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本图画故事书?
《世界图绘》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图画故事书,
是的,
世界上第一本图画故事书,
一般被公认为是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
说起绘本,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插图,它们通常风格各异,色彩鲜明,但并非每一本带有插图的书籍都可被称作绘本。
插画家马丁·梳士巴利认为,绘本是一门用来讲故事的视觉艺术。在这里,插图不再是点缀文本的装饰,而成为传达内容的主要工具。
然而,绘本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诸多的争议和不确定。许多人会问,如何实现绘本中图与文的比例平衡?绘本与儿童、成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于儿童来说,什么样的绘本风格最具吸引力?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绘本的起源
“画图讲故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洞穴壁画时期。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那携祥态么年龄不到140岁的绘本顶多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1461年,瑞士籍作家Ulrich Boner出版《宝石》(德语:Der Edelstein)一书,人们普遍将其视为第一本“图文结合类”书籍。
《Der Edelstein》(1461)
1658年,杨·阿姆斯·夸美纽斯的《世界图绘》(Orbis Sensualium Pictus)得以问世,这也是大家公认辩源的“儿童绘本的雏形”,因为它是历史上第一本专门为儿童而设计的插画书。
《Orbis Sensualium Pictus》(1658)
现代绘本的诞生
直到19世纪30年代,得益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彩色出版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兰道夫·凯迪克、瓦尔宴察特·克兰和凯特·格林威并称为19世纪绘本界的三位大咖,他们曾先后与著名出版人爱蒙德·埃文斯进行合作,产出了一系列颇具口碑的代表作品,包括《小宝贝的伊索寓言》《吉平骑马歌》和《窗下》等等。
其中,兰道夫·凯迪克首次采用图片作为故事讲述的主要载体,由此被喻为“现代绘本之父”。
伦道夫·凯迪克(1846-1886)
儿童图画书作家、插画家莫里斯·桑达克曾这样评价凯迪克:
凯迪克的作品开启了现代绘本的先河,他把插图与文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点。文字省略的地方有插画在述说,插画省略的内容有文字来表达。在绘本创作领域,凯迪克的成就无人可及……他的作品应当被列入每一位孩子的首选书单。
然而,出版界就像是一枚两面的硬币,精彩总在上演,争论亦难避免。尤其在童书出版领域,没有创造力就活不下去的艺术家与一切以市场性为准绳的出版商往往难以达成意见统一,二者间的撕扯如同一档永远不会停更的吐槽大会。
瓦尔特·克兰曾在书中写道:“与绘画与雕塑一样,插画也是一门艺术……资本主义扭曲了人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他们往往以牺牲艺术美感为代价,转而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他将资本主义制度描述为“腐败的刺激手段”,认为资本环境只能孕育出廉价的商业艺术,瓦尔特称其为“不值一文的罪恶”。
绘本插画家、作家:瓦尔特·克兰
瓦尔特还曾公开吐槽自己的出版搭档爱德蒙·埃文斯,他这样说道:
“……我们并不赞同一些出版商的做法。他们总是认为,单调的色彩和庸俗的设计,完全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因此售价应当更高……”
文本图像化的早期尝试《老鼠的故事》(1865)
黄金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印刷技术再次升级,人们对于“童年”这一概念的态度有所改变,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绘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在此期间,一大批经典著作相继问世,比如《好奇猴乔治》和《小象巴巴》。法国作家、插画家让·德·布鲁诺夫创作的《小象巴巴》绘本系列可谓是绘本领域的革新之作。与之前的图画书不同,《小象巴巴》率先采用手写文体和彩色版式,插图风格简约而自然,带着一股孩子般的纯净味道。
