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時期名畫家及其名作
1.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 喬托(劉克映經1267-1337)——《逃亡埃及》 曼坦那(1431-1506)——《哀悼基督》 波提切利(1445-151來自0)——《維納斯的誕生》 360問答達.芬奇(145理模松協2-1519)——《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岩間聖母》、《樹紅年左降久算烈句聖安娜》、《安加利呢會能适三揮衛統之戰》 米開朗基羅(147呀紹免舊味5-1564)—能—《創世紀》、《最後的判女衆偉的擊練實器怎嗎決》、《大衛》(雕塑)、《摩西》(雕塑) 拉斐爾(1483-1520)——《雅典學院》、《椅中聖母》、《西斯廷聖母》 提香(/90-1576)——《花神》 喬爾喬涅(/78-1510)——《入睡的維納斯》、《田園的合奏》 2.尼德蘭藝複興時期 凡.埃克兄弟(羅伯特.凡.埃克1370-1426、揚.凡.埃克1/90-1441答才例快已識指考去白)——《根特祭壇畫》、《阿爾諾菲尼夫婦像》(揚.凡.埃克) 彼得.勃魯蓋爾(/30-1569)——《伯利恒的嬰兒被虐殺》、《盲人的寓言》、《農民婚禮》、《雪中獵人》 3德國複興時期 阿爾勃萊希特.丢勒(1471-1528)——《四使徒》 漢斯.荷爾拜因(1497-1543)——《伊拉斯莫斯》、《畫家的妻子》
利末家的婚禮委羅内塞1573年尼德蘭文藝複興時期美術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中世紀的尼德蘭包括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東北部的一些地區。由于地理條件優越,尼德蘭很早就是歐洲西北部重要的水陸交通中心,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是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十分發達的地區,因此文藝複興時期尼德蘭美術也取得了輝煌成就。
由于雕刻作品現存極少,在15世紀尼德蘭美術中繪畫方面的成就便顯得非常突出了,尼德蘭畫派的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祭壇畫與獨幅木闆畫。因爲尼德蘭美術脫胎于中世紀的哥特式藝術,使得尼德蘭文藝複興初期的繪畫有比較濃郁的宗教氣息,總的繪畫傾向是:嚴肅、靜穆,人物形象不夠生動自然。另一方面,盡管這些作品大多表現了傳統的宗教題材,卻由于畫家對描寫世俗生活和周圍環境的興趣大大增長,作品中便不時體現出現實主義傾向。
羅伯特·康賓和揚·凡·埃克是尼德蘭畫派的主要奠基人。
長期以來,許多學者認爲羅伯特·康賓(Robert Campin,約1375—1444)就是“佛萊瑪爾畫家”。原來在佛萊瑪爾修道院發現了一位無名藝術家的作品,因此稱他爲“佛萊瑪爾畫家”。後來研究其藝術風格時,發現與羅吉爾·凡·德爾·維登的風格有明顯相似之處,據此有些學者推斷“佛萊瑪爾畫家”就是維登的老師、著名畫家羅伯特·康賓(還有少數學者認爲所謂“佛萊瑪爾畫家”的作品是維登的早期作品)。
康賓長期在圖爾奈工作,他的名作有《受胎告知》、《耶稣誕生》等。這些雖然是宗教畫,卻通過某些細節描繪,使畫面上流露着市民生活的情趣。當時在尼德蘭還沒有形成獨立的風景畫,畫家在《受胎告知》中通過窗子畫了窗外街景,可謂尼德蘭繪念腔納畫中最早描繪街景的例子;在《耶稣誕生》的右上角描繪了陽光下的美麗風景,有城堡、湖泊、道路和房屋,雖然這些風景并非實景寫生,大多是假想,我們從中卻可以看出後來形成爲獨立繪畫科目的風景畫的端倪。羅伯特·康賓的藝術曾給予揚·凡·埃克與維登以很大影響。
揚·凡·埃克(Jan vail Eyck,約1390—1441)于1422年成爲獨立畫家,1425年擔任勃良第公爵的宮廷畫家。約于1425年創作的《教堂中的聖母》刻畫了無比親切的聖母形象,深深打動了觀衆的心扉,通過高窗射進來的柔和陽光不隻沖淡了教堂内莊嚴肅穆的氣氛而且照在聖母的臉上,使她端莊秀美的面龐神采奕奕,流露出的微笑也更加親切動人。這件作品體現的世俗思想和畫家在描繪室内光線方面獨具匠心的探索,使它成爲尼德蘭早期室内畫的重要代表作,也是17世紀荷蘭室内風俗畫的先聲。
