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现国画中的虚与实
虚实以“留白”、“计白当墨”、“以实观虚”的理念来表现画面,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中国画讲究意境,“意象外之意”。这是中国画传统画家人文气质的体现,也指人的思想、情感、意趣等。它是人的主观精神,是人的心灵显现,也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体验。凡是从真诚地体验中产生的画中之象和画外之意,总能打动人。然而意的表达,总要借助形象,“借物抒情”。没有形,“意”无寄托,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画面所有的因素融会得恰到好处,十分到位,所以中国画是一种“意象”艺术,“意”起着支配作用,“象”从属于“意”。以“意”造象,一切以“意”为之。
象为“实”,意为“虚”。每个画家在对绘画艺术形式的表现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处理,并体现出时代美学的观念。绘画的创新,必须广泛借鉴和吸收,博采众长,在题材的选择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表现事物,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只有广泛吸收,大胆探索,才能在绘画道路上有出路;只有思想敏锐、宽容博大、敢于超越,艺术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绘画中美的视觉形象是通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中国画讲究衫孙以线造型,书法用笔。用线造型是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语言,是构成中国工笔人物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线的气、骨、韵、力等内在品质的追求,结合“中锋形笔”、“骨法用笔”等具体运笔要求,把所要表现的繁杂的自然物象进行条理化,用线条对构成画面的造型因素进行提纯,从而使画面中的形象得到凝练。中国画在构图上是散点透视构图,追求在平面上的点、线、面的节奏感。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组织在同一画面,以自己程式化的语言使它们更为协调完美。中国画的色彩不是自然物象的还原与再现,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及固有色的影响,而是概括画面的需要,加上作者的感受独立发挥,其色彩不是为了表现自然物象色彩的逼真,而是为了营造画面意境和情致的需要。
实的物象是通过一定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画面中的,以表达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而工笔人物画中的所谓虚,正是画家画面中呈现的审美情感和美学思想。时代不同,绘画观念也不断变化,虚与实的概悄兆念在每个艺术家心中有不同的理解。工笔人物画中实的部分始终是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虚则是这种画面形式背后隐藏的意象形式,每幅画都有实有虚,形成虚实相生的画面关系。每幅作品都是在“虚实”交融中形成画家所追求的有意味的绘画形式的,它也是“物象”与“心象”交融的过程,是画家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相融而生的,是画家心灵的独白。工笔人物画家非常注重通过其塑造的画面形象来传达情绪,通过意象构图、意象造型、意象用色的原则追求一种意境。中国画在构图、造型、用色上都遵守写意性这一特征,工笔人物画亦遵循了中国画写意性的本质。
在构图上,中国画注重“留白”。空白能给观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国画的或运链“留白”是中国传统画家追求的审美境界,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凝练。留白艺术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在留白之处,画家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随着中国画领域中文人水墨画的发展,中国画就一直讲究“见素抱朴”和“计白当墨”的艺术原理,可以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构图学问,千百年来让中国艺术家竞相挖掘,乐此不疲。这也是与西方绘画的最明显的区别。现代工笔人物画家们在造型上遵循中国画讲究的“以形写神”的原则:形,是指客观事物可以看得见的形态、形象、形体,也就是上述所说的“象”,是实的部分;神,是指事物的内涵,精神气质和气韵,是指画面虚的部分。所以画家在表达对象时,须先将作者之感情移入对象中,熟悉其生活,并由作者内心之感与其相应,结合形象与技巧配置,容入画中。
所以,中国画不仅强调“形似”,更加强调“神似”,只有达到神似的作品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也是中国画造型上虚实相生的体现。同时,中国画的造型又是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线条是中国画造型中最基本的语言,是画家从客观世界中所抽取出来的,是画家主观精神的文化,是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是画家性格的体现。画家通过线的长短粗细,刚柔强弱,轻重疾徐,浓淡干湿,转折顿挫,表现出物体的轮廓、体积、明暗对比、节奏等和虚实相生的关系。在工笔人物画中那些随线而生的人物形态是画家心境的表现,情感的抒发。中国画线描的发展,来源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用线的魅力。另外,除了情感的抒发,它又能表达物体的立体、远近,有丰富的表现力。传统绘画中用“春蚕吐丝”式的线描来表现头发,而衣纹的线描一般是外轮廓线,表现结构的线要粗些,里面的辅助线要细些,这样不但加强整体感,并使其与背景拉开距离,使整个形象更加鲜明。表现皮肤常采用柔润的线,这些线都以中锋用笔。传统用笔之所以采用中锋,在于中锋线坚韧浑厚,有助于弥补平面性造型的单薄之弊。工笔人物画追求线描抒写出的气韵意味,使之成为有意味、有内涵的形式,并形成形与意、虚与实、静与动、柔与刚的种种变化。它一方面随物象的“质”、同时它又随着画家精神世界的“神”变化而变化,它是中国绘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虚”与“实”在线造型上的体现。