《小象巴巴》(1931)
20世纪50年代,一股奇特的文化风潮逐渐兴起,许多知名设计师开始涉足绘本领域,他们既当作家,同时又是插画师,尝试探索与视觉思维相关的更多可能。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便是保罗·兰德。
作为一名绘本界的传奇人物,保罗不仅拥有过人的绘画天赋,他那糟糕的坏脾气也是众人皆知的事实。50年代到70年代间,保罗和妻子相继创作了《Sparkle and Spin》(1957)、《Little 1》(1962)和《Listen! Listen!》(1970),这些作品以一种有趣而精妙的形式呈现出文字与图画、图像、声音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同时期的一位意大利小说家、哲学家翁贝托·艾柯也提出,孩子们从小就应当学习符号和标志(符号学)。
保罗·兰德(1914-1996)
1956年,法国插画家安德烈·弗朗索瓦创作的《鳄鱼的眼泪》成功出版,绘本采用夸张的横向纸张作为呈现形式,以此来强调故事的主角——鳄鱼,这也是安德烈第一部同时担任文本作者和插画设计师的作品。
《鳄鱼的眼泪》(1956)
艺术家的反叛
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一代英国艺术家的崛起,绘本进入了“色彩鲜艳,设计大胆”的新时代。许多艺术家尝试把绘画风格与插画创作结合在一起,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这其中就包括商业插画家安迪·沃霍尔。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一批最具影响力的绘本作品诞生了,例如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和米洛斯拉夫·萨塞克的《这就是……》系列。
《野兽国》(1963)
莫里斯·桑达克或许算得上是最伟大的儿童插画家之一。作为一名绘本革命的先行者,他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受众包括教育家、学者、孩子、家长和艺术团体。《野兽国》并非桑达克的第一部作品,但却是首个同时对孩子和家长造成深远影响的绘本。有趣的是,《野兽国》一问世便引起诸多争议,因为许多评论家担心它会吓着孩子们。
绘本在当代
进入21世纪以来,绘本创作的主题变得更加多元而丰富。2010年,哈珀柯林斯出版了另类绘本《嘻哈小狗》,弗拉基米尔·瑞达斯基的奔放画风完美结合了克里斯·拉舍卡的说唱歌词,不得不说是当代绘本界中的一朵“奇葩”。
《嘻哈小狗》(2010)
不论读者对于这部绘本的喜好如何,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对“尽管受制于社会各方因素,但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儿童读物标准”的讨论。绘本不再是简单的“傻白甜”,它会涉及诸多主题,包括暴力、性、死亡和人权侵犯,继而成为一类有力量的、全民性的跨界故事媒体。即便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故事书,例如《格林童话》和《一千零一夜》,其中也不乏一些暗黑主题(甚至于残忍)的内容。
令人遗憾的是,传统书商和出版人至今仍然持有“偏见”,他们严格定义绘本的分类和售卖方式,将其无一例外地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 例如,法国插画家布莱克斯波莱克斯(Blexbolex)的绘本《人们》,这部作品内容精良、逻辑清晰且发人深省,不仅孩子们读来有趣,大人们读了也会觉得颇受启发。然而,它自上市以来便一直躺在书店的儿童读物区。
《人们》(2011)
除了内容,绘本风格也经常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怎样的艺术风格最适合儿童欣赏和阅读呢?许多出版人和评论家对此拥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目前为止,没有一项研究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图片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有吸引力或最为有效的传达媒介。
问题在于,幼龄的孩子往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感受,而他们说出来的只言片语经常是大人们有意引导的结果。因此,无论我们进行何种研究,儿童的世界中,总有一些东西是大人们无法了解的。
明天在哪里
数字时代,一切都变得触手可及,绘本似乎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近了。不论何时,身处何地,孩子们只要动动手指,点开袋鼠跳跳或咿啦看书等绘本app,就可以欣赏来自各个国家的绘本。然而,这是否意味着纸质绘本没有明天了呢?