《根特祭壇畫》是尼德蘭早期文藝複興時期的傑出代表作,關于它的作者,長期以來存在兩派觀點。一派認爲是由揚·凡·埃克和他的哥哥胡伯特·凡·埃克(Hubert vail Eyck)共同制作的,從根特祭壇畫的一則題記——外側下框邊上的一段拉丁文中可以得知,首先由胡伯特·凡·埃克開始繪制這件作品,後來由他的弟弟揚·凡·埃克完成。關于胡伯特的資料非常少,他誕生的年代也無從查考,據說逝世于1426年,持這派觀點的人相信他的存在,但由于根據不足,難以将兄弟二人的作品清楚地加以區分。持另一派觀點的學者懷疑這段拉丁文題記的真實性,認爲胡伯特隻是位傳說中的人物。後來又有語言學家A·阿姆普提出,寫在根特祭壇畫外側下框上的一段圓告拉丁文中,根本就沒有提到胡伯特其人,這一研究成果爲後一派觀點提供了新的依據。胡伯特是美術史上最有争議的人物之一,現在還沒有最後的結論。
揚·凡·埃克于1432年完成了《根特祭壇畫》,這是根特市聖貝文大教堂的一組祭壇畫。平日兩翼閉合,可以看到外側,節日慶典時兩翼打開,顯現出内側畫面,整個祭壇畫内外側共由23個畫面組成。内側中間的4個畫面是主要畫面,上面中間爲上帝,兩側爲聖母和施洗者約翰,下面是祭壇畫的主體部分《羔羊的禮贊》,人物形象端莊自然,栩栩如生,花草景物絢麗多彩,充滿生機。畫家熱烈地贊頌了人類與大自然,對現實世界采取了肯定的積極态度。
除了《根特祭壇畫》之外,揚·凡·埃克還有一系列傳世佳作:《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尼古拉斯·羅林的聖母》、《凡·德爾·巴力的聖母子》等。《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是一幅新婚夫婦的全身肖像畫,也可以視爲一幅出色的風俗畫,畫家精心刻畫了一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他們宣誓對婚姻信守忠誠,表現了他們的内在情感,也表現了當時市民階層的道德觀仔沒念。雖然揚·凡·埃克的大部分作品是宗教畫,他卻突破了宗教畫的傳統技法,非常重視對人物性格與心理的刻畫,非常注意寫實,細心研究了光和色的表現,還對油畫方法做了重要改進,在他的筆下展示了現實世界豐富多彩的景象和現世人生的生活,沖破了中世紀的禁欲主義,體現了人文主義觀念,爲尼德蘭文藝複興開辟了道路。
羅吉爾·凡·德爾·維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約1399—1464)也是15世紀前半葉一位著名的藝術家,出生在圖爾奈,是羅伯特·康賓的學生。1432年在圖爾奈成爲獨立畫家,後來遷居布魯塞爾榮獲該市藝術家稱号。1450年曾去意大利,備受歡迎與尊敬,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稱他是自揚·凡·埃克以來尼德蘭最優秀的藝術家。通過他的活動,擴大了尼德蘭畫派在國際上的影響,他的遺作很多,如《受胎告知》、《下十字架》、《最後審判》、《一個年輕婦女的肖像》等都是他的力作。作品大部分是宗教畫,少數是肖像畫,他在肖像畫創作中的成就尤其突出。《一個年輕婦女的肖像》刻畫了端莊、純樸的尼德蘭婦女的典型形象。《大膽查理肖像》則表現出了這位時年30歲的公爵的性格特征。
15世紀中葉,在北方随着經濟的興旺發達,文化藝術也十分昌盛,以哈勒姆爲中心形成了北方畫派。德爾克·波茨(Dirk—Bouts,約1415~1475)是北方畫派的重要代表畫家,曾長期在哈勒姆工作,後來遷居魯汶,1468年獲魯汶市藝術家的稱号。曾經爲魯漢市聖彼得教堂繪制了祭壇畫,其中《最後晚餐》一畫,畫家沒有按照宗教内容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而是将最後晚餐的場面大膽地移至15世紀尼德蘭市民住宅的餐室中。典型的哥特式房屋,牆面狹窄,窗戶較多,室内光線明亮而柔和,地面鋪以整齊的花磚,潔白的桌單覆蓋桌面,不但準确地表現了室内的透視關系,而且還很好地體現了尼德蘭人愛好整潔的習慣,室内陳設與用餐情況都彌漫着相當濃厚的世俗氣息。此畫可被視爲當時尼德蘭繪畫中在宗教題材裏表現世俗生活的典型例子。他的重要作品還有《布拉台林祭壇畫》、《基督在西門家》等。
