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至
来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俄国资本主义矛盾空前集觉刘厂巴九核著中的时期,也是俄国美术发展最为复杂的时期。由于悲观主义和颓废情绪的侵入,在某些画家的作品里病态的现象开始抬头。从前曾对巡回画360问答派干预时代的倾向给予高度评价的人们,现在呼周则认为此派过于夸大叙述性的作用,导致色彩运用上的局限性,因而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绘画形式。
这个时期风景体裁发展迅速,并出现所谓“情绪风景”的作品。“情绪风景”的任务是使大自然人格化。通板财帮剂草笔矛转命个过自然状态表达人类的感情由论杀天攻项独世界。列维坦(1860—1900)就是确立“情绪风景”画的画家。1879年,列社烈色维坦在学生时代画的《秋天·猎鹰公园》就幸运地被特列恰柯夫所收藏,后来列维坦提到这件作品时说:“寂寞的林荫路,寂寞的妇人。”重晚永凯本差一语道出风景的情绪和人物的情绪融为一体的构思。列维坦曾四次到伏尔加河去作画陆。他的《伏尔加河上的傍晚》(1887—1888)、《金色的普辽斯》(1889)等作品都能表达善兵直粉七里此洋哥松画家特有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对俄国人民来说也是特有的。这些作品使得列维坦获得全俄的声誉。1892年他所作的《伏拉基米尔道路》是历史的有力见证。列维坦在风景画中天才的贡献已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父值歌保一夫流非与重。
这个时期在风景画体裁中涌现出一批画家,很快成为俄罗斯画家协会的成员。他们都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如尼否极戈拉巴尔(1871—1960)奥斯怎特拉乌赫夫(1859—1929)、雷洛夫(1870—1939)、尤恩(1875—1958)等人。他们的风景倒机含帝的环济因创作既有别于巡回画派,也不同于列维坦。他们探索着20世纪初的绘画新技法,并越来越广泛地把风景画与风俗画结合起来。
阿尔希波夫(1862—1930)在继承巡回画派传统的基础上,作了绘画新技法的探求,如他的《洗衣妇》(1890—1891)和《奥卡河上》(1890)等。俄罗斯画家协会另一名成员柯罗文(1861—1939)的作品和阿尔希波夫的作品一样,从颜色的处理上,以及尽量避免情节的叙述方面都可以看到印象派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留芭多奇益因四望哥目设按律柯娃像》(1880)、《西班牙姑娘》(1886)。
《艺术世界》创作联盟:在19和20世纪之交,俄国的画家和评论家们一直思考着风格问题,从而导致了1893年《艺术世界》创作联盟的组成。《艺术世界》力图争取艺术中唯心增裂称格美的成分,将艺术从“功利主义”的作用下解脱出来。《艺术助跟永世界》利用它的同名刊物在俄国艺术界宣传“世界主义”。它推崇具有国含背运你际风格的艺术,如巴洛克艺术之类,巡回画派和学院派美术则成为它反对的目标。1889—1904年间《艺术世界》达到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一度在俄国画界大出风头,被吸引者甚至包括列宾这样的名画家。《艺术世界》的基本成员有别努阿(1870—1960)索莫夫(1869—1939)、巴克斯特(1864—1924)、兰赛列(1875—1946),后来还吸收了雷里赫(1874—1947)和库斯托基耶夫(1878—1927)等画家。这个创作联盟具有兼容不同类型艺术家的特点,以致它自己难以形成确定的标准风格。不过从该派核心成员的创作情况来看,他们普遍对现实题材缺乏兴趣,而更偏重于那些反映古代时尚、风情特点的历史题材,诸如18世纪法国式的宫廷生活场景之类。一般来说,《艺术世界》在舞台美术。书籍装帧、实用美术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更具有突破性意义。
这个时期,仍保持巡回画派创作传统的著名画家主要是伊万诺夫(1864—1900)和卡萨特金(1859—1930)。前者的作品《移民之死》(1889)反映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后者的艺术活动则突出反映了矿工生活和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他的代表作是《女矿工》(1894)。这位画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后来的苏联时代,并对新一代画家产生了影响,因此他又属于跨时代的画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雕刻艺术:这个时期的雕刻比起19世纪下半叶的雕刻来说有了长足进步。柯年科夫(1874—1971)还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被送往国外进修,他到过德国、法国、意大利。