曾担任游戏开发者的儿童插画家Jon Skuse如是说:
“电子书与纸质书之间并非一场非赢即输的战斗,它是一段‘探险’,一次体验,就像是翻看一本立体书那样。如今,许多出版人仍未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不过是把绘本从线下复制到线上,但这么做并不能带来任何益处,与看一本普通的PDF书毫无区别。 孩子们动手指滑一滑,也就过去了。阅读纸质绘本是一次独特的亲身体验,你可以反复回味它,与别人一起分享,并且随时重启这段奇妙的绘本之旅。所以说,电子绘本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先探索出一条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路。”
未来,纸质绘本将走向何处?也许我们无法像预言家那样,信誓旦旦地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不妨先来欣赏下面的小视频吧,或许你会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商斯研川七跟群配合:
《罩袭蒙娜丽莎》的姿势,已经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符号,它不仅仅是艺术规律问题,不仅仅是对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粗糙大潮的冲击,而是心灵回归者、觉醒者心中的一个崇高细致理想的显现。
《蒙娜丽莎》具有纤闷亏另一种难以说明的象征意义,如佛的坐势、站势、讲道姿势,菩萨的动势,基督的几种象征性姿势:
如两手摊开,一手持十字,一手指天,这有某种非世俗的意味,不是做作,而是不得不是如此,是最不自然最自然,最不简单最简单,最轻松最沉甸甸的样式,你无法赞美它,又无法挑剔它,它就是这样,原始的样子,人们只能沉醉其中,而不能有条理地褒贬它。
一切欺骗360问答与神秘都集中在《蒙娜丽莎》身上,而令人们产生一种畏惧。《蒙娜丽莎》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形象,在该幅作品面前,不能说她是女人肖像,她穿越一切无所不见、又视而不见查创细期的空洞目光,想躲避是办不到的,而想迎接那跟钟用重县定测施目光同样也是枉然。
奇异的前额,广阔得失去了一个平凡人的味道,弥漫在脸上的那种神奇表情,似笑、非笑使人们无法相信这是一张现实的脸,而它的存在,又无法使人们的怀疑树陆候进行得彻底。《蒙娜丽莎》的表情,像东方佛教中佛陀的表情一样,是非凡人所能做出来的。
“蒙娜丽莎议杀”不是因为了什么而微笑,她只是静静地在那,脸上是自然地出现的一种永恒的、无所谓表情甚导算期顾的表情。《蒙娜丽莎》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焕发些示夫怀深座拉句气孩出的人性的光辉;而在这之前,即使是人的形象,也带有或多或少的宗教气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人文背景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迫支帝烟眼氧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
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细有于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毁神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
2、犯草稿背景
在《蒙娜丽莎只斤球议燃官酸展双》创作之前,就有一幅,《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油画:《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出自达·芬奇给直代兵油不曲原测袁,其创作时间远远早于《蒙娜丽莎》油画作品。
《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绘画,人物的面色清新红润,不沾岁月剧甚顾比主据造欢吸顺反痕迹,有着与蒙娜丽莎非常相似的长相、服饰、手势和神秘笑容,只是更为年轻。有专家还曾利用碳定年法对《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幅画创作于15世纪。
3、创作过派作去主效黄王感茶它程
《蒙娜丽莎》油画:该作品经过了四个创作阶段:第一层,是一幅对未知对象的肖像草稿,从轮廓可以看出,有较大的头、鼻、双手和较小的嘴唇;在第兰数广资终明针兵航元二层里,达·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覆盖了最初的草稿。
第三层,是1503年煤应临载题创作的《丽莎·格拉迪尼肖像》,帕斯卡认为这才是蒙娜丽莎的原貌,也是他所认为的“另一幅女人的画像”。画中的蒙娜丽莎眼睛看向左边,面带微笑,这是当时标准的肖像画模样。第四层,是《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脸微微向右转了过来,就连目光也是向右的。
《蒙娜丽莎》创作时间,大约从1503年至1506年。该幅画创作于达·芬奇人生的转折点,即从服务了17年的米兰斯佛扎宫廷,回到了佛罗伦斯。很有可能在那段时间里,达·芬奇赢得了政治家马基维利的支持,他主要从事军事工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绘画作品。达·芬奇画完《蒙娜丽莎》之后,便投入到了亚诺河改造计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娜丽莎的微笑
仔细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你准备怎样描述着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话题。五百年来,人们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人们喜爱和关注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又亘古不变的微笑,因为人们在凝视达·芬奇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时,常常会被画中人的微笑所迷惑。一眼看去,人们也许会领略一份安谧的微笑;进一步观察,又会感到笑容消逝;再看一眼,笑容重现,继而又退去…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还有她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低调却显高贵的装束,以及整幅画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惟有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