繼波茨之後另一位著名的北方畫家是蓋爾特根·托特·辛特·揚斯(Geertgen tot Sint Jans,約1460—1495),其創作風格受到過前輩藝術家波茨的影響。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幅油畫《曠野中的施洗者約翰》。畫面上的人物衣着簡樸,須發蓬散,在破舊的長衫下露出了一雙赤腳,畫家刻畫了一位典型的尼德蘭農民形象。他還精心地畫了樹木、動物和飛鳥作爲畫面背景,風景優美,展現了一片很開闊的曠野,籠罩着靜谧、平和的氣氛。他的另一幅油畫《耶稣誕生》描繪的是耶稣誕生時的夜景,以小耶稣的身體作光源照亮了聖母的面龐和一部分畫面,另一部分畫面則隐沒在夜色之中,增加了宗教神秘感,同時畫面上出現了強烈的明暗對比,這一特色在17世紀的荷蘭繪畫中得到了充分發揮。揚斯是一位很有獨創性的藝術家,甚至被認爲是17世紀荷蘭畫派的最早奠基人。
15世紀下半葉,尼德蘭南方的著名畫家是雨果·凡·德爾·高斯(Hugo van der Goes,約1440—1482),他于1467年成爲獨立畫家,曾任根特畫家行會的會長。1475年秋作爲未受聖職的修道士住進了布魯塞爾附近的羅德修道院,1482年逝世于該修道院。1480年左右完成的《牧人來拜》,1478年至1482年之間畫的《馬利亞之死》都是他晚期創作的力作。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三聯式大型祭壇畫《波提納裏祭壇畫》,主畫爲《牧人來拜》,描繪了禮拜聖嬰的場面,特别成功地刻畫了憨厚、質樸的牧人形象,他們看到耶稣時,有的微笑,有的驚喜,面部表情豐富而真切,十分生動。
15世紀末、16世紀初尼德蘭經濟繁榮,資本主義生産關系有了進一步發展;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先進文化也被介紹進來,人文主義思想在尼德蘭知識界廣泛傳播;反對封建主義的要求日益強烈;羅馬教廷與大主教會的堕落也進一步暴露,社會上産生了日益強烈的宗教改革要求。這時期出現了希羅尼穆斯·博斯(HieronwhusBosch,約1450—15 16)的藝術。他的藝術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那時一般尼德蘭畫家特别注意平整細膩的畫風,注意形象的如實表現,博斯卻往往通過幻想的漫畫式形象,如老鼠、猴子、妖魔鬼怪或半人半獸影射諸如天主教主教、高級僧侶、神學家、封建主等人物,對他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他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繪畫風格,沖破了尼德蘭傳統繪畫中虔誠肅穆的宗教氣息,站在進步的人文主義立場上,把批判的矛頭主要對準了天主教會,反映了宗教改革運動前夜人民群衆反對天主教,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情緒,也是尼德蘭新舊教派之間激烈鬥争的一種表現。在他的畫作中經常出現一些怪誕、誇張的形象,這些形象以現實生活爲依據,又和藝術家本人的幻想相結合,同時寫實性的表現手法與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緊密結合,形成博斯獨特的繪畫語言,也是他藝術上的一大特色。在《切除結石》、《愚人船》、《魔術師》、《幹草車》、《聖安東尼的誘惑》等作品中,我們都可以領略到博斯獨特的繪畫風格。
尼德蘭風俗畫形成于15、16世紀之交,并且受到人們的喜愛。昆丁·馬蘇斯(Quinten Massys,約1465—1530)爲風俗畫的創始人之一,他生于魯汶,後在安特衛普工作。早年受波茨與梅姆林那種細膩平整的尼德蘭傳統畫風影響,後受意大利藝術家,特别是達·芬奇的影響。他常常與風景畫家帕提尼爾合作,由後者畫風景,他畫人物,開創了尼德蘭風景畫家與人物畫家合畫作品的先例。馬蘇斯擅畫人物,形神兼備,爲後世留下的寶貴風俗畫反映了世紀轉折時期尼德蘭的社會風貌。畫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安特衛普度過,在當時的安特衛普彙集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銀行家,馬蘇斯的代表作《兌換銀錢的人和他的妻子》生動地表現了銀行家的活動與生活:丈夫十分認真地秤量金币,妻子正在讀祈禱書,但是翻開的祈禱書被放在一邊,她全無心思去讀,而是很感興趣地關注着丈夫的活動。
