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和平民思想家梅利叶、摩莱里及马布利等人。他们犹如灿烂的群星,照耀在法国天空上,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伏尔泰(1694—1778年)从18世纪20年代起就投身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在启蒙运动中积极活动了60余年。他是博学而著名的作家,高举着科学、民主两面旗帜,写出的作品有近百卷之多。代表作是1734年出版的《哲学通信》。由于高寿,使伏尔泰几乎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全过程。无论就奋斗时间之长和著作数量之丰,还是从斗争范围之广和思想影响之大来说,伏尔泰都是启蒙运动的无可争辩的领袖,是受到人们尊敬的启蒙泰斗。
孟德斯运者蔽鸠(1689—1755年)出身于贵族世家,还继承了男爵称号和波尔多省法院院长的世袭职务,但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10年法院院长的阅历和长期社会考察使他更了解封建制度的黑暗,他通过《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著作,揭露专制制度罪恶,严厉抨击暴君政体,并探寻其必然灭亡的规律。他对启蒙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具体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基本制度,特别是他发展了英国洛克(1632—1704年)的分权思想,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必须分立,否则就会形成专制统治。旁州这一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权理论的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中比较激进的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代表者卢梭(1712—1778年)。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社会契约”、“主权在民”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学嫌慧说。他的这一思想成为第三等级中下层群众的理论旗帜,并在法国大革命中一度成为居支配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人权宣言》和雅各宾专政时期的政策中得到鲜明的反映。罗伯斯庇尔本人就是卢梭思想的狂热信徒。
与卢梭等人大约同时,有一批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等,曾经共同编纂百科全书,因而得名为百科全书派:他们用唯物论为思想武器,与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及宗教迷信作斗争。
在启蒙运动中反映下层人民利益的思想家,还有梅利叶、摩莱里(生卒年不详)和马布利(1709—1785年)等人,他们不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而且反对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但他们都是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空想共产主义者。
英国新古典主
新古典主义起源兴盛于法国,代表是布钱云翻区法磁直格常推瓦洛和他的那本《诗的艺术》。不过新古典主义是一个持续了近一个波看非空斤世纪,影响蔓延全欧360问答的文学运动,我们还要说一下这个运动的后续影响和进程。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新发展是在英国,英国有自己晶的文学实践传统,所以英国人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新古典主义进行了改造,这就是英国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人是屈莱顿,在蒲伯和约翰逊那里这一运动臻至成熟。后来新古典主义衰落了,其文论在法国被启蒙主义击溃脸,而在英国,则是感伤主义取代了它。不过这是后话了,我们下一篇介绍这两个。|屈莱顿 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屈莱顿是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20世纪被人追封为“英国文学理论”之父形两美日题动三字落。①代表著作是《论诗剧》,当时法国有人用新古典主义的观点批评英国戏剧,这部著作就是反驳和回应。著作采用对话体,写四位绅士在湖上泛舟,就戏剧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论诗剧》孩角涉及了英法文学对比的问压失要宽元善团角题和古今之争的问题。在英法对比的问题上,屈莱顿大抵同意关于英国戏剧不如法国的很多观点,但他认为英国的戏剧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情节更加生动更加变化多端,而法国人的作品显得太僵化,还有三一律这种过分严苛的规范。屈莱顿将文学上的不同归之于国民性的问题,法国人太轻浮,所以到剧院想看点严肃的,英国太忧郁,所以到剧院想找点乐子。在古今之争的问题上,屈莱顿反对崇古论,甚至认为莎士比亚等现代英国戏剧要强于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有时候情节和人物太狭窄了。而戏剧应当是反映人性的,展示人的个性和激情,而不是说遵循三一律的就是好剧,古人也有很多剧不遵循三一律的。总的来说这部著作没有得到什么结论,但是在讨论中,屈莱顿将法国古典主义的思想和理念引入英国,但是却不否认英国传统的创作实尔专青孔省许别始欢盟素践。他这里的古典主义显示出更强的温和气质,摒弃法国新古典主义对绝对普遍性的追求,转而承认而追求民族特色。②在《悲剧批评的基础》中,屈莱困仍概岁采找文行写顿仔细的解释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的观点,将其作为悲剧批评的基础,印直已衣案层并提出了自己的悲剧理论。这部著作是他为自己的剧本所写的序言,有自我辩协护的意图。他认为一切诗歌的总目标就是让人在愉快中获得教益,而悲剧能够使人改正心中不合理的“激情”。具体地解释这种目标和效果,屈莱顿大概和亚里热甲冲己士多德持有相同的意见,一个身上具有美德却又有缺点的人,其遭受的不幸最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这种说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如出一辙。在人物性格月喜电罪方面,屈莱顿大抵同意法国新古典主义的论调,认际照果为人物性格应当是保持内在同一而明显的,不过他也认为人物的性格应当复杂多面,但必须具有一种统摄突出的性格决境早较身行少按降特质。在人塑方面屈莱顿还讨论了作品中的情感问题,他引述朗基努斯的说法,认为作品中,尤其是人物中应当凸显出作者本人的激情来,这样才能感染观众。|蒲伯 自然与巧智巧智是英国思想界的一个特殊概念,在哲学认识论中是指主体的认识能力,是判断力和想象力的综合(似乎类似于康德的先天综合能力),而在文论中,则指创作者的创作天赋,能够创作出引发读者审美趣味的形象。这些可以看出,英国文学传统对于自由和主体性的要求显然很突出,要引入新古典主义,就要对此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工作就是由亚历山大·蒲伯完成的——蒲伯这个名字实际上是“pope”,也就是教皇的意思,不知道17世纪pope是啥意思,哪有给人起名教皇的……蒲伯重新解释了“自然”这个概念,由此把新古典主义的原则和英国文学对自由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温和的英国新古典主义。蒲伯依旧把自然看做是艺术的最高范本,文学创作和批评都要依照自然那永恒的准则而进行,而古典的就是自然的,作家要通过揣摩学习古典作品来达到自然。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巧智则是自然的馈赠和礼物,自然把那些有表达潜力之物加以整理而鲜明,这时才有真正的巧智。蒲伯之前很多人借助巧智这个概念对抗外来的原则,蒲伯则把巧智也纳入自然的标准中,从而完成了对新古典主义的改造和辩护。|约翰逊 普遍性和类型蒲伯以后的约翰逊也承袭了新古典主义的种种气质,强调普遍性等,但已经不再沿用新古典主义的概念,也不再认同其具体规范,这似乎证明新古典主义在他这里已经在式微了。他的主要成就是编纂了《莎士比亚戏剧集》,其文论观点则体现在这部戏剧集的序言中——很显然,他提出的文论观点就是为了吹莎士比亚的……他认为戏剧应当着重于更具普遍性的东西,在人塑上就是忠实于人性,并且塑造出种种性格类型。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诗人也要追求更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不是通过虚构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来吸引观众一时的新奇。而莎士比亚正是在这一标准上做到最好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永远能找到体现了普遍人性的人物,人物是一个类型的代表,这因此使得他们作品承载了更多的意义。总的来说,他注重艺术超越时代和浅薄的深层意义,要求艺术写出更加深刻的,能和社会生活共通的共相类型。这也因此使他推崇新古典主义的精神,但是他在具体观点方面基本没有沿袭新古典主义,关于三一律,他认为戏剧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出自生活的幻想,而不是教条。p.s.不想给他们搞坐标图了,感觉他们缺乏理论意识