他的反映1905年革命的第一件作品是《工人战斗员伊尔·楚尔金》(1906),另一件作品《尼开》引用希腊胜利女神之名,实则刻画的是俄罗斯姑娘的形象。女雕刻家格鲁布金娜(1864—1927)的创作命运也与革命运动紧紧相连。她曾两度出国学习,并获得著名雕刻家罗丹的指导。他的作品《工人》(1901)、《前进》(1902)均刻画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形象,在雕刻技法方面她吸取了印象派的经验,使作品具有生动效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造型艺术的现实主义学派中最有成就的是谢洛夫(1865~1911)。虽然谢洛夫是在巡回画派运动轨道上成长起来的画家,但是他的创作已经开始了新的阶段。他往往突出对象的主要特征,甚至强调模特固有的。但又是偶然表现出来的姿态、手势,并大大强调了轮廓线的作用。他早期的肖像作品《少女与桃》(1887)和《阳光下的少女》(1888)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创作繁荣期推出的杰作有帕尔玛洛娃像》(1905)、《大企业家戈里施曼》(1911)、《彼得大帝》等。
这个时期另一位大艺术家伏卢贝尔(1856—1910)的创作呈现比较复杂的艺术现象。伏卢贝尔在美术学院学习时,曾是著名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的优等生。1884年他经学校推荐,到基里洛夫斯基教堂参加壁画修复工作,从此他便没有再返回学院。他被修复壁画的工作所吸引,为此专门赴意大利去研究纪念碑式壁画。他在教堂完成了150块破损壁画的修复任务,证明他是一位有才能的纪念碑画家。他的架上绘画有《西班牙》(1894)、《天鹅公主》(1900)、《天魔》(1890)等等。伏卢贝尔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其创作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现代派艺术。世纪之交,现代派艺术在俄国找到了自己的信徒。
现代派艺术潮流:《艺术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俄国非现实主义艺术的兴起,随后形式更为激进,反传统倾向更为明显的现代派艺术最终出现在俄国画坛。20世纪初,宣传西欧现代派艺术的刊物《金羊毛》(1906)、前卫艺术社团“青玫瑰”(1907)、“红方块王子”(1910)相继问世。接着,法国的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英国、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被大量介绍到俄国,同时又有更多的俄国艺术家赴西欧了解野兽派、立体派、未来主义等艺术动向。俄国的一些收藏家们这时也把法国现代派艺术品列入他们的收藏计划。
与俄国18世纪效仿西欧艺术的情况不同,俄国的现代派艺术既有向西欧现代派艺术学习的成分,也有它独立扩展的方面。具体地说,它不仅率先展开对抽象主义艺术的探索和实践,而且产生了像康定斯基(1866—1944)、马列维奇(1875—1935)、夏加尔(1887—1985)这样一些享有国际声誉的现代派艺术家。夏加尔的创作一般被认为预示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出现,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则属于抽象主义绘画的先驱。
俄国现代派艺术的早期成就以“辐射主义”绘画为代表,它是画家拉里奥诺夫(1881—1964)和冈查洛娃(1881—1962)于1912年首创的。从强调画面形象的动感及线条向四外辐射的特点来看,“辐射主义”绘画同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画派有观念上的联系。然而俄国画家似乎走得更远,他们笔下的某些作品已初具抽象画的性质。作为对“辐射主义”绘画的响应,马列维奇在1915年推出所谓“至上主义”绘画。据马列维奇自己解释:至上主义就是在绘画中纯粹的感觉和感情至高无上的意思。“至上主义”极端排斥附加给绘画的非美学成分,因此“至上主义”作品通常把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案作为它的表现对象。
在雕刻领域,俄国现代派艺术潮流造就出全面否定传统风格的“构成派”。这一流派反对艺术摹仿其他事物,认为雕刻应该具有自由形态,它不但要表达空间含义,还要反映时间因素。根据这些原则,雕刻在形式、材料、造型技术方面也就不存在任何限制了,它既可以做成悬挂物或牵拉结构,也可以利用动力使之活动。“构成派”的一些观念与注重产品功能的工业设计思想有相通的地方,因此它后来对实用美术、工业设计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构成派”雕刻家主要以塔特林(1885—1953)佩夫兹纳(1885—1953)、加博(1890—1977)为代表。“构成派”艺术在俄国大约活跃了三四年时间,本世纪20年代初,由于政治原因,包括“构成派”在内的俄国现代派艺术受到排斥,于是俄国现代派艺术的经验和前途随着迁居西欧的艺术家而转移到新兴的苏联之外。