約阿希姆啪提尼爾(Joachim Patinir,約1485—1524)雖然不是獨立風景畫的創始者,他卻爲尼德蘭風景畫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他的作品中風景占據了最主要的畫面,即使表現的是宗教題材,人物也居于次要地位,并且常常是請昆丁·馬蘇斯等人協助畫的。他潛心研究風景,描繪風景,将風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以此爲風景畫形成獨立繪畫科目奠定了基礎。他畫的風景并不是實景寫生,而具有幻想的全景畫的特色和人爲雕琢的痕迹。畫面視野開闊,以深調子爲主,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重重疊疊的山巒、江河、森林,代表作有《聖哲羅姆》、《逃亡埃及》、《逃亡埃及途中的休息》等。
16世紀,随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市民的民主意識也得到加強,尤其在尼德蘭北部荷蘭、西蘭諸省中,出現了一些聯合行會企業和團體組織,經常請畫家繪制團體肖像畫,懸挂在他們的總部或會議室裏,于是産生了早期團體肖像畫,發展到17世紀達到全盛時期。揚·凡·斯科列裏(Jan van Scorel,1495—1562)是團體肖像畫的早期代表畫家之一,代表作有《十二個耶路撒冷朝拜者》、《抹大拉的馬利亞》等。
這時期,南方的意大利和北方的尼德蘭是歐洲兩個最先進的地區,兩地藝術家的交流産生了積極的結果。尼德蘭的藝術家受到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影響,并且學習了意大利先進的表現技法,這對尼德蘭美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有助于尼德蘭藝術進一步擺脫哥特式藝術中的宗教因素束縛。但是其中有些藝術家抛開了本民族的藝術傳統,也脫離了生活,單純模仿意大利藝術樣式,在美術史上稱他們爲“羅馬派”。揚·戈薩爾特(Jan Gossaert,約1478—約1534)是代表畫家,早年以傳統的尼德蘭風格作畫,後在安特衛普成爲獨立畫家,1508年曾去意大利旅行,對古希臘羅馬及意大利當代藝術進行了研究,深受影響,喜歡模仿意大利風格,代表作有《丹娜埃》、《維納斯和愛神》。弗蘭斯·佛洛裏斯(Frans Floris,約正516—1570)爲“羅馬派”另一代表畫家,于1540年加入安特衛普畫家公會,不久前往意大利研究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及古代藝術作品,1547年回到安特衛普。他的畫作以準确流暢的筆觸和威尼斯畫派豐富的色彩爲特點。
16世紀60年代,爆發了尼德蘭資産階級革命,它持續了幾十年之久,直至1609年荷蘭獨立,在此期間尼德蘭人民爲反抗西班牙統治進行了長期的、堅忍不拔的鬥争。老彼得·勃魯蓋爾(PieterBmeghel d.A,約1525—1569)的藝術産生于尼德蘭革命醞釀和爆發時期。作爲偉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家,他與人民共呼吸,同戰鬥。他早年曾以銅版畫家身份,從事風景畫創作而聞名遐迩。1556年左右開始較多地描繪人物,表現出博斯的影響。自1563年直至逝世這段時間進入了其創作的輝煌時期,産生了最重要的油畫傑作。在農民風俗畫中滿懷熱情地塑造了許多農民形象,如《農民舞蹈》、《農民婚禮》,刻畫了他們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們充沛的活力。
