彩鲜明和谐,使远近产生秩序感。晚年思想进步,同情社会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 埃特勒塔,波涛汹涌的大海 》

法国 克劳德·莫奈

1883年 油画 高81cm 宽100cm

《波涛汹涌的埃特尔塔海岸》(Agitated Sea at Etretat)描绘了埃特尔塔旁波涛汹涌的大海。埃特勒塔是法国诺曼底海滨的浪漫圣地,是法国第一海岸。埃特勒塔海岸绵延数公里,面向大海一面山崖被海水和海风削成笔直的峭壁,山崖是特别的白灰色,如同一堵巨大的白墙。峭壁上鬼斧神工,自然地开凿出几个“拱门”、“天桥”,顶天立海,气势磅礴。埃特勒塔小镇,因其阿瓦勒Aval悬崖像大象的鼻子等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而闻名于世。“阿瓦勒拱门就如同一只将鼻子伸入水中的大象。”

《神奈川冲浪里》

日本 葛饰北斋

1830年 版画 高25.7cm 宽37.6cm

《神奈川冲浪里》是日本画家葛饰北斋于19世纪初期创作的一幅彩色浮世绘版画作品。

该画作描绘的是神奈川附近的海域汹涌澎湃的海浪,浪里有两条奋进的船只,英勇的船工们正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进行着惊险而激烈的搏斗,表达了人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整个画面不仅采用了大胆而直截了当的构图和造型手法,而且采用强烈的动与静的对比渲染,呈现出瞬间即逝的千姿百态和令人目眩的丰富表情。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かつしか ほくさい 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他还是入选“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在海边玩耍的小男孩》

>>>>>>滑动查看细节

芬兰 阿尔伯特·埃德尔费特

1884年 油画 高90cm 宽107.5cm

这幅画介于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描绘的是三个小男孩在海边玩小帆船的情景。埃德尔费特对背景、光线、人物的生动描绘,让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时空穿越回1884年的这片海滩上,惬意地坐在不远处,含笑观看他们玩耍。

他是芬兰现实主义绘画的主将,是芬兰唯一一位融人欧洲大陆画坛的画家。他在法国的绘画作品位于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之间;在芬兰,他的作品被视为革命性的艺术。他与杜塞尔多夫画派断然决裂。1870年左右,他在安特卫普接受训练,在那里掌握了历史浪漫主义画法。1874年,他到巴黎深造,进入热罗姆在美术学院的画室。他在1878年受到左拉的小说《小酒馆》的影响,与他的同学巴斯蒂安-勒帕日和达尼昂-布弗莱一道,在70年代末开始到户外写生、绘画。他在巴黎艺术圈的首次成功源自他绘制的肖像画(《帕斯德》,1885,奥塞博物馆),但是,印象派对他的影响更体现在他的速写中,而非大幅画作中(《卢森堡公园》,1887,赫尔辛基,N.G.)。1890年,他回到了芬兰,将法国的户外作品带回芬兰,并为祖国的独立运动做出贡献——完成了爱国主义的历史画(《1808-1809年战争期间的芬兰战士》,1892,芒塔[Màntta],戈斯塔?塞尔拉奇乌斯基金会)。

《海滩边的人像》

法国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1890年 油画 高52.7cm 宽64.1cm

这张作品大约创作于1890年,描绘的是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画面洒满阳光,沙滩上还有两个女性人像。其中一个女性坐着,雷诺阿描绘了她的侧面,她的右手举着一把沙滩阳伞。右边的那个女子站立着,手拿一个提篮,两人正在交换神色。她们边上还有一条小白狗,海水前还站着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的小男孩,好像正往海里投掷物品。站立的人物成为画面中垂直的标杆,将水平的带状前景、水面、天空全都连接起来。

画面中的女人们看起来无忧无虑,既不在工作也不在陪伴男性。这幅作品完成于雷诺阿职业生涯的后期,当时,艺术家已表现出对工业化和机器的怀疑,这张安静的海景表达了对平凡简朴之美的怀念。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印象派重要画家。1841年生于法国Haute-Vienne的小镇里蒙(Limoges),后来随家搬迁到巴黎。印象画派成员之一。以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

早年当过徒工,画过陶瓷、扇子、窗帘等。曾从学院派画家格莱尔(Charles Gabriel Gleyre, 1806—1874)学画,后受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影响,对鲁本斯及法国18世纪绘画有较深的研究。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主义方法相结合,以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和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作品有《包厢》、《游船上的午餐》、《小玛高脱像》、《煎饼磨房的舞会》等。