帮我把这六个人翻译成中文名、都是艺术大师的、
埃尔利西斯基(El Lissitzky) 诞生于1890年11月23日,在中俄,一个小型犹太人社区50公里,东南斯摩棱斯克前俄罗斯帝国. 在他小时候,他生活和学习的城市布斯克,现已成为白俄罗斯,后来用了10年时间,在斯摩棱斯克生活同他的祖父母和参加斯摩棱斯克文法学校。一直对绘画表示有兴趣和才华,1909年,他申请了艺术学院圣彼得堡,但遭到拒绝。虽然他通过联考并合格的,因为根据法律的沙皇政权只允许有限数量的犹太学生到俄罗斯的学校和大学。
像许多在当时生活在俄罗斯帝国的其他犹太人一样,El Lissitzky前往德国留学,他离开俄罗斯帝国同年学的是建筑和工程学方面的技术合作 德国达姆施塔特学院。夏季期间,1912年El Lissitzky用他自己的话说,"通过游走欧洲",花时间在巴黎1200公里的徒步,在意大利,他对美术和素描,建筑与景观感兴趣。在同年他的一些作品被首次列入了展品由俄罗斯圣彼得堡艺术家联盟, 他一直留在德国,直到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他被迫返回家中悄姿简同他的许多同胞,包括其他外籍艺术家生于民国前俄罗斯帝国,如康定斯基和马克夏加尔。他深受Vladimir Tatlin 和他发现的构成。
战争结束后,他来到莫斯科, 他从学校得到了建筑文凭, 并立即开始助理工作, 在不同的建筑公司。后来El Lissitzky很快潜心犹太艺术, El Lissitzky首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重大尝试, 他的作品首次亮相于1917年的书Sihas hulin :用希伯莱字母,以鲜明艺术形象来设计。他大约在1919年加入构成主义行列, 之后他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经典设计作品,比如红色的锲子和白色的圆版画, 苏联展览在苏黎世的海报, 为Merz做的图书设计, 绘图墨水广告。1921年,艾尔·李西斯基离开祖国,前往德国、荷兰与瑞士,在那儿他遭遇到欧洲其他国家的现代主义者与达达主义(DADA)者,荷兰的风格主义,其艺术思想由此在国外得到推广和传播,并将俄罗斯的构成主义观念和思想带到西方,构成主义探索开始被西方所认识,产生了巨大震动。李西斯基将构成主义的观点与理论传给达达主义、风格派(De Stijl)与包豪斯。1925年,李西斯基回到莫斯科。回到苏联之后他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一直到1930年,当然随着展览设计和发展,El Lissitzky开始尝试新的印刷媒体,他的一些最有成就和影响力的是图书和期刊设计,他使用了激进的印刷和排版。在晚年的时候他的更多兴趣转移到展示设计和建筑, 给展示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些都使他赢得国际尊重, "他可以运用他的创作力量, 为社会服务"。在他的自传写于1941年6月写道"我最重要的工作,作为一个艺术家念着:创造展览。"
里尤波夫.波波瓦(Lyubov Popova)左派艺术家。
亚历山大.罗德琴科(Aleksandr Rodchenko)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册缓(Viadimir Tatlin)
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1896年1月2日出生于比亚利斯托克。后为躲避战乱随父母来到了圣彼得堡,在这里他结识了马雅可夫斯基,并接触到未来主义运动。维尔托夫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写幻想小说和诗歌,未来主义运动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学习音乐,并成为一名未来主义流派的音乐家,1916年,维尔托夫创立了“听觉实验室”,对声响剪辑进行试验。1920年代初,维尔托夫成为苏联最早的新闻纪录片《电影新闻周讯》的编辑。内战期间,《电影新闻周讯》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工具,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素材被立刻剪辑成《电影新闻周讯》,然后由宣传火车传播到全国各地。通过剪辑新闻片,维尔托夫制作了最早的历史长片《内战史》,还导演了几部纪录片,并创办了一种不定期播放的杂志片《电影真理报》。
经过这些实践,维尔托夫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电影理论。1923年,他发表了名为《抛弃戏剧式电影制作方法》的文章,提启裤出了“电影眼睛”的理论。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强调对现实的即兴观察。但维尔托夫并不反对蒙太奇,他强调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维尔托夫把他倡导的“电影眼睛”和“无线电耳朵”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音画对位的蒙太奇。1931年,维尔托夫拍摄了《顿巴斯交响乐》,受到卓别林的赏识。《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是维尔托夫的又一杰作,表现了“从过去到将来、从奴隶生活到自由生活的全部过程”。1937年,维尔托夫拍摄了《摇篮曲》。此后,他的理论受到猛烈的攻击,一直到1954年2月12日故去,维尔托夫再也没拍过自己的电影,只拍了几部作为任务的影片。