勃魯蓋爾的風景畫也是十分出色的,他喜歡選取全景式構圖,意境開闊,風景和人物緊密結合,描繪了農民豐富的勞動生活和農村的秀麗景色。如田園風景組畫《收割幹草》、《收割》、《牧歸》、《雪中獵人》、《暗時表現了一年四季的自然風光與農民的勞動,情景交融,生機盎然,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幅尼德蘭農村景色與生活的動人寫照。
在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者如火如茶的鬥争中,勃魯蓋爾創作了《伯利恒的戶口調查》、《伯利恒的嬰兒虐殺》等作品,以宗教畫的形式暗示了西班牙軍隊在尼德蘭橫征暴斂、殘酷屠殺的情景。還有少數作品如《絞刑架下的舞蹈》則直接描繪了森林遊擊隊——“林中乞丐”的戰鬥生活,歌頌了人民的英雄氣概與樂觀主義精神,起到揭露敵人、鼓舞人民的作用。勃魯蓋爾以藝術爲武器,深刻真實地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從而成爲尼德蘭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
尼德蘭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刻作品遺存很少,因此知名的雕刻家也不多。其中成就特别突出的有克勞斯·斯留特爾(ClausSluter,約1355—1406),他屬于尼德蘭文藝複興早期的藝術家,繼承了哥特式藝術的傳統,特别注意發揮哥特式雕刻中的現實主義因素。他生于哈勒姆,後到布魯塞爾工作,加入布魯塞爾雕刻家行會,1385年到了勃良第公國的首都第戎,爲“大膽者”菲利普公爵服務。他的遺作中最精彩的是《第戎修道院的大門雕刻》和《摩西井》。被人們稱爲《摩西井》的這件作品,并不是井,而是一個六邊形基座,原來在基座上立有一組基督受難組雕,現在除了基督頭部與上身一部分保存在第戎博物館而外,其餘的雕像聖母瑪利亞、約翰與抹大拉的瑪利亞都不複存在了。底座上刻着摩西、大衛等6位先知的形象,形體飽滿、堅實有力,面部表情很有個性。
讓·莫内(Jean Mone,1500前—約1548)是16世紀的著名雕刻家,生于梅斯後在安特衛普工作,自1524年直至逝世都居住在梅謝恩。他在尼德蘭頗有影響,爲教堂雕刻祭壇,爲貴族雕刻陵墓,十分活躍,遺作也較多。代表作《哈爾聖母院的高祭壇》、浮雕《查理五世皇帝及皇後伊莎貝拉》等。
雅克·杜布勞克(Jacuues Dubraucu,約1505—1584)爲尼德蘭另一重要的雕刻家,生于蒙斯,青年時代曾在羅馬留學5年。1535年至1548年之間曾雕刻了故鄉教堂的讀經台。1545年至1556年擔任查理五世的姐妹、匈牙利女執政瑪麗亞的宮廷藝術家。代表作爲浮雕《基督被判死刑》。
防彈少年團i need u到wings,有人能仔細剖析一下劇情嗎
wings的解析如下:
最開始jin看的那副畫是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畫的《the fall of the Rebel Angels》,直譯爲《叛逆天使的堕落》,描畫的是聖經裏四大天使長之一的米迦勒帶領聖潔天使斬除妖孽的場景,畫裏面半人半妖的就是那些以路西法爲首的叛逆天使。而jin身後的雕像是柏修斯,是宙斯的兒子,手中抓的是蛇魔女美杜莎的頭。然後MV種出現的門代表着光明與黑暗。柾國身後的畫是《傷悼,伊洛卡斯》伊洛卡斯因爲追求太陽的貪欲導緻父親代達羅斯爲他制作的蠟翼融化而墜落身亡,所以可以理解爲身爲人類的柾國對翅膀的追求。MV中南俊喝的酒名爲absinthe,可使人産生幻覺,南俊代表的可能是薩麥爾,薩麥爾的葡萄樹被神詛咒,而人喝了酒就會帶來惡行。厚比代表的是米迦勒,不眠天使,本能再保護伊甸園和夥伴們。七個人一起坐在餐桌前的背景是聖經中的失樂園,揭示的是人的原罪與堕落。厚比的箭射向泰亨暗示着泰亨所代表的路西法邪惡被受誘惑的陰暗面的死去。中間南俊自己的獨白說的是《德米安 彷徨少年時》中的一段。泰亨身上的絲巾被抽走暗示着罪惡的出現。jin與雕像的part代表着與上帝的見面,上帝的親吻代表寬容與原諒,所以應該是上帝原諒了犯錯的泰亨(路西法)
反正總結起來就是說一群青少年在拒絕誘惑中成長的故事~
至于inu跟wings的關聯其實不大,inu是關于青少年在疼痛和迷茫裏成長,關于青春的故事。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