《在海边》

法国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1883年 油画 高92.1cm 宽72.4cm

雷诺阿很有可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完成了这幅作品,将他的模特,也就是后来的妻子艾琳安排在一张柳条编织的椅子上。她身后的海滩或许就是迪耶普附近的诺曼底海滩。这种作品反映出雷诺阿1881年至1882年间的意大利之旅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他开始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所推崇的“庄严与纯朴”与印象主义特有的光感结合在一起。他将这种新的画法称为自己的“干”画法,在对艾琳脸部的刻画中尤为明显-精心描摹的人物特征以及对颜料平滑的涂抹。然而,背景中的混杂的急促的笔触,显示出雷诺阿更早期作品中那种更自由的技法。

《 塔希提妇女(岸上) 》

法国 保罗·高更

1891年 油画 高69cm 宽91cm

这幅以《塔希提妇女》而知名的画作是高更在第一次逗留塔希提岛时(1891-1893)所创作的主要作品之一。它经由法国军队的查尔斯·阿曼德到达法国。为了筹集从波利尼西亚群岛回欧洲的资金,高更将这幅画卖给了他。从一个被提升了的视角,观看者可以看到两个毛利妇女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空间。具有特色的是人物形象的纪念碑效果,以及构图的清晰结构还有丰富的对比生动的颜色。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1889年,创作《黄色基督》。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4年,创作《敬神节》。1897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1903年去世。

《沙滩》

>>>>>>滑动查看细节

芬兰 阿尔伯特·埃德尔费特

1884年 油画 高90cm 宽107.5cm

这幅画介于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描绘的是三个小男孩在海边玩小帆船的情景。埃德尔费特对背景、光线、人物的生动描绘,让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时空穿越回1884年的这片海滩上,惬意地坐在不远处,含笑观看他们玩耍。

《沙滩一景》

>>>>>>滑动查看细节

法国 埃德加·德加

1870年 布面油画 高48cm 宽83cm

与同时代的印象派画家不同,德加不喜欢他们喜欢的“户外”创作环境,而选择在自己的工作室描绘沙滩,也许这也是这件作品带有某种不自然氛围的原因。相比那些即时而随性的画作,这幅油画看起来显然是经过长时间思考,并进行了精心的场景设计。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印象派重要画家。他出身于金融资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中。

中学毕业后,德加报考了美术学校,他在意大利学习意大利的艺术,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此同时,他又在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S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一位得意门生路易·拉莫特(Louis Lamott)的画室里学画。

《日落时的海滩》

>>>>>>滑动查看细节

法国 欧仁·布丹

1865年 油画 高38.1cm 宽58.4cm

布丹对光线效果精湛的生动描绘,如这幅1865年的l《日落时的海滩》,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克劳德·莫奈。前一年(1864年)夏天,这两位艺术家在诺曼底海岸还一起作画。

欧仁·布丹 (Eugene Boudin) (1824-1898年)又被译为尤金·布丁。是法国19世纪风景画家。他曾跟米勒和特罗容学画。布丹出生于水手之家,他的父亲职业是领航人,从小就将大海的印象深深烙印在布丹童年记忆之中。这也是布丹喜爱描绘港口及大海情景画作的原因所在。布丹终其一生热爱法国西部海岸的景致,因为那里是他的家乡诺曼底。他起初在一家造纸厂做印刷工人,后来在卢浮宫当了一阵制版工,然后又来到了翁佛勒安顿下来,那里的桥是画家的挚爱。他的作品于1857年第一次展出。

《特鲁维尔海滩》

>>>>>>滑动查看细节

法国 欧仁·布丹

1867年 木板油画 高63cm 宽89cm

欧仁·布丹的画作多描绘海洋风景或度假的人群。19世纪,工业飞速发展,资产阶级因此享受到了富足的生活,所谓的“休闲”度假文化也正式站稳了脚跟。适逢彼时火车和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也延伸至巴黎郊区,休闲产业盛况空前。巴黎市民每逢周末都会到附近的海边消磨时光,布丹、马奈、莫奈等人均热衷于描绘此景。布丹尤其钟爱位于法国西北部的度假胜地特鲁维尔,画了很多幅有关特鲁维尔的画作,这幅作品也是其中之一。

《永恒的记忆》

3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