卡西米尔.马勒维奇(Kazimir Malevich)被史家称为「抽象前卫派定局性人物」的马勒维奇,一八七八年生於乌克兰的基辅,父母亲都是波兰裔,父亲在一个炼糖场做管理。他十一岁就进入了基辅绘画学校,开始了以绘画为功业的一生。
马勒维奇能画能文,是独自的创作者,也是能指导人的老师和活动家。他创作力很强,作品很多,不断提出绘画新观念,经常参加画展和社会活动,是个行动中的左派艺术家。他组织力过人,几次集合同志组成画会,撰写宣言,策画纲领,领导运动,其中「新艺术肯定者」画会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远。革命情绪高涨时,马勒维奇曾批评夏珈创作路线不对,布尔乔亚,把夏珈从维台毕兹克的「普及美术学校」校长的位子斗下来,列宁去世时,也写过长文颂赞列宁,可是后来终究要与提倡建构主义的塔特林分道扬镳,反对后者从「建构主义」发展出的「生产主义」,而且曾经说:「就艺术的本质来说,艺术终究是没用的,是不关紧要的。要让艺术有用,艺术就会停止存在,艺术家就会再不能开启设计新源。」这种对艺术功能的明白看法,在「社会主义写实主义」展开专制的时刻,给他带来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首先是一九二九年莫斯科个展的作品被当局扣留了两年半不退还,一九三○年年底又被拘捕审查,短暂入狱。可是他仍能在国内外继续展出,持续在国家美术馆保有工作室,看来史大林时代受到的迫害似乎不算顶糟。一九三五年去世时他的葬礼颇获敬重,国家也颁发了恤金,照顾家属以后的生活。
马勒维奇的绘画风格由严格的写实训练开始,早期画印象派,演变到抽象的立体、结构,和未来主义,后来全力从事「极致主义」,出品了一些教美术馆不知该哪头朝上挂的「红方块」、「黑方块」、「白底白方块」等。为这类作品做解释,马勒维奇一九一五年曾经这麼说,「艺术家已经把自己从所有的观念、形象、念头里解放出来,把自己提升在所有的这些,和全部的道德生活结构的以上。」晚期他回来文艺复兴,声明在同时处理艺术和社会,一边创作纯美术一边从事实用设计的时候,自己所追求的,实在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视艺术与生活为一体的全能文人精神。后来他用「新艺术肯定者」画会的种种活动实践了他的革命性艺术理念。
一九二○年二月十四日宣告正式成立的「肯定者」画会(Unovis),延用俄文中的「Unovisets」一字为会名,取稳固和拥持的意思,英译为「affirmer」,中文或者可译为「肯定者」或「稳固者」,这里暂用「肯定者」。
「肯定者」认为,创作者走出个我,贡献於团体,创作才会更有意义。它响应了政治上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个人加入团体的行动,做一个「世界人」。在艺术的领域里标扬共产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它和当时西欧的强调个人正好走在相反的路上,而形成现代主义中的极有意思的对立情况。马勒维奇以他的「黑方块」为画会的标志,按他自己说,黑色方块是「所有」,也是「没有」,是「非客观实相」,也是「全客观实相」,是「符号的方案」,是「未来极致世界的技术性有机体的准形象」,而「肯定者」的共同目标,是大家同心合力,一齐来构建艺术的「新形式」「新空间」「新体系」,为「未来极致主义的世界性组织创制蓝图。」
领航人马勒维奇训练出优秀的学生,吸引了创作力旺盛的同道,形成有力的集团。他们以维台毕兹克美术学校为基点,组织群众活动,揭橥艺术与生活合一的大旗,投入「集体的创造工作」,以热烈的同志精神不断推出崭新的理论和作品,从半具象很快走向抽象、符号,走向纯结构。一九二○年六月「全俄美术教师和学生联盟」在莫斯科召开第一届大会,马勒维奇率领众人,携带了传单和作品,浩荡的参加了会议,受到各方瞩目,俨然成为当日潮流中心;「肯定者」为自己缔造了一个光辉的时刻。
史家们指出,有赖於「革命的观念,透彻的理论,明确的步骤,卓越的成品」,「肯定者」成功了。风格上它呈现简明的形式,单纯有力的色调,灵活有趣的空间调度,视觉观念锐利新颖,从整个效果来说,简洁又醒目,非常具有结构、设计性。在百年后的今天,它不但在纯艺术,更在建筑、室内、舞台、出版印刷、广告招贴、服装、家具、家用品等等生活的各种层次持续发挥著作用,「肯定者」画会不鼓励作品签名,以画会名而非画家名展出各种作品,频频提出煽动性的纲领,诉之於集体行动,宁愿被称为「艺术党」。事实上,它的运作方式的确使它更接近一个政治性组织,更像一个艺术家公社,也可说是一个艺术的共和国。从一九二○年到一九二三年做最后一次展出,这艺术的共和国在历史上存在了不到三年,曾经和政治的共和国并肩走在革命的前锋,切磋出炫目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