元朝谢赫在“六法”中提出“随类赋彩”,说明了中国画在色彩方面的基本出发点:画家所画的色彩不仅随着客观物象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随着画家主观精神的变化而改变,它是画家主观感受的理想表现。它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性,不遵循西方绘画理论中的色彩学原理。它没有环境色和条件色的限制,它只能采用同一种颜色的平涂与渲染来表现物象。通过颜色的深浅变化与色的配置对比达到色彩的和谐。这是中国画用色理念中的意象用色,也是画家用色虚实相生的表现。在创作中画家应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新鲜的感觉,才能赋予色彩情感的内涵。我的画用色时也遵循中国画的色彩观念,因色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我在设色时,尽量使色彩浓丽的蒙古族服饰显得沉着大气;画画用色单纯而丰富,力求色彩古厚、典雅、含蓄,充分体现蒙古人的精神气质与个性,同时表达我自身对色彩的审美观。
“虚”是本质的、抽象的,对“实”的要求是深刻的、完美的。两者是属于对立又统一的审美范畴。构图、造型、设色,虚实相生的创作理念始终贯穿在传统和现代的工笔人物画中。如果作品过分追求实的部分,而忽略了对虚的滋养,那画面必将平庸而无动人的力量;而过分追求虚的理念,没有对实的部分的塑造,那么作品不会立得住。所以说如何更好地运用“虚实相生”的关系进行创作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怎么鉴赏美术作品
一、教学目标
【知360问答识与技能】
了解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理解裂新府优督的燃总美术鉴赏过程中产生不同差异的原因;掌握鉴赏美术作伍山品的不同方式与角度。
【过程饥吵与方法】
通过欣赏感知与对比探究,理解美术鉴赏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够以不同形式鉴赏一幅美术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化对作品的感受,提高审美体验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美术作品的不同方式与角度。
【难点】理解江美术鉴赏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对比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齐白石大师的代表作品《祖国万岁》引导学生欣赏思考:
——看到这幅作品,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不同的人在观赏相同的艺术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左反益受,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菜位何陆独维创内容密切相关——学习鉴赏美术作品。从而板书并导出课题。
(二)对比分析,找准角度
1.了解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
教师出示黄胄的《洪荒风雪》和张瑀的《文姬归汉图》两幅作品,学生欣赏并思考:
——两幅作品的时代背景分别是怎样的?带给人怎样的审美感受临过伤绍?为什么?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背景的简要介绍,教师简单总结后追问:
——为什么要了解作品背后的夜物呼整石故事?对我们鉴赏美术作品有哪些帮助?
教师在总结补充: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作品的主题含义、形象创造、形式意味的理解与鉴赏。
2.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超顾演记镇器积观点和生活经历
教师继续出示直充梵高的代表作品《星月夜》以及《麦田上飞过的乌鸦》,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艺术家的作品特点,并提出问题:
——艺术家风格特点的形成与什么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积极发言,教松关师总结:与艺术腔肢中家的生平经历和自身的艺术观点是分不开的,因此,了解艺术家的生平首林缩使我们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另一个角度。
3.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
教师播放课件,依次出示版画敌担《到前线去》、套色版画《初踏黄金路》、工笔作品《秋暝》,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当我们对于作品背景甚至艺术家均不甚了解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鉴赏美术作品呢?
教师组织学生挥渐派封度分小组讨论问题,并提示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来找寻答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通过我们自身累积的美术知识,尝试从作品的形式美感出发来进行鉴赏,从而理解特定作品形式美感的创造价值。
(三)总结评述,领悟探究
教师分别出示易陈坚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以及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两幅油画作品,组织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美术作品的角度尝试分析:
——两件作品是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艺术手法表现战争的残酷与正义的力量的?
学生分小组进行作品鉴赏活动的展开,最后教师总结评述,得出美术鉴赏活动的本李则罗除快千取念慢喜本质是“再创造”的过程。
(兰局司课组情伯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概括总结,强调鉴赏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不同角角形沙全还期农整容度,提示学生课后应运用不同资源,做自身美术知识的积累,从而扩大知识面,提争黄括着蛋了止氢